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是什么派作家 过去的川西坝子活在他笔下

李劼人是什么派作家 过去的川西坝子活在他笔下(1)

李劼人、李一氓文库中复原的李劼人书房。记者杨树摄

李劼人是什么派作家 过去的川西坝子活在他笔下(2)

《李劼人说成都》从李劼人小说、散文中摘选了大量有关老成都人文风俗的文字。记者吴梦琳摄

李劼人是什么派作家 过去的川西坝子活在他笔下(3)

李劼人各类作品文集。 记者杨树摄

作家、翻译家、报人、实业家、藏书家、传统文化保护者……这些标签,都可以形容李劼人。

1891年,李劼人生于成都,一生波折传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用笔记录下当时川西的社会风情和变迁,《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大河三部曲”,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上世纪50年代,他曾任成都市分管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他的理念,至今依然影响着成都的文化遗存保护和城市建设。

12月24日,是李劼人逝世56周年纪念日。日前,“李劼人的成都情怀”主题讲座在四川省图书馆李劼人、李一氓文库举行,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嘉陵,李劼人研究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曾智中,四川文艺出版社资深编审林文询,从不同角度,揭秘李劼人与成都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代言老成都

川西风情尽入笔端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是四川乡土作品经典代表作,实际上他的著述十分丰富,跨度很广,关于家乡的其他类型的书也写得不少。

“大河三部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详细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川西的社会情境和时代变迁。李劼人笔下的成都街道、坝子、茶馆、剧场以及当时乡镇上的赶集、春节时看花灯、二月十五赶青羊宫等民间习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智中等人就开始对有关李劼人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包括对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上刊登的一些散见作品进行汇总。历时20多年搜集后,2011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总共600多万字的《李劼人全集》,包括李劼人写作的小说、散文、文学批评、诗歌、戏曲等。“李劼人的著述范围十分广,关于成都的书写,除了‘大河三部曲’之外,还有很多,包括一部大约15万字的《说成都》,只是后来并未全部流传下来。”

在其他不同作品中,李劼人也有大量关于成都历史、城墙、街道、店铺、场镇、交通、学堂、节令、婚嫁等的书写。

其中,不得不提李劼人写川菜,其专业程度后来得到不少川菜领域专家的认可。

当然这跟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曾智中介绍,李劼人从小就要帮着父母料理家务,在法国留学期间,更是练就一手好厨艺。回国之后,1930年李劼人因故辞去大学教授职务,还跟妻子在指挥街开了一家家常菜馆“小雅”,李劼人既当堂倌,也当主厨,还自己研发了好几道新菜。

这些经历和观察都被他用笔记录了下来。上世纪40年代,李劼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的散文,谈论当时国人的饮食生活,其中就有对川菜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菜系风格等的详细描述。例如四川名菜麻婆豆腐,他这样写道:“将就油篓内的菜油在锅里大大地煎熟一勺,而后一大把辣椒末放在滚油里,接着便是猪肉片,豆腐块,自然还有常备的葱啦、蒜苗啦,随手放了一些,一烩,一炒,加盐加水,稍稍一煮,于是辣子红油盖着了菜面,几大土碗盛到桌上,临吃时再放一把花椒末。”

还有对于豆豉这种家常小菜的介绍:“四川三台县及射洪县太和镇人优为之,即名曰潼川豆豉或太和豆豉。咸豆豉不任其发酵至黑,加入红苕生姜者,曰家常豆豉,团如小儿拳大,太阳下晒干,可生食,亦可配菜。”

“李劼人可谓为老成都的代言人。”曾智中说。

爱看川剧

促成川剧电影《杜十娘》

李劼人十分热爱川剧,上世纪50年代担任成都市副市长期间,他对川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王嘉陵介绍,1924年李劼人从法国回国,拒绝了到南京、上海等地工作的邀请,回到家乡成都,一直到生命尽头。

回国之后,李劼人从事过多种职业,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已经60余岁的他开始担任成都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文化、民政等。

林文询的父亲是川大教授,当时与李劼人颇有交往。“我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数次见到过李劼人,印象中他总是穿一身长袍子、一双圆口布鞋,跟他年轻留洋时西装革履的样子完全不同,完全就是地道的成都人打扮了。”林文询说,李劼人爱看川剧,几次邀请他们一家共同去看川剧,甚至去世前几个月,还一起去看过。“李劼人对川剧十分推崇,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乡音乡曲十分钟爱,认为川剧艺术性和文学性很强,值得好好保护和传承。”

2005年,当时的李劼人故居文管所在文物市场偶然发现一批李劼人晚年书信,由王嘉陵进行整理。后来,他从李劼人后人等手中,收集到更多李劼人与亲朋等往来的书信。

王嘉陵介绍,在不少与友人的信中,李劼人都提到川剧,尤其是与沙汀和巴金等,一同促成了首部彩色川剧电影《杜十娘》的拍摄。

1956年,川剧名家廖静秋身患癌症,为了留下川剧珍贵的艺术资料,李劼人与巴金、沙汀等共同写信呼吁。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廖静秋主演的彩色川剧电影《杜十娘》,这不仅成为廖静秋的绝唱,也为川剧研究留下重要史料。

在前期筹备中,李劼人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十分细致。在他1956年10月写给沙汀的一封信中写了7条对于电影拍摄的建议,包括“电影与戏本不同,一个偏重在看,一个偏重在听。廖静秋的川戏,恰恰二者都需要”“戏装也得研究。大殿不宜有,水袖不宜太长”等。

1960年成都市川剧院创新推出川剧《卧薪尝胆》,场场满座、轰动一时,也离不开李劼人的心血。据了解,当时李劼人“动口又动笔”,不仅对剧本创作等提出诸多建议,每一个方案都要审阅,还亲自动笔参与剧本的修改和加工。当时,文学大师叶圣陶正好来成都,李劼人便盛情邀请叶圣陶观看演出,叶圣陶看后赞不绝口。

前瞻眼光

主持修建人民南路

在担任成都市副市长期间,李劼人以前瞻眼光,保护文化遗产、主持修建成都的城市中轴线人民南路,对今天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奠定了如今成都城市轮廓的基础。

漫步在杜甫草堂,园林古朴幽静,这正与当年李劼人对草堂维修的理念相关。当时,李劼人作为成都市副市长,兼任成都名胜古迹整修委员会主任和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主任等职,主持了杜甫草堂的整修工作。

“当时的草堂其实有点荒败了,李劼人找出明代和清代的草堂示意图,还有草堂残存的清代石刻图等,提出要保存旧观、按照明清风格恢复重建草堂的理念。”曾智中说,民国时期草堂旁曾修建了一些风格不伦不类的建筑物等,李劼人果断提出将其拆除,在拆除后的空地上围绕草堂中心修建一条回廊,这样的理念,得到古建筑专家高度赞扬。

“在主持修建杜甫草堂时,李劼人还提出要广收典籍,并专程写信给郑振铎‘讨要’宋版杜诗,这对于杜甫草堂后来在古籍藏数并不达标的情况下破格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王嘉陵说。

除了文化遗产保护,李劼人在成都市政建设方面的贡献,也影响深远。

如今成都的城市中轴线——人民南路正是李劼人主持建成的。“李劼人在法国留学期间,对法国城市建设作过深入的观察。”曾智中说,他提出参考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修建一条城市主干道。“还有成都火车北站的选址,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应该修建在城市中心,例如骡马市等地,但李劼人凭借在法国对城市考察的经验,认为不应该这样,而坚持将其选址在今天的位置。”

李劼人在《成都的一条街》一文中详细概述了当时成都的城市样貌,其中对于人民南路他写道:“这条人民南路,以现在成都市的市政建设规划来说,恰好处在中轴线的中段。这条中轴线,向北越过旧皇城,经由后载门(现在街牌上写成后子门)、骡马市、人民中路、人民北路,通长四公里(从人民南路的北口算起),而达今天的宝成铁路、成渝铁路两线交汇的成都火车站,可能不久时将改称为北站。因为现在从人民南路南端红照壁起,已新辟一条通衢,通到南门外小天竺,不久,还要凭中通过四川医学院,再延伸四公里,直抵成昆铁路起点车站,也可能将来会改称为南站……将来这条联系南北两车站的中轴线为十公里……在这条中轴线的南段,即是说在今天的人民南路之南,将来是会出现不少的崇丽宏伟的大建筑的。”

他的判断,如今已经实现。人民南路几经修缮、不断拓宽,如今正是成都主要交通干道之一,在其两侧,各种漂亮宏丽的建筑,成为这位大家的前瞻眼光与家乡情怀的最好见证。

链接

星光熠熠的中学班影响一生

李劼人一生经历丰富,少年时就勤于读书、热爱交友。1907年,李劼人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入读了璀璨光华的“明星班”,从这个班级中,走出了包括著名作家郭沫若、音乐家王光祈、历史学家蒙文通、数学家魏时珍和生物学家周太玄等,而李劼人与其中不少人都有密切的交往,结下深厚友谊。这对后来李劼人的一生经历以及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

“中学毕业后,由于经济原因,李劼人未能上大学。当时李劼人就常常与王光祈一起,在如今的人民公园的茶馆里喝茶聊天,谈论对时事的看法。”曾智中说,这段经历,对后来李劼人的政治思想、文学创作等影响都极大。

1919年,李劼人到法国留学,成为他人生一段十分重要的经历,而这也正是因为同学周太玄的邀请。在法国期间,李劼人开始了对法国文学的深入和系统研究,翻译了大量作品,包括《包法利夫人》等后来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记者吴梦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