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筋骨力训练方法(内家拳发劲-胯劲)

引言:内家拳发劲练习,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流派有两百多个。传统武术里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在所有的传统武术中,空有一击必杀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

人们常说:‘学拳容易发劲难。’“任何拳种虽然技击风格不同,劲力的表现方式有异,但是发劲都必须遵循一个共同规律,那就是‘劲从脚底发’。”“劲从脚底发”就是人们常说的“力从地起”、“劲从根发”。就是运用脚对地面的作用力而发劲。不管是什么拳种,不管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国功夫,还是西洋拳击,不管是泰国拳,还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

内家拳练习怎样尽可能发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呢?

人体要能够更好的发劲,至少得具备几个要素:

1.胯要能弹,不是单纯的拧转

盘拳之初,以拔胯,开胯为主,胯是人体中节的中节。胯跟脊柱合称为龙虎之劲,动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于此!在内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内家拳发劲的核心部位。

内家拳筋骨力训练方法(内家拳发劲-胯劲)(1)

拳谱中时常提到的“尾闾前收”,其实就是胯的后翻,我们知道盆骨是固定在尾骶骨上的,尾闾一收,骶骨随之后翻,带动胯后倒,形成翻胯蓄势。

胯推脊柱节节上传时,需要关注每一节脊椎的动,充分做到撑拔拉伸,才能够形成崩弹劲力。

2. 背要能窜,背部肌肉跟骨骼的一种分离状态

对于练拳的朋友,大家都知道:

“功夫在背”,背活并且能崩弹旋裹,才能发出最大威力!

内家拳筋骨力训练方法(内家拳发劲-胯劲)(2)

背为人体最大最宽之处,毫无悬念,所蕴含的劲力也是最大的。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从背上看出来,背活并且能崩弹旋裹,如同变形金刚般的根据需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是为活、整!所谓“身备五弓”,两臂,两腿带身弓,最大的弓在于背,也就是人体躯干,我们只有将背脊盘好,才可以将这把弓的威力表现出来!

3. 肩要能夹

肩不夹,则身劲散,无法形成合劲,前提是,肩缝开!

从背脊的力学结构来看,肩胛骨的激活与启动,练出崩弹的劲力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简单举例如:1.练就松活有弹力的肩关节,能使动作的速度更快,更好地灵活转化;2.真正达到“沉肩坠肘”的运动状态要求,使肩和手臂的劲力贯通,发力做到“梢节起,根节催”;3.能够更好地打通胯,肋,脊,肩的力线,为发出整劲打下扎实基础。当然,收获还不会止如此。

4.脊柱成弓

要使脊柱发劲,必须首先让其具备发劲的因素,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构造非常相似,且同样具备弹性,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好这张弓。

内家拳筋骨力训练方法(内家拳发劲-胯劲)(3)

打比方讲,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两个端头,那么,我们首先得固定好这两个点的形态,才可以将弓拉开。脊柱这张弓,我们无法借助外力,将弓拉满,那么,我们就利用自身的对撑劲力来达到拉开弓的要求。打个比方,我们将一根竹片置于两手掌之间,然后,两手掌相向用力,则竹片会被撑弯,此时的竹片,也就具备了动能。身体脊柱一样,我们将肩压好,胯持续上顶,迫使脊柱压弯,就如同我们挑重担时,起不来的感觉,腿在蹬,胯在顶,脊柱被压弯,此时的脊柱,也就具备了发力的状态。

5.内脏强则身强

“内脏”本身并不能发劲,但是内脏间的“肌腱组织”,以及“横隔膜”能够发劲,产生“爆发”劲力,带动内脏上下“提坠”而产生冲撞劲力,带动身体的上下位移,支配身体重量,做到“将身体挂在手上”进行打击!

训练时,我们可以从“内脏”的“提”开始练习,随着“横隔膜”拉伸力的提升,内脏的运动幅度表大,控制身体重量的能力逐渐提升,当能够配合“筋骨”做到“猛提”的程度,则可感受到由于内脏的快速“下坠”而产生的“反弹”劲力,如果此时能够将身体的“起”劲同时带上,则可以做到“惊起惊落”!

内家拳筋骨力训练方法(内家拳发劲-胯劲)(4)

将丹田的鼓荡之力,腰胯的抖擞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为一,形成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劲路渗入对方体内。动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将这种零距离发劲做到随心所欲,才能谈到在实战中自由运用粘、连、绵、随、牵、捺、逼、吸等内家劲诀。

内家拳劲力开发训练要领

身体潜能开发的离不开“筋骨、关节、内脏”,其中又以“内脏”比较神秘,其实无非人体的进一步开发。

典传筋骨开发陆功翰打破门派之见,以功夫核心为基础,公开授艺。典传国术致力于弘扬中华武术精髓,以“筋骨、关节、内脏”三方面盘练,全方位的开发人体(开胯、开肩、开肘、开肋、开背、开脊等),“简单、高层次”更适合现代人习练。帮助更多武术爱好者,实现自己的武侠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