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教会你如何思考(姜胡说升级你的人生算法)

有知识 有干货 有体系

就等你来关注

来源:姜胡说 | 抖音ID:jianghushuo

整理:司开仲 | 图:Google

学习讨论可在评论区留言

姜胡说:“『每天写点什么』是持续不断的输入、经过处理后的输出,然后获得输出后的反馈,通过反馈形成对关键模型和知识新的认知,进而达到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质是在重构自己。”

重构(Refactoring)就是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改善软件的质量、性能,使其程序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通过重构,不断的调整系统的结构,使系统对于需求的变更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使项目更加模块化,有利于项目的开发效率和后期的维护,使项目主框架清晰明了,本质是对框架的一种维护。(引自百度百科)

我们将大脑比作操作系统,通过阅读和学习在主框架上不断的积累概念、知识、方法函数、结构、模式、模型。如果仅仅只是积累这一个动作,你会发现有的模式已经过时不能再使用,有的模型已经老的掉牙效率龟速,有的概念或知识模糊到只能叫出它们的名字...这个时候你要重构了,不然你的操作系统可能到最后会崩溃瘫痪。

我以前做开发的时候,有一次帮小伙伴查bug,看他的一个Controller文件看的脑仁疼,里面有将近上万行代码,大片大片的注释、网络层、解析层、视图层的代码这里一坨那里一坨...透过那蒙了一层灰尘厚厚的镜片找到那双无助的眼睛,我对他说:“这两天抽空重构下吧。”

今天我们的学习和讨论,聚焦在三个方面:对阅读输出的重构,对知识结构的重构,对洞见创新的重构;

编程教会你如何思考(姜胡说升级你的人生算法)(1)

重构阅读输出、重构知识结构、重构洞见创新

NO.01

重构:阅读->输出本质就俩东西:关键概念、逻辑脉络

胡子哥曾说过:“学习的本质是给生活带来变化。”

以终为始,我们第一个要思考是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是改善生活质量还是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输出,这里说的输出可不是「写点什么」,而是「改变点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写点什么」是「改变点什么」的基础。

完整的闭环是:读点什么->学点什么->写点什么->改变点什么

“阅读”最为整个闭环的排头兵,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原谅我的激动)

因为吃什么决定着你长成什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家”说有的人是不同物种的原因。更可怕是喂你吃的不仅仅都是饲料还有“大郎,该吃药了~”,所以选择阅读什么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今天不展开讨论,有兴趣的看看“ 阅读 | 就是在不断打破、重建中找到自己”这篇文章。

今天的讨论聚焦在当我们进行阅读的时候,阅读的究竟是什么?如何更高效的阅读?如何应用?(所有用不出来的知识都是耍流氓 -司某人)

究竟什么是阅读?

1、一个是书中的亮点,即关键概念;

2、一个是逻辑脉络,即作者的思考方式。

为什么重点要阅读关键概念?

因为一本书作者能提出的理论就那么几个,大部分都是“废话”,这里的“废话”不是没用处的意思,它是为了解释关键概念,作者找来的例证,比如《思考快与慢》的第一章就讲了一个概念:「锚定效应」,有了这些例证我们才能更清晰的找到并理解这些关键概念,找到了关键概念才能找到阅读的第二个重点:逻辑脉络。

为什么重点要阅读逻辑脉络?

因为只有掌握了逻辑脉络(作者的思考方式),我们才能清楚的知道作者提出的关键理论是怎么被发现、推导、验证的,才能清楚的知道这个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应用边界,才能为我所用。只有用出来的知识才能说:“我学到了”。这是最低标准,我们不骗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还有一个升级版的目的,我们首先要承认我们获取的信息是片面的,因为片面导致我们的看待问题是存在认知局限性的,进而导致我们的思考方式是存在思考陷阱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而通过看到别人的思考方式进而可以重构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何找关键概念?以及如何找逻辑脉络?

你可能像我一样,还没上路就被无法分辨关键概念给拦住了,感觉都是重点都是关键概念。如果这样的话,有可能因为你的知识储备太低,是不能跨级修炼的,建议你先将这本书放一放,这就是很多姜胡说小伙伴反馈《穷查理宝典》读不下去的原因。

还有一种原因是你可能需要一点方法,关键概念对应的是辅助信息,辅助信息的作用是释义关键信息的,比如定义、类比、例证、实验等,我习惯用“为什么法则”,为什么举这个例子,作者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作者想表达解释什么?······

知道了找关键概念的方法,那请你带上两支笔和一个目的,我们一块出发吧~~

一支荧光笔,一支铅笔。

荧光笔作用是画出关键概念,铅笔的作用是在关键词间画出链接。

这是批注法。

还有一种方法:笔记流法(这个方法,等我使用后后续再补上)。

别忘记一个目的:在整个阅读中大脑一直挂着“找到逻辑脉络和关键词”。

这是你这次行军的战略任务,可不能钓着钓着鱼,一会去追蜻蜓一会去追蝴蝶,要耐住不要中断

找到了关键概念也画出了逻辑脉络,你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重点:如何学习关键概念?有两个方法:

1)主题阅读法;

2)追根溯源法。

1、我们先讨论主题阅读法,通常作者为说明自己提出的关键理论,肯定会用例子进行说明,这里的例子或者场景可以看做是「语境」的具象,我们大多数人在看书时,只关注在作者给出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作者是在解决什么问题,不知道作者面对的是什么问题,自然就不能理解问题的本质,不知道问题的本质,那些你学到的答案就是死的,你就不能将他们迁移到别处使用,作者用例子或场景推导出答案的过程就是语境。

公式 语境/场景 关键概念 = 应用

我们经常提到“这本书好难呀看不懂”、“我知道这个理论,就是用不出来”,大概率是因为对语境不理解或者不透彻;

如何做呢?就是「主题阅读」

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绝不会只有一个人使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包含这个重要知识的几本书一块阅读;比较经济的方式是在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微信读书、得到APP)通过关键词搜索,完成多个「语境 关键概念=应用」的阅读;不断切换几个语境的过程本质是你思考整合的过程,直到你发现或者创造一个你自己的语境(你的生活或者工作都可以)结合关键词,产出一个可以跑起来的应用,这是改变点什么。这个时候你可以说“我学到了”,这是最低标准,我们不骗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是「写点什么」。

留个共同作业,用主题阅读学习「复利效应」。

2、接下来我们讨论追根溯源法。如果你发现一个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在各种场合多次被提及、被应用,这个知识就是重要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一般是产生知识的知识、构建你底层价值观的知识或者是你怎么看待世界的知识,是长脑子的原材料。所以对待这样的知识我们的精力不能放在二手三手四手解读上面,要寻根溯源找到这个知识的创造发明的人;别人嚼过吐出来或者排出来的东西,用来补脑子,想想就有味道。

比如「马尔萨斯陷阱」这个知识。我们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这个人和他的著作《人口原理》,这个理论就出自这本书。

我们第一个问题是他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现的这个理论呢?

马尔萨斯生活在英国工业爆发时期,他见证了工业文明前后的社会状况。

16世纪初期,“圈地运动”带来了人口很大的变化,丧失土地的农民不断增加,出现了人口过剩现象。

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促进了机器大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高涨,从而给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因为土地被剥夺,打来大批破产、失业。失业和贫困成为英国严重的社会问题,逐渐尖锐化的社会矛盾使得反抗运动遍布全国。

处在这个时代的马尔萨斯,引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思考。

英国还是农业社会时,百姓吃不饱饭,是因为土地的产出有限,但是工业革命,社会繁荣了,老百姓还是吃不饱饭,于是马尔萨斯认为,是人口增长,“吃掉”了社会财富的增长。

那么人口问题怎么解决呢?这是第二个要溯源的问题了~~

以及,当时没有这个概念他是如果论证说明所有人的?有没有延伸出分支?各个版本的优化迭代······

这是我理解的溯源。这个溯源的过程就是在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

当你有了一个概念创建过程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是「写点什么」。

留个共同作业,用溯源阅读法学习《思考快与慢》第一章的「锚定效应」。

NO.02

重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化是知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胡子哥说:“概念、知识、方法、模式、结构,悬挂在框架上,构成了大脑操作系统。”

知识是什么?

广义上我们每天学到的数据、信息、知识;

狭义上是规律与方法论。

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认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也就是说,信息依附于决策模型之后,作为方法论与现实世界问题的链接。因此,只要确定好方法与规律的结构,信息的存放位置也就能够确定。

那结构就是:知识A 知识B,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结构化?

首先你是个持续学习的人,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应用,碎片化的知识点不断形成知识线,独立的知识线叠加成了知识面。所以去解决实际问题是知识结构化的法门,即是因又是果。人至贱则无敌是有道理的,对于临渊羡鱼的主,结网要趁早呀,不然学到的知识可能只是餐桌吹水的假把式。

干讲费口水,来电实际的,比如二级市场如何投资?在这个问题下,引发出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结构,如何选择公司?如何估值?如何买入卖出?我们将如何估值这个二级结构拿出来,如果估值里面有现金流贴现法、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销率估值法、破产清算估值法6个估值方法。再往下现金流贴现法,你要会看财报,会看指标比如贴现率如何设置?增长率如何设置?(更多往期文章投资闭环1、2、3)

还有一个升级版的作用是,当你构建出基础结构后,这个结构可以帮助你解释新学的知识,甚至可以创造知识。

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化?

想要一个完备健壮的结构化知识架构,

1、首先要学习知识,也就是乐高积木。

在开始前我们得先达成一个共识,别一上来就很要,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学的,因为我们大脑是有限的,专注力更珍贵,我们要将弥足珍贵的专注力用到关键概念上。

关键概念是知识里面的特例,如果知识是猫,关键概念就是英国短毛;

也是因为关键概念是构建某一学科的基础,是你必须要学习的。

2、有了关键概念积木,我们还需要说明书,也就是模型。

模型是什么?模型是结构的特例,是结构在现实应用,它可以直接使用。如果结构是狗,模型就是中华田园犬,是乐高搭建的说明书。

拒绝干聊,我们举例子看看讲故事的模型是怎么样的:

第一个模型来自金庸老前辈:(引用胡子哥公众号不是吹,3分钟包你学会讲故事)

本来好好的,

突然发生了一件倒霉事,

无意间掉到了一个山洞,

捡到一门绝世武功。

而后,驾着五彩的云霞,

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主人公可以是张无忌、虚竹、段誉、令狐冲;

山洞的秘笈可以是《九阳真经》、无崖子、六脉神剑、独孤九剑;

这个模型,你发现规律了吗?

第二个模型:来自皮克斯公司:(引用胡子哥公众号活了这么久才发现,原来最应该掌握的技能居然是…)

从前······

每天······

有一天······

因此······

因此······

最后······

让我们来看看电影《海底总动员》的故事线是怎么构建的:

从前,在澳洲大堡礁的深海里,生活着小丑鱼的爸爸玛琳,还有他的儿子尼莫。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很幸福。

每天,尼莫的父亲都警告他不要游到离家太远的地方。可是小尼莫却天不怕地不怕。他觉得自己父亲不够勇敢。甚至有一点瞧不起自己的爸爸。

有一天,尼莫不顾父亲的警告,和同伴们一起游到了深海里。他被渔网捕获了,辗转卖到了一家牙医诊所。

因此,玛琳踏上了营救尼莫的旅程。就算平时不能大胆行事,但是为了儿子也要勇敢的豁出去。

(因此)路上他遇到了很多的艰难和恐惧,让他十分胆怯。幸好他遇到了好心的多瑞。他们一路结伴同行。

最后,玛琳终于找到了尼莫,他们团聚了!玛琳也从此成为了儿子以及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

《汽车总动员》是这个模型、《玩具总动员》也是······

这个模型,你发现规律了吗?

所以搭建属于自己的结构化体系框架,要不断学习这个领域的关键概念和模型,也印证了我们第一部分讨论的阅读要阅读关键概念和逻辑脉络。然后将模型转化成可运行的函数(函数详细解释),别忘记我们学知识的目的,是拿出来用的,可运行是知识学习的下限。如果用不起来也是证明不会用的一个标准。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可以执行就结束了,是要不断的执行运行,直至给你带来变化,直至变成下意识。

知识结构化完整的闭环是:学习关键概念->学习模型->转化成函数->持续运行->改变。

如果你有心,将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整理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是「写点什么」。

NO.03

重构:洞见->创新

创新是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连接在一起

前两部分我们讨论的都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前人已经被验证的知识,虽然照着做可以让我们生活的很好,但是如果想超越前人做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就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洞见”、“创新”。

什么是创新?

乔布斯:创新是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连接在一起。

本着知之为知之的态度,我用关键词搜索到一个定义,觉得还算简单、简洁、清晰,有些指导意义“所谓的创新,是指在符合时代的前提下,基于某种正确的假设,拆分重组而成为一件物品/事情的行为。”

1)符合时代的前提下,意味着你在做创新的时候是要思考到时代的背景,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过去是什么时代,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未来是什么时代。

2)某种正确的假设,意味着这个假设不是拍脑袋的想法,而是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假设,并且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的后果。

3)拆分重组,意味着你在做创新的时候,你要思考到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商业元素可以运用,又或者说你将会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重组。

如何学习创新?

1、大量阅读创新的书籍。因为创新是有方法可研习的,尝试将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建立连接,推荐书目《创意思考的秘密在联想力》,比如书中耐克最早的鞋子,是华夫饼 鞋子 = 华夫饼防滑耐克鞋;

2、持续积累,大量输入。创新根本不是灵光一现,他需要你长年累月的积累;胡子哥对创新的理解,从乔布斯、福特、耐克鞋子、听诊器······研究了上百个案例(5分钟,让你充满无限创意的4个必杀技。(创新者的方法:五))。

3、跨领域概念连接。将第二部分讨论到的不同结构中关键概念拿出来,进行重新连接。比如胡子哥将编程函数概念,应用到学习;做技术架构的时候,使用MVP思想搭建;将敏捷方法拿到学书上。

编程上的版本控制用到知识梳理;

投资用到的复利效应应用到知识;

经济学概念(例如交易模型)应用到产品;

对钱的理解应用到抖音上“利他就是极致的利己”,并不是在标榜道德,而是经济学本质收益最大化。

于是我们看到的当知识连在一块的时候,生活发生了变化;

当知识变成一个个结构,一个概念的时候,在挪动块与概念时,就完成了创新,在创新中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那只是个副产物。

如果再次你有心,将学习中的洞见和创新整理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是「写点什么」。

推荐&建议

1、书

《思考快与慢》

《穷查理宝典》

《创意天才的蝴蝶思考术》

《创意思考的秘密在联想力》

2、建议

1、每天看一页书,每天写点什么;

2、写点什么,不是摘抄,它包括阅读、理解、思考、洞见、写点什么;

3、反复刻意练习阅读知识、处理知识、输出知识,每天写点知识;

4、笔记,关键概念记在脑子里,素材记在笔记本上,经常用的知识记到手机里。

5、意志力是资源,用完就完,要珍惜;

6、学习,本身是萧规曹随;

7、不断重构学习的过程,每天进步一点点(1 0.01)^365 = 更好的自己;

编程教会你如何思考(姜胡说升级你的人生算法)(2)

编程教会你如何思考(姜胡说升级你的人生算法)(3)

推荐几篇相关文章:

人生算法01

思考方法01

思考方法02

姜胡说12.22直播 | 你如何建构思维框架模型(重要)

学习方法论 | 学习学习的方法1.0v

个人进化01

个人进化02

个人进化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