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会伴随你一生吗(原生家庭欠你的)

知乎曾有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原生家庭会伴随你一生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原生家庭会伴随你一生吗(原生家庭欠你的)

原生家庭会伴随你一生吗

知乎曾有个热门话题: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下面有个高赞回答是:

好的原生家庭,可以让人度过丰富美好的一生。

但原生家庭带来的糟糕影响,也需要用一生去疗愈。

我不否认父母的付出和爱,但是一码归一码。

他们能给孩子营造天堂,也给能给孩子营造地狱。

不能更赞同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会给一个人的未来,埋下至关重要的伏笔。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被原生家庭伤害,而不自知。

朋友苏苏最近很苦恼。

原因是结婚后,她和老公不打算要孩子,可苏苏妈妈听到小两口有这个打算,不乐意了。

她总是三天两头给苏苏打电话,逼着女儿改变想法,说辞无外乎是:

“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如果不生孩子,就一辈子对不起我!”

“我这都是为你好,你们没孩子,长大会后悔的。”

“邻居家的几个大妹子都生孩子了,你再不生,让我怎么抬得起头?!”

母亲顽固的“催生”,让苏苏几乎崩溃。

一方面,她并不希望母亲干扰自己和丈夫的人生计划;

另一方面,她又觉得自己很自私,母亲辛辛苦苦养了自己那么多年,自己却连母亲的一个愿望都不愿满足。

苏苏的纠结,让我想起了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的一个比喻——“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子女”。

那些喜欢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孩子顺从自己意愿的父母,就像化学毒素一样,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带来伤害;

而成功被父母情感绑架的孩子,就是“中毒”了。

"中毒"的子女,会不自觉地陷入两个极端:

第一种,是像苏苏一样,因为父母的生气,感到强烈的自责;

第二种,是为了反抗父母,大喊大叫,用言语攻击他们。

虽然第二种情况,看上去和父母形同陌路,但实质上,孩子依然对父母的反应有强烈的情绪。

这样的情绪,也使得父母能够紧紧控制孩子的感受和行为,给他们再度施压。

苏珊·福沃德曾说: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对我们的杀伤力最大。”

生活中,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他们看似为孩子着想,却严重干涉了孩子对人生的自由选择权。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尊重,相反,还会因为父母的“软暴力”,感到痛苦,甚至窒息。

《原生家庭》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戈登在与妻子相处时,总是莫名其妙发脾气,重则对妻子拳脚相加。

后来戈登咨询了心理医生,医生发现,戈登的父亲也喜欢用责打的方式,教育儿子。

虽然戈登心底并不认同父亲,但他长大后,总会下意识地,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第二个故事是,露易丝成年后,交了很多男朋友,却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任何一段感情。

露易丝请求心理医生帮助,医生发现,露易丝的父亲在她童年时,就抛妻弃女,远走他乡。

这样的经历,不仅给露易丝的童年留下阴影,也让她长大后无法真正信任亲密关系。

每当恋人和自己的感情越好,露易丝就越担心自己被抛弃,这种恐惧感会让她变得竭底斯里,伤害到自己的恋人。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过“负面人格”的概念,意思是我们所痛恨的性格特质,并不会消失,而是隐藏在阴影之中,与自我相伴相生。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被错误对待,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那么ta长大后,这些负面情绪长成的“杂草”,也会入侵ta的生活,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像《重建自我》的作者弗兰克·卡德勒说的:

“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大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可以说,孩子的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或多或少,都带了父母的影子。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否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呢?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曾对一些儿童展开过追踪研究,结果发现: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很多出生于糟糕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摆脱阴影,创造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就像心理学家萨提亚说的:

“不是每个创伤都是灾难,除非你允许这个灾难发生。”

那么,怎样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呢?

给大家3点建议:

1. 承认父母是不完美的

小时候,父母是儿女眼中的“重量级”角色,很多孩子都会认为,无论父母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

童年时期,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

但如果长大后,依然延续了这样的思维惯性,子女们很可能重蹈父母的覆辙,伤害自己或者其他人。

怎样判断父母的某些行为是否合理呢?

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希望用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说明,父母的一些做法的确欠妥。

而你也应当下意识地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给身边人带来二次伤害。

2.学会自我界定

《原生家庭》这本书里,提到了“自我界定”的概念。

它指的是,在尊重、孝敬父母的同时,儿女也应当平衡好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比如,抚养和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责任;

但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找单位、找对象、生孩子,则不在儿女的责任范围内。

说到底,其实自我界定,就是学会判断父母是否干涉了你人生的课题。

如果父母的要求,不在儿女的责任范围之内,那儿女完全不必因为做不到,感到愧疚和自责。

3. 学会独立

社会上有一些人,总喜欢把自己失败的理由,归咎于父母。

可事实上,成年后,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是自己的责任。

有担当的人都懂得,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才能从过往的泥淖中,抽身而出。

就像萧伯纳说的:

“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人,是那些站起来寻找他们想要的处境的人,如果他们找不到,他们就去创造这种处境。”

只有当一个人学会内生力量,他才能突破原生家庭带来的阻碍,创造新的人生。

电影《风雨哈佛路》里,女主角莉兹的家庭非常糟糕。

她母亲吸毒,父亲又是酒鬼,可莉兹却凭借自强不息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

在毕业典礼上,莉兹谈到父母,并没有埋怨他们,而是说:

“就算他们在世人看来非常差劲,但我依然爱他们。”

“是父母教会了我面对未来。”

你看,即使出身寒微,但依然可以用内心的坚韧、爱和信念,刺破黑暗,破茧重生。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每个父母身上,多少都会有一点瑕疵。

可优秀的人都明白:人生的底气,不是靠父母给的,而是是靠自己给的。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学会治愈自己,才能把过往的伤疤抚平;

懂得内生力量,才能让自己活得光芒万丈。

就像一句话说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一定要靠自己找回来。”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活出生命的精彩和快乐。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图片 | 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