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人是长什么样子的(泰国人的起源是怎么样的)

根据英文维基百科泰国词条的说法,泰国在2010年前后,6000多万人口中有34%的中部泰族,25%的东北泰族(更接近佬族),10%的北部泰族(又叫兰那泰或者小泰,和缅甸的掸族、我国的傣族最为接近),和7.5%的南部泰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泰国人是长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泰国人是长什么样子的(泰国人的起源是怎么样的)

泰国人是长什么样子的

根据英文维基百科泰国词条的说法,泰国在2010年前后,6000多万人口中有34%的中部泰族,25%的东北泰族(更接近佬族),10%的北部泰族(又叫兰那泰或者小泰,和缅甸的掸族、我国的傣族最为接近),和7.5%的南部泰族。

此外还有14%的华裔,其余是克伦、马来、高棉、孟等民族。考虑到泰国南部的马来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我们可以认为泰国居民大约有5%不到是马来人。

这就犯难了。面对如此多的族群,分别说着南亚语系、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的语言,其中很多又都是跨界民族,我们要拿谁去分析泰国人的起源呢?

我在先前读书的时候写了这么一段笔记:

一个国家的历史,以nation这种近代概念的角度是断然讲不清楚的;而以某一ethnic group的角度,又往往过于狭隘;state又往往变幻无常。因此作者这里启示得好:国家的历史最合适的方法、也是最宽广的方法,莫过于将一切人群,但凡他们在这片国土上面的历史,都视为这个国家(country)历史的一部分——补充一下,对于高句丽这样的跨界政权,也无妨中韩共同视为历史。毕竟历史上的人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今天谁谁谁的祖先嘛。 当然,官方的历史教学完全可以只选择一种史观,以简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但这并不应该排斥人们从其他历史观点出发去解读——只要他们并不因此而产生对现今社会有害的行为即可。

那么,请允许我多一些篇幅,就以泰国这片土地历史上上生活过的主要人群来说一下吧:

泰国最早的文明遗址是东北部乌隆府的班清-班菩文明遗址。时间从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2、3世纪。目前对这个遗址的主人族裔还不能确定。

在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府一带,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先后有谌离国、夫甘都卢国(汉朝时)、三佛齐(隋唐北宋时)等国在此统治。

从汉朝到南北朝,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府一带是孟族人建立的金邻国。金邻国随后被堕罗钵底国取代,《大唐西域记》也提到了堕罗钵底。唐代的史学家杜佑的《通典》记载更为详细:

投和国,随时闻焉。在南海大洲中,真腊之南。自广州西南行,百日至其国。王姓投和罗,名逋邪乞遥,理数城,覆屋以瓦,并为阁而居,屋壁皆以彩画 之。城内皆王宫室,城外人居可万余家,王宿卫之士百余人。每临朝,则衣朝霞,冠金冠,耳挂金环,颈挂金涎衣,足履宝装皮履。官属有朝请将军,总知国政;又参军、功曹、主簿、城局、金威将军、赞理、赞府等官,分理文武。又有长州及郡县,州有参军,郡有军威将军,县有城局。其为长官,初至,各选官僚助理政事刑法。盗贼重者死,轻者穿耳及鼻,并钻鬓。私铸银钱者截腕。国无赋税,俱随意供奉,无多少之限。多以农商为业。国人乘象及马,一国之中,马不过千匹,又无鞍辔,唯以绳穿颊为之节制。音乐则吹蠡击鼓,死丧则祠祀哭泣,又焚尸以罂盛之沉于水中。若父母之丧,则截发为孝。其国市六所,贸易皆用银钱,小如榆叶。有佛道,有学校,文字与中夏不同。讯其耆老云,王无姓,名齐杖摩,其屋以草覆之。王所坐塔圆似佛塔,以金饰之,门皆东开,坐亦向东。大唐贞观,遣使奉表,以金函盛之,又献金榼、金锁、宝带、犀象、海物等数十品。

由于国王有姓氏、国家有文字,而泰族19世纪才确定姓氏、13世纪泰文才出现。由此,段立生教授认为,堕罗钵底绝不是泰族国家。

以上是孟族的介绍。简单来说,他们的语言和高棉人、佤族人比较接近,是泰族和缅族之前中南半岛泰缅两地的主要族群。从目前孟族人大多讲泰、缅语的情况看,他们很可能和西欧的凯尔特人一样,几百年间并不是灭绝,仅仅是语言被排挤,而人口和文化,与泰、缅民族相融合了。

现今的泰国人口更多分布在湄南河中下游;而在上述记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马来半岛的国家数量较多。究其原因,是在中世纪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前,海船更多是沿岸行驶的,速度也很慢。《汉书》记载汉朝使臣下南洋,路线大概如此:

汉朝使节从中国广西的海港徐闻及海南岛的合浦乘船出发,船行5个月,到都元国,当在越南境内;又行4个月,有邑卢没国,大概在柬埔寨境内;又船行20余日,到达谌离国,在马来半岛东岸,泰国境内;然后弃船登陆,步行10余日,到夫甘都卢国,即马来半岛西岸,泰国境内;又从夫甘都卢国下船,船行2个月,到印度的黄支国。

而唐代《通典》记载,从交州(今天越南北部)到泰国南部的盘盘国只需要40天,比原来节省了2/3以上的时间。先唐时期东南亚海运不发达如此,狭长的马来半岛才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通衢,也难怪中国历史记载的泰国地区的古国大半是在马来半岛。只有唐宋以来海运逐渐进步,才让位于马六甲。

宋元时期,马来半岛是三佛齐王国(647-1470)的属地。泰国取得马来半岛北部,是大城王朝时代(1350-1767)的事情了。所以谌离国、夫甘都卢国的居民,其后代应当主要是分属南部泰族和马来族了。接下来我们来看泰族最早建立政权的北部。

泰国文献《南奔地方志》指出,南奔城是767年建成的。第二年当地贵族从湄南河中游华富里邀请一位占族(越南少数民族之一,由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族群融合而来,说南岛语系语言,海南的回辉人是他们后代之一)女王登基。这个国家在中国文献中被称为“女王国”。

9世纪的唐朝历史学家樊绰,在记述南诏历史的《蛮书》中,记述了南诏和女王国之间的战争:“被女王药箭射之,十不存一,蛮贼(南诏军队)乃回。”

11世纪时南奔城曾发生大瘟疫,当地居民逃至缅甸由孟族统治的勃固地区,多年以后才返回。可见女王国和其他孟族国家联系更紧密一些。现在考古也发现女王国使用的是孟文字母。

傣族史书《泐史》指出,12世纪泰北就已经有了兰那泰国家。13世纪时,西双版纳地区景昽金殿国将公主下嫁给同为傣族的孟莱王。孟莱王当时的首都是与西双版纳隔河相望的缅北清线城。他不断向南方扩张,最终在1292年灭掉了南奔的女王国。同年元朝灭掉景昽金殿国,设置了车里军民总管府。迫于元朝压力,孟莱王在清迈另立新都。

1289年女王国曾派遣使者向元朝求救,现在已经城头变换大王旗了,元朝也就承认孟莱王的王国(中国元明史书称为“八百媳妇国”)为藩属国。

缅族人的王国在嘉靖年间灭掉了“八百媳妇国”,此后直到1773年郑信大帝收复清迈,这之间二百年清迈一带都是缅甸属地。


终于要进入可以一脉相承的环节了,这对于习惯了把历史就当一条线的孩子们,也算好消息吧。

祖籍难府、有一点高棉血统的室利·膺它沙罗铁,从一个高棉人手中夺下了素可泰城。在他的儿子兰甘亨国王的时代,素可泰王朝更加强大,有兰甘亨石碑传世。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这样写到:

(暹人)俗尚侵掠。每他国乱,辄驾百十艘以沙糊满载,舍生而往,务在必取。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今天的新加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处闭关而守,不敢与争。遇爪哇使臣经过,暹人闻之乃遁,遂掠昔里而归。

但泰族并不能被简单当做摧毁古代高棉文明的野蛮人。元朝地理学家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当中这样说:

(真腊的高棉人)不事蚕桑,妇人亦不晓针线缝补之事,仅能织木棉而已……近年暹人来居,却以蚕桑为业。桑种蚕种,皆自暹中来。亦无麻苧,唯有络麻。暹人却以丝自织皂绫衣著,暹妇却能缝补。土人打布破损,皆倩其补之。

素可泰王朝开始,泰国对贵族有“昭”的称号。考虑到南诏国的“诏”,也是当地语言中对贵族、国王的称呼,我们不能不认为泰族和云南古代的族群有一些渊源。素可泰王朝在孟文字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今天的小泰字母和标准泰文字母。

1349-1350年,下游华富里和素攀两地的王国合并为罗斛王国,定都大城(也叫阿瑜陀耶,是梵语“不可战胜”的意思),并使素可泰王朝俯首称臣。由此,大城王朝建立。

1419年,素可泰王朝最终灭亡。1431年,大城王朝占领真腊首都吴哥,迫使高棉人迁都金边。

从晚明开始,中国移民就一直前往当时地广人稀(民国历史学家李长博在《华侨》中估计,康熙年间泰国只有六百万人口)的泰国,在隆庆、康熙年间出现两次高潮。

1767-1782年,华人大臣郑信自立为王,驱逐了缅甸侵略者并统一各地割据势力。随后被他的女婿却克里在政变中杀死。却克里向乾隆皇帝称自己是郑信的儿子郑华,取得北京方面的册封,开创延续到今天的曼谷王朝。

闭关锁国并不能阻拦闽粤地区的穷苦百姓出海谋生的生存欲望。欧洲学者估计1820-1850年平均每年有1.5万华人从华南来到泰国,而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推算1790-1820年平均每年从欧洲来到美国的不足万人。

这篇文章摘抄化用了段立生教授《泰国通史》相当多内容。

总之,孟-高棉等族群的土著居民,来自古代云南的百越后裔,马来人等南岛语系语言使用者,还有明清时期闽粤尤其是潮汕的移民等等,这些语言不同、祖籍不同的人们汇聚融合,共同繁衍成了今天近七千万的泰国人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