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巨剑之谜大揭秘(龙说夜郎贵州安龙发现的三叉格铜剑)

泗河巨剑之谜大揭秘(龙说夜郎贵州安龙发现的三叉格铜剑)(1)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曾经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即从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南段,往西到达河湟地区的今祁连山东麓西宁一带,再往南折,沿青藏高原东部和四川西部地区,直达云南。这条大致为东北-西北-西南的半月形地带,主要地貌为山地或高原,绵延万里,好似两翼,将黄土高原环绕其中。也许因为民族间的迁徙、融合和交往,也许因为生态环境、海拔、温湿度等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故这条半月形地带存在某些文化直接或间接的传播,表现形式为一些出土器物、葬具、墓葬形式等,存在相似。换句话说,从东北、西北出现的某些文化因素,通过这条半月形地带,可能影响到西南边陲,反之亦然。这些具有相似文化因素的器物中,有一种比较典型,学术界称为“三叉格铜剑”。

剑格亦称护手,是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部分。所谓“三叉”,即三根叉。三叉格即剑格部分铸造有三根叉一样的纹饰。将这三根叉倒过来看,又像一个“山”字,因此这种剑也称为“山字格铜剑”。目前在东北的辽宁,西北的甘肃、宁夏,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发现。主流的观点,西南发现的三叉格铜剑与北方发现的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北方稍早,西南略晚。一些学者认为,西南地区的三叉格铜剑就是由北方通过半月形地带直接传播过来的。

泗河巨剑之谜大揭秘(龙说夜郎贵州安龙发现的三叉格铜剑)(2)

将三叉格纹饰倒过来看,像一个“山”字,因此这种剑也称为“山字格铜剑”

关于西南地区的三叉格铜剑,四川、云南两省被提及较多,其实贵州也有发现。安龙县就曾经发现两把三叉格铜剑。其一发现于城北四头坡,通长20厘米,剑身最宽2.48厘米。整体形态瘦长,三叉剑格较浅,与剑柄连接处形成弧肩。两外叉先自然内弧,叉尾则外张,形成剑身最宽处。剑身窄扁,从最宽处斜直内收,剑锋圆钝。剑柄为实心扁圆茎形,束腰,装饰有明显的突起缠绕状螺旋纹。剑首呈喇叭状,平面呈橄榄型,微弧。其二来源不详,但也系在安龙县征集。通长25.7厘米,剑身最宽3.8厘米。三叉较粗较浅,中叉较长。三叉剑格与剑柄连接处形成弧肩。剑锋较为锋利。剑柄为实心圆柱形,有明显的束腰,螺旋纹则磨损严重,并不明显。剑首呈喇叭状,平面同样呈橄榄型。两剑均为一体铸成,有长期使用痕迹。由于两剑没有地层关系的判断依据,故只能根据其形制判断。这种相对瘦长的三叉格铜剑,三叉比较明显,多数学者认为属于三叉格铜剑发展的末期,因此其时代大致可断为战国晚期至西汉。

泗河巨剑之谜大揭秘(龙说夜郎贵州安龙发现的三叉格铜剑)(3)

西汉三叉格铜剑 安龙县城北四头坡采集 现藏黔西南州博物馆

泗河巨剑之谜大揭秘(龙说夜郎贵州安龙发现的三叉格铜剑)(4)

西汉三叉格铜剑 安龙县征集 现藏黔西南州博物馆

西南地区大多数三叉格剑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即剑柄装饰螺旋纹,有粗有细。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剑由于铸造技术局限的原因,剑柄多为扁平状,并且较短。使用者用手直接持柄,容易伤手。于是具体使用时,需要用两块木片或竹片夹住剑柄,再用绳子拴绑扎紧使用。这种草绳捆绑的样式,即剑柄装饰缠绕状螺旋纹的由来。关于“三叉”纹饰的来源,目前学界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不过,考虑到这类剑形极有可能起源于北方草原民族。个人认为,可能最早来源于草原动物的犄角。因为较之三叉格铜剑,如在云南昌宁也有时代更早一些的两叉格铜剑出土。

目前,西南地区岷江流域的汶川、茂县,青衣江流域的宝兴,金沙江与雅砻江流域的盐源、宁蒗、剑川、祥云、永胜,澜沧江流域的德钦、大理、昌宁等地,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三叉格铜剑。安龙发现的两把三叉格铜剑,证明在盘江流域同样受到这种文化现象的波及。此外,还有一个比较相似的共同点。即这种三叉格铜剑多出土于先秦时期一种西南地区特色鲜明的石板墓。即先挖一个长方形土坑,再在坑壁四周和底部贴立和铺装石板,这些石板通常加工粗糙,大小不一,也不规整,合围成可容纳一人左右的竖长坑形墓葬。这种石板墓在安龙所在的黔西南州盘江地区,并不鲜见,尽管相较其他地区时代稍晚。因此猜测,安龙发现的三叉格铜剑,大概率也来源于这种石板墓葬。当然,期待今后能有科学的发掘和更多的考古材料为之佐证。

(撰文:龙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