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1)

自从人类开始了婚姻制,婆媳关系也就油然而生。但放眼世界,中国的婆媳关系属于最错综复杂、最纠缠不休、牵涉面最广的。毫不夸张的说,从中国任意一个家庭里截取一段婆媳的日常都能被拍成一部有血有肉的伦理大片。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婆媳关系十有九不和,在解决婆媳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婆媳之间的争端到底是什么:

01.“三念”之差

这里所说的“三念”分别指的是:饮食理念、消费观念、育儿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美食、外卖行业大热,年轻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难以再耗费时间精力踏进厨房,于是出去吃一顿,或者是叫外卖成了一种饮食理念,但老一辈人是吃苦走过来的人,当儿媳妇提议出去吃的时候,婆婆就会一口驳回,嘟嘟囔囔的说:“浪费这钱干嘛?再说出去吃也不卫生,还是在家自己做吧!”最后无论谁妥协,总有一方吃的不开心。

在消费理念上,也是如此。年轻人习惯超前消费,乐于享受生活,而上一代人,思维方式以节俭、保守消费为主。婆媳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儿媳妇热爱购物,在婆婆眼里自然成了看不惯的“败家娘们”。

最后说到的育儿理念,婆婆通常都抱有这样的经验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带娃,听我的准没错!

前不久,朋友给宝宝断奶了,白天还好,就是孩子夜里醒来想喝奶,哭个不停。一旁的婆婆出主意说:“你晚上换个房间睡,不和宝宝睡一起,他哭几天就断了!”

朋友听着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半夜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育儿专家也介绍过:孩子断奶不能让他突然脱离母亲,否则将会对幼儿造成心理阴影,这种阴影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第二天,朋友就搬回去了,为此婆婆和她吵了一架,指责她没有经验不会带娃还不听老人言。

02.情感关注度冲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夫妻双方处理不了的冲突,就会把孩子带进来缓解冲突。例如:母亲让孩子帮忙评评理,或者将自己对丈夫的不满私下向孩子抱怨,希望通过孩子的支持来获得认同感。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应该从丈夫那儿获得的理解、陪伴和支持,最后变成了从孩子那里获得,久而久之,母子关系就会夹杂着母亲对伴侣的要求。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2)

李维榕老师在与 Dr. Minuchin 合著的《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一书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名叫夏的26岁男青年,在 6 年前离家上大学的时候就表现出反反复复的呕吐症状,最后因为呕吐不得不退学回家,接受治疗。

原来,夏的爸爸长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偶尔回家一次,夏一直由奶奶和母亲带大。而夏的奶奶和母亲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多不同,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多冲突,夏的妈妈不敢明里反抗婆婆,受了委屈只能自己在夜里偷偷哭泣。

母亲每天晚上以泪洗面,被年少的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对于爸爸不能了解妈妈的痛苦感到愤怒,所以夏天天陪伴着妈妈,细心留心妈妈很多的需要,甚至读初二时夏还没有与母亲分床睡。在离开家大学的期间,夏会每天给妈妈写信,夏在信里写到:“我从小就觉得如果我长大了,讨老婆的基本标准不是漂亮,而是孝顺父母。如果她跟我父母吵架,我就马上跟她离婚。”

很明显,在这段家庭关系里,原本应该作为子女地位的夏,充当了父亲的角色,而母亲也对夏产生了一种伴侣依赖,两人对彼此的情感关注度高到偏执。

所以当儿子成家后,面对儿子深爱的另一个女人,婆婆就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其实也就是怕儿子对自己的情感关注度降低。反之,如果婚后丈夫对婆婆千依百顺,妻子也会觉得丈夫对自己的情感关注度极低。

03.权威思想,根深蒂固

在中国古代,世袭制的确定,使身份地位、土地等不动产在经济生活中起到决定作用,进而也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保证了长辈具有崇高的权威。同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大背景下,女子出嫁从夫,只能对夫家长辈俯首帖耳,在婆婆指导下努力学习“为人妇”的所有技能。

《礼记》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新妇在成婚次日,天不见亮时就要梳洗完毕,在丈夫的陪同下拜见公婆,还必须手握竹器、枣、干肉等礼物献给公婆。而且婆婆对媳妇的起居饮食,言谈举止也作了明确的要求,旨在把儿媳妇,驯服成没有思想,没有权利,没有个性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是到了今天,很多婆婆还抱有这样的权威思想,肆意对下一代的生活横叉一脚,充分显示自己的话语权,结果搞得家庭结构混乱,婆媳关系紧张……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3)

虽然婆媳一直都是千古难题,但也不是没法化解,我们可以试着以下5个点逐一击破:

1.明确主权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因此两代人之间缺少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的义务,而子女对父母却没有回报的义务。一旦女子结婚,就要在家里行使“女主人”的权利。儿媳妇进门,即便是老人也要退居二线。

无独有偶,在罗马,法院针对性地颁布了一项“婆婆法令”,法令明确规定:“不忠实不仅指婚外性行为,也包括任何有损婚姻双方互相信任的行为。”例如:如果丈夫在婆婆无休止地干涉家庭事务时不予以制止的话,妻子有权提出分居。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公婆与丈夫的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节。”

在中国,赡养老人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于是很多年轻人在新婚后都会将父母接来与自己同住,借此机会,很多婆婆也会明里暗里和儿媳妇争夺主权。这时候就需要男人及时在婚后及时调整角色,从子女向丈夫转化,明确自己在新建家庭中的核心地位,拿回一家之主的权力,而不是由父母取而代之。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4)

2.没有付出,不求索取

在法国,婆婆不会给你送彩礼,不会给你买房子,更不会给你带娃……儿子成年后,她的抚养义务就已经完成,她们不会再插手儿子的生活,也不指望儿子一家给自己养老,照顾她饮食起居。

关于育儿方面,法国婆婆也从来不干涉,最多就是逢年过节给孙子买个小礼物。放假的时候,接孩子去家里玩两天而已。

可在国却大不相同,中国婆媳矛盾不可避免很大程度是来源于“依赖”。年轻人们要朝九晚五的工作,又要承担房贷车贷的压力,要请保姆照顾孩子根本不可能,只能依靠上一辈的帮助。久而久之,婆婆认为自己辛苦付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权利。当这种索取越来越严重,稍有不顺心,儿媳妇就担上了大不孝的罪名。

究其根本,没有付出就没有索取,假如婆媳关系紧张,不防尝试自己尽量担起自己的责任。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5)

3.孝顺要分主次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喊孝顺口号的通常都是丈夫,而付出行动的永远是妻子。

我奶奶有两个儿子,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就在大伯父和我家轮流住,因为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又不喜吃辣,与我们年轻人的口味截然不同,所以每顿饭母亲都要一样菜做两份。

有时候母亲也会私下给父亲抱怨,一餐做两份太辛苦了,不仅没有没得到父亲的体谅和帮助,还换回父亲一句话:“我妈养我不容易,她年纪大了,想吃什么你就顺着她意,菜也给她炖烂点……对了,还有老人家衣服换下来,你用洗衣机随便给她洗洗就行了!”

很多人会常常会把孝顺主次关系搞反,明明是“我妈养了不容易”,结婚之后就成了妻子去报恩了,换个角度想,妻子婚前二十多年没有吃过你家一粒米,没有受过你妈一次照顾,婚后让她毫无怨言的去照顾、孝顺婆婆合理?

所以,自己的妈还是要自己孝顺,别指望任何人能代替,只有丈夫担起为人子女的主责任,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婆媳之间矛盾。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6)

4.学会降低期望值

在婚前,为了促进恋爱关系向婚姻关系的转化,女生和男方父母都会选择扬长避短,把自己最佳一面展示给对方,比如:女方会尽量的表现出自己大方得体又勤快,而男方家父母就会使劲给女生夹菜,嘘寒问暖,表现出自己开明、善良又热情……

在这样的过度伪装下,女方幻想自己嫁过去以后能多一层母女关系,男方父母则期待自己能多一件贴心小棉袄。结果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摩擦中,幻想和期待逐渐走向毁灭,矛盾油然而生。

所以不管是作为婆婆还是儿媳,都应该降低自己对对方的期望值,不要幻想儿媳能够像女儿一样贴心,也不要幻想婆婆能成亲妈。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7)

5.学会赞美,表示肯定,适度讨好

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爱听赞美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面评价,而不喜欢负面的言语。

婆媳关系也是如此,很多婆婆在家洗衣做饭、帮忙带孩子,却换不回儿女口头一声感谢,久而久之,付出就如同梗在心头的刺,隐隐作痛。儿媳妇初为人妇,婆婆偶尔挑三拣四的话语,也会让儿媳妇心里很不痛快。

所以不论作为婆婆还是儿媳妇都应该学会赞美这门艺术活,比如:

有一家人,婆婆喜欢跳广场舞,儿媳妇就经常散步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广场,投其所好地赞美:“妈,全场这么多阿姨,就数你跳的最好,改天我给你买条裙子,你穿起来跳舞肯定合适!”

儿媳妇厨艺不佳,做了一盘有点烧糊的糖醋排骨,婆婆没有批评她,反而说:“康康的爸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了,你这排骨甜度正好,我向来掌握不好甜度,你得教我啊!要是火候再掌握好了,简直可以去开餐馆!”

这样的赞美性语言,适度讨好了对方,无形中变相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肯定,使婆媳关系更加融洽。

其实啊,婆媳矛盾起于生活,灭于智慧,用心体会,自有解决之道。

婆媳关系怎么才能相处最好(婆媳关系不和学会这5点)(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