为国为民不畏辛苦(秋心如海义薄云天)

说到武侠,最常挂在大家嘴边的,就是金庸老先生带来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震撼,虽然郭靖黄蓉最终没有挡住蒙古铁骑,陨落在襄阳城下,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震撼,永远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里。

所以,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国家大义、民族大义,由此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梁山好汉起初很壮烈,但最后逐渐凋零也能被平民社会所接受,毕竟大碗喝酒虽然很爽,可毕竟只是快意恩仇,宣泄情绪可以,一旦审美疲劳了,也就是普通强盗的故事,只有和国家大义结合起来才有普世意义。

从这个角度理解,江湖可以是江湖,但缺少庙堂的江湖,只能是消遣为主,没有微言大义带来的深度,也就难以名垂千古。最近这几年,一谈到江湖,大家总能提到徐皓峰,不论是《倭寇的踪迹》,还是《师父》,观众总能从中体会到武林人士在时代中挣扎的苦恼与无奈。本来在农耕时代,很多门派自给自足,只要不愁吃穿,绝学总能传下去,可到了社会僵化或者转型时代如民国,师徒都要吃饭吧总会相互留着一手,以至于出现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那就是失传。

于是,武林人士困于时代,要么随波逐流沽名钓誉,要么抛弃江湖最重要的道义,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利刃,后者与“货与帝王家”不同,帝王家毕竟有一套表面的意识形态正能量,但小团体的利益,尤其在民国,是厚黑甚至不择手段的。

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就是独善其身,逐渐变成了隐者。《江湖消亡史》中的卢酬就是其中一位,他少年时阴差阳错,成为著名大侠的入室弟子,然后以新闻记者为业旅居北平,阴差阳错之下被督军之子看中,由此乱入一段段恩怨之中。

为国为民不畏辛苦(秋心如海义薄云天)(1)

这些恩怨不是门派之间的快意恩仇,而是民不聊生下的军阀混战带来的刀光剑影。在传统认知中,江湖以侠义为主基调,义薄云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扬名立万的基础,著名的《水浒传》就是典型。但是这种侠义,主背景是农耕社会下的流民社会,游离于封建社会秩序之外,而《江湖消亡史》中各色人等的陆续登场,给我们展现的是形形色色的江湖人士在转型时代面前的无奈。

主人公卢酬的职业是记者,要不是帮助身边的人,他就是一介布艺书生,未必情愿把把功夫展露出来,今后或许很难传下去,这是一种消亡。而被雇佣刺杀韩少督的两名知名门派的江湖人士,初衷竟然是养不活一大家子人,落魄到快要喝西北风了,想必当初也是衣食无忧风光无限,为何要不顾道义做杀手伤害无冤无仇的别人呢?

一句“生活所迫”不足以解读境遇的天差地别,江湖秩序的基础——游民社会的逐步瓦解才是主要原因,再往后深究,我们会发现,与游民社会相对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以及工业社会的到来,才是江湖人物逐渐消亡的根本原因。

以前,门派的学武之人是农民、手工业者或者是流浪失地人员,他们在江湖门派上找到坐标,也供养或者衬托着更高一级的武林人士。可随着城市的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提高,武林底层原来的人群来源,逐渐成为工业劳动力,他们不需要投靠江湖门派,照样可以满足生存、荣誉等需求,以至于江湖失去新鲜血液的补充,逐渐凋零,也导致老一辈的武者,陷入到困境中。更可惜的像书中卢酬的对头周幻,他投靠了一个不择手段的军阀,靠着不择手段为自己敛财,最终丧失了民族气节,和日本人勾勾搭搭,最终落了一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由此看来,江湖消亡的最大的衡量标准,就是义利失衡,丧失原则和底线舍义逐利。为了钱刺杀好人是为了利,残害同门或者手足也是利欲熏心,为了所谓的黄粱一梦和残害民族大义,更是罪无可恕。

所以,卢酬的执著是稀缺的,他正直,但不乏变通,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加上他“行为世范”,感染了军阀之子投身实业,在民国新时代中展现了“为国为民”的大侠风采,甚至在日本侵华之后,积极多方奔头坚决抗日,实乃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江湖消亡了吗?消亡了,传统的江湖秩序没了!江湖在哪里?其实就在人的心里,秋心如海义薄云天,为国为民虽死无悔,侠义的精神在今天开来,就是怀揣着责任心,用正直的态度为人处世,唤醒每个人惩恶扬善,传承中国知识分子心中那种士大夫精神。只要浩然之气仍存,民族希望就不会消亡破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