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发明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古老发明与现代航空)

中国以古老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享誉世界。对于四大发明的历史作用,马克思给予高度评价:“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你是否知道,在航空领域,中国也有四大发明:孔明灯、风筝、竹蜻蜓和爆竹,它们为四类航空器提供了雏形:热气球、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火箭。

一、中国古代的航空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长期重文轻理,大量科技发明难入正史,只能散见于野史杂记。野史杂记的一大特点,就是难以考证。尽管航空四大发明都有实物为证,但是它们的由来却众说不一。

1、孔明灯的由来

他们的发明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古老发明与现代航空)(1)

孔明灯装点夜空

孔明灯,也称天灯,因其形似诸葛亮的帽子而得名。关于孔明灯的记载,始见于南宋(公元1127-1279年)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光尧幸径山》。叶绍翁,南宋中期江湖派诗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其所作。《四朝闻见录》记载的是南宋前四朝的朝野遗事,是研究南宋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被收入《四库全书》。书中记载:“东坡宿径山中,夜有叩扉者。徐问之,则云:‘放天灯人归’。如此则天灯之伪,不辨而明。”径山,佛教名山,位于杭州城外西北方向。苏东坡两度赴任杭州,四上径山。据此推断,孔明灯的发明不晚于苏东坡任职杭州期间(公元1071-1074年、1089-1091年)。

关于孔明灯的由来,民间也有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有两种。

其一,五代(公元907-960年)时期,有一个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到福建打仗。福建地处丘陵,山高林密,联络不便,于是莘七娘用竹篾扎成框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大灯依靠热空气的托举飞上天空,传递信号。

其二,当年诸葛亮(公元181-234年)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想出一条妙计,算准风向,命人拿来白纸,糊成灯笼,点燃后升上天空。随着一个个灯笼的升起,士兵们高呼:“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信以为真,率兵朝着天灯的方向追赶而去,诸葛亮得以脱围。后世将这种灯称为“孔明灯”。

两相比较,莘七娘的传说,在时间上与叶绍翁的记载最为接近,更值得采信。事实上,主流观点也认为孔明灯诞生于五代时期。

2、风筝的由来

他们的发明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古老发明与现代航空)(2)

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风筝,说明牌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一般认为,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木鸢,距今至少2200多年。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有了造纸工艺以后,才有了纸鸢,距今也有2000多年。经过历代发展,风筝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优秀代表。2006年,风筝制作技艺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木鸢与纸鸢的关系。有人认为,“木鸢”是一种模仿鸟类的飞行器,与风筝根本不同。风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线牵引,从文献上看,木鸢是不用牵引的。很遗憾,由于年代久远,除了简单记载,木鸢的构型及真伪已经无从考证。二是纸鸢与造纸术的关系。顾名思义,纸鸢必须有纸,因此纸鸢只能产生于造纸术发明以后。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是质地粗糙,数量少,成本高,不便普及。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经蔡伦改进后,以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蔡候纸”,促进了纸张的使用与推广。这提示我们,纸鸢的产生不早于西汉年间。

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有:“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意思是风筝传说是韩信(?~公元前196年)发明的。当年刘邦征讨叛将陈郗,韩信密谋策应,用风筝测量未央宫的距离,想挖一条隧道打入宫中。这也支持了风筝产生于西汉年间的说法。

3、竹蜻蜓的由来

他们的发明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古老发明与现代航空)(3)

小姑娘放飞竹蜻蜓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这样的描述:“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公元476~公元1500年)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叫做‘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

“中国陀螺”,就是竹蜻蜓。但是,竹蜻蜓的发明时间却难以定论。

流传最广的是葛洪(公元283~公元363年)的记载。他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到“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上升四十里……”,“飞车”即为“竹蜻蜓”。据此,推断竹蜻蜓不晚于公元363年。

近年来,有学者否定了这一说法。他们认为,纵观葛洪一生,其思想始终徘徊于儒家的修齐治平和道教的遁世求仙之间。《抱朴子》共分《内篇》二十卷和《外篇》五十卷,《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飞车”之说便出自《抱朴子·内篇》,细读相关文字,通篇说的都是仙术,所谓“飞车”不过是仙术中的臆造之物,与竹蜻蜓没有半毛关系。

相比之下,著名航空史专家姜长英(1904~2006)教授的判断更为可信,他认为“根据外国资料,在公元1500年前(明朝正德年间)已有竹蜻蜓了。”《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这种被称为‘中国陀螺’的‘直升机玩具’,在15世纪中叶就已经传入了欧洲。”另外,欧洲一幅画于1463年的圣母圣子像中也出现了竹蜻蜓的形象。二者相互印证,可以确信竹蜻蜓于15世纪中叶之前已传入欧洲,距今至少500多年。

4、爆竹的由来

他们的发明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古老发明与现代航空)(4)

庭燎小景

爆竹,源于先秦时期的“庭燎”。《诗经·小雅·庭燎》中就有“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将竹子、草或麻杆捆扎一起燃烧。“晰晰”就是火烧竹子等的声音, 这是关于爆竹习俗的最早记载。

宋代,“庭燎”演变成了“燎竹”。宋代袁文《瓮牖闲评》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宋诗对此多有描写,最著名的当属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火药用于军事,北宋(960~1127年)出现了火药爆竹,用于军中仪仗表演。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爆仗”,就是火药爆竹用于仪仗表演。南宋(1127~1279年),“爆仗”已经流行。陆游作序的《会稽志》中有“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爆竹,从爆仗算起,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品种也从单一走向丰富,燃放爆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景观,并且影响到了世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