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

“七个纵队,七个纵队,好像手里有七个纵队,就可以包打天下了。”如果看过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的朋友肯定对这句台词很有印象,它出自粟裕粟司令之口,也出自特型演员谢伟才。

谢伟才的表演特别生动,以至于后来粟裕的家人见到他时都直呼“像,特别像”!其实说起来谢伟才与粟裕真的很有渊源,两人还曾见过面。谢伟才自己都说,粟裕对他恩同再造。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1)

谢伟才1941年出生,他的父亲谢德贵是国民党军中的少校,还参加了淮海战役。此战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解放军经过一番辛苦的作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国军大部分被歼灭,溃兵难以尽数。

在这批溃逃的人群中,就有谢德贵一家,谢伟才是长子,但偏偏就是他在人潮中与家人走散了。到处都是惊慌的面孔,谢德贵没见着大儿子心里难过,但也能放弃。

于是,找不到父亲的谢伟才只能跟着其他人走,后来就被解放军华野某部俘虏了。

解放军的政策一向宽大,俘虏的去留不会有太严格的限制,愿意参加人民队伍的欢迎,想要回家的人也不会为难。

谢伟才当时还是想要找到家人,就说自己想去南京附近的句容县姥姥家中。解放军便给了他一笔路费,见他年幼又找来另一位要去南京的俘虏结伴,让他们同行,这样的做法还是很人性的。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2)

而那名俘虏和谢伟才一起到了南京后,就撇下他走了。谢伟才只好自己去句容,可是姥姥家早已人去楼空,年幼的他没有办法,为了活下去就稀里糊涂地跟上了一支国民党训导队,乘车去到义乌。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跨过长江,吹响了解放全国的号角,很快二野12军就解放了义乌。年仅8岁的谢伟才又一次成了“俘虏”,这次他不再逃而是选择参加12军的文工团。

他年纪太小之前又没有念过书,解放军便让他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练习演戏,从没有台词只会哭的孩子开始,谢伟才走上了表演的道路,后来他又进入了京剧团继续在演艺方面深造。

抗美援朝爆发后,谢伟才随志愿军京剧团跨过了鸭绿江,在战事不那么紧张时为前线战士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也是在朝鲜,谢伟才见到了周总理以及粟裕,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3)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为志愿军撤军回国一事率领代表团访问朝鲜,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是代表之一。还在朝鲜的志愿军京剧团为他们演出传统剧目《铡美案》,谢伟才出演了秦香莲的儿子。

年仅17岁的谢伟才见到英气逼人的粟裕将军,心中倾慕不已,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粟裕是让谢伟才与家人失散的指挥官,但他并无恨意。只是他自己也没想到,几十年后既然又能跟粟裕联系到一起。

回国以后,谢伟才先是进入山东京剧团,后来又进入了山东话剧团,可即便他经验丰富、表演出色,奈何因出身以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升迁。

这点其实跟粟裕将军的经历也很像,粟裕参加革命的时间非常早,能力也很突出,但是红军时期也有过几年职务停滞不前,就一直担任着军参谋长或者非主力军团的参谋长,无法成为军事主官,陈毅后来都评价过“他是受了多年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个”。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4)

粟裕没有气馁,谢伟才同样也没有气馁,他们都在不断地前进,最终大放异彩!

198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寻角,众所周知,粟裕在淮海战役是极其重要的,解放军能将这锅“夹生饭”吃下去,粟裕居功至伟。因此对于谁来出演粟裕,八一电影厂非常重视。

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演员,各个省份的话剧团、文工团都派人过去试镜,但都没让拍摄方满意。后经人介绍,拍摄方发现了谢伟才,觉得他外形上与粟裕将军很相似,便发了封电报让其过去试镜。

对于这个机会,谢伟才十分珍惜,他怀着忐忑的心理去往了八一电影厂,当他穿上军服走进录像室时,导演们都眼前一亮。谢伟才运用多年积累下来的表演经验临时发挥了一段,得到了一句褒贬兼有的评价:

你外形很像粟裕,也挺会表演,就是气质上还不够。你要多看有关资料,丰富自己。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5)

这句话让谢伟才有点失落,他开始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这么说,不过当他走出去换衣服时,发现只能从镜子里看到一个老兵。

这个老兵可能是营长、团长,但绝对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谢伟才这几十年扮演的多是基层干部、战士,久而久之气势也往这样的角色上靠拢,如此模样当然是不能出演粟裕将军的。于是,谢伟才开始拼命地“补课”,他找来了很多有关粟裕的资料,去研究粟裕的眼神动作、讲话方式、生活习惯、作战特点等等。

粟裕在淮海战役时经常对着地图一看就是半天,谢伟才也特意找来了当年的地图去研究,一研究同样是半天。慢慢地,他的气质也开始像一个将军了。

当他认为自己已有所成后,特意去拜访了粟裕的妻子楚青。当时为谢伟才开门的是苏青的司机,一见到来人司机惊呼:首长回家了!这个效果让谢伟才很高兴。

为了能让自己更像粟裕将军,谢伟才此后多次去拜访楚青,有一天楚青留了他吃午饭,席间还有两个小男孩。楚青见俩男孩一直盯着谢伟才看,便介绍道:这位叔叔就是要扮演你爷爷的。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6)

一个男孩听后说:像,像!那眼神非常像!另外一个接口道:难怪我觉得这么眼熟,像,真像我外公!

连与粟裕将军最亲近的人都认可了,谢伟才就充满了信心,后来在电影里他的表演非常传神,很多细节上让人都做到了尽可能地还原。比如粟司令“好重言”,遇到重要事情,就会反复说上几次。

像“七个纵队,七个纵队”、“是的,是的,最后一击,最后一击!”、“我认为,杜聿明不会走两淮,不会的呀,绝不会的”等等,这些话非但不会让人感到啰嗦,反而能让人感受到话语背后坚定的心理。

这么小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了,其它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大决战之淮海战役》首映之时,一些粟裕昔日的老战友、老部下都对谢伟才称赞不已。

之后谢伟才就成了“粟裕专业户”,在《七战七捷》、《豫东之战》、《英雄孟良崮》、《济南战役》、《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等影视作品中都出演了粟裕,活生生地成为了另一个“粟裕”。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7)

出演粟裕对谢伟才来说不仅仅是演艺事业的转折点,也让他的家庭得以圆满。前面说过,他在淮海战役时与家人走散了,此后几十年他都非常思念父母、弟弟妹妹,他为女儿取名为“谢逢”,就是期待能有一日与家人重逢。

而谢伟才的家人同样也很想念他,父亲带着母亲与几个孩子从淮海战场逃出后,几经辗转到达了上海,解放后留了下来。后来父亲在海港当修理工,母亲给别人家做保姆,生活很是艰辛。

每到重要的日子,谢家都会在桌上摆着一副空的碗筷,那是为谢伟才留的。谢父谢母一直坚信谢伟才还活着,甚至谢母去世前还一直嘱咐几个孩子,一定要找到大哥。

当年科技不发达,很多人一辈子都留在一个地方,想要找到失散的亲人谈何容易呢?因此,即便他们彼此思念,却几十年没有再相见。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8)

直到1991年,《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在上海公映,水文站技术员谢伟兴观影时发现粟裕的扮演者非常眼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因此他特意又看了一遍,发现演员的名字正是谢伟才。

激动之下谢伟兴把几个兄弟姐妹都叫上一起再看了电影,边看边流泪,那就是他们的大哥啊!

后来在媒体的帮助下,谢伟才与家人重逢了,女儿的名字终于印证了,40多年,分离了40多年啊,总算是等到了。

这件事让谢伟才非常感慨,后来有记者采访时他就说道:淮海战役虽使我与父母分离,但后来我通过出演粟裕将军一角,有了重新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因此在我心中,粟裕将军不仅仅是一个角色那般简单,他对我来说,恩同再造。

粟裕车桥战役纪录片(一个与父母走失的孩子)(9)

这般独特的联系,或许世界上都难找得出几人了,缘分,妙不可言啊!2020年谢伟才去世,此后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将粟裕演得那么传神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