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是哪种(葬的究竟是什么花)

「黛玉葬的是什么花,《葬花吟》哭的又是什么花?宝玉错过的是什么花,杜牧悲叹的又是什么花?李纨的判词真的是在对她极尽嘲讽吗?读红楼不可一叶障目,正照风月鉴,才是辜负了作者的苦心那」

黛玉葬花是哪种(葬的究竟是什么花)(1)

红楼梦中黛玉先后葬过两次花。第一次葬花,黛玉遇到了正在偷看禁书的宝玉,于是两人坐在桃花树下共读了《西厢》。第二次葬花,则是因为黛玉和宝玉之间产生了误会,黛玉因而缺席了一个热闹的集体活动,独自葬花,还哭成了一曲《葬花吟》。

那么这两次葬花,葬的都是什么花呢?

其实前后两次的花是不一样的。双玉读曲,发生在三月中旬,黛玉葬的是桃花,桃花树下既是宝黛看西厢的地方,也是葬花冢的位置,寓意是很深刻的。第二次葬花,已经是四月二十六日,比起上一次,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第二次葬花时,宝玉看到的是“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落了一地”。

黛玉葬花是哪种(葬的究竟是什么花)(2)

作者之笔,细如牛毛。可惜这一细节,在我们历来的影视作品、二次创作当中都没有得到表现。桃花开花早,花期短,而且特别容易掉落,禁不起风雨的摧残。三月的一阵风,就让宝玉看到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等到了人间芳菲尽的四月,桃花必然已经难觅踪影。所以桃李作为文学意象,本来就有韶华易逝的寓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尽管黛玉吟唱“葬花吟”的时候,葬的已经不是桃李,但她却仍然在诗中使用了桃李自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桃李先凋,暗示了黛玉自己的消亡先于大观园的覆灭。题材极少重复的《红楼梦》,文至七十回竟然再一次以桃花为题材,令黛玉又创作了《桃花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杜宇一声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绛珠还泪变成了杜鹃啼血,再一次预示了黛玉即将不久于人世。

黛玉葬花是哪种(葬的究竟是什么花)(3)

我有一年春天,特意赶了大半天的路,到一个著名的桃花源赏花。当时明明还是百花盛开的仲春,桃花枝头却已经是一片绿荫,缀满了毛桃。我立刻想到那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默念两遍,悻然离去。

这首诗的作者是风流才子杜牧。杜牧曾听说湖州出美女,专程前去寻访,当时的湖州刺史盛情接待了杜才子。但席间所见的美人,皆不入才子的法眼。刺史为了让杜牧看到湖州最美的美女,想出了一个法子。他举办了一场龙舟竞渡,吸引全城百姓围观。比赛当天,彩旗招展,花团锦簇,绣带飘飘,人山人海。杜牧的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却始终没见到能让他心动的女子。直到夜幕已至,灯火阑珊,忽然有一个妇人牵着她十来岁的女儿,出现在了杜牧的视野中。才子惊呼:这女孩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之前的那些都是浮云啊。他立即请来这对母女,并留下了聘礼,定下了十年之约:十年之内,他一定会来湖州做官,迎娶女孩,若十年不来,那么女孩就自去嫁人。

此后杜牧多次外任为官,但始终与湖州无缘。直到他的好友做了宰相,杜牧三次写信申请出任湖州刺史,终于如愿以偿。不过此时距离龙舟竞渡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当年的小姑娘三年前就已嫁作人妇,孩子都已经有两个了。

杜牧于是又送了母女许多礼物,还写下了这首诗: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诗名为叹花,其实是叹人。看似句句写花,实则字字写人。

《红楼梦》中曾经引用此诗的末句。

黛玉葬桃花的第二年清明节,也就是大概农历三月初,仲春和暮春之交,宝玉出门散心,忽然发现杏树枝头已经结满了豆子大的小杏子。

黛玉葬花是哪种(葬的究竟是什么花)(4)

杏花比桃花开的还早,三月初的时候,桃吐丹霞,但杏花已经落尽了。等再过几天,到三月中旬,又是大观园桃花飘零的时节。宝玉便感叹自己才病了几天,竟然把一春的杏花都辜负了。他又想起即将嫁作人妇的邢岫烟,过不了几年也要像这杏树一样,“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这还是在感叹韶华易逝。子满枝未必不好,可是明媚鲜艳的青春,实在是太短暂、太宝贵。无法挽留,难以停驻。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红楼梦中还有一处使用了桃李的意象,就是李纨的判词。

春风桃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

桃李的花期,一旦结了果实就彻底结束了。这就好像李纨的孩子刚一孕育,她自己就做了寡妇,青春也随之完结。从此她的生命中只有儿子一个人。告别了华服、鲜花,连自己的情绪也要拼命压抑,活得犹如枯木死灰一般。

黛玉葬花是哪种(葬的究竟是什么花)(5)

讽刺的是,李纨年轻时为夫守寡黯淡半生,晚年却又母凭子贵凤冠霞帔。李纨用自己的一生,为男权社会做了完美的注脚:女人,终其一生都是男人的附属,一个恪守封建伦理的女人,何曾有一天,真正为自己而活?

其实,“春风桃李结子完“又并非李纨一个人,或者一个时代的悲剧。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本来就是人类逃不出的造化,离不开的尘网。如果我说,即使在今天,女性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其社会角色,也要从枝头的花瓣,化作了护花的春泥。又会有多少人有共鸣呢?

本来我说到这里就打算结束了。但是我料想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解释李纨判词的后面两句:“如冰好水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我今天就索性讲一讲这个问题。

其一,从这两句话中听出讽刺意味的,向来都只是一部分人。冰和水,在古汉语中通常的寓意是洁净、有操守,譬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李纨是耐得住寂寞、留得住操守的,不然她又怎么能抽到“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梅花花笺呢?而判词中的“笑谈”二字,也和耻笑、讥笑是有区别的。

三国演义开篇用杨慎《临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并不是嘲讽孙刘曹都是卑鄙无耻、荒唐可笑之人;更不是在说那些对他们品头论足的后人,比他们更有成就。

其二,李纨判词本来就要结合仙曲来看。她的曲子最后一句是“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既然是令人钦敬的,自然是好名声不是坏名声。只不过,牺牲自己一生换来的这个好名声,在黄泉路上又何尝不是一场虚空。

我们读红楼梦不能钻牛角尖、一叶障目,而是应该通读全书,形成一个自己的红楼价值观。把浩然悲悯读成了讽刺挖苦,并不是反照风月鉴,或许只不过是从镜子正面,照见了一个不够悲悯的自己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