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1)

皑皑白雪上,静静停泊了一架红白相间的固定翼飞机,机头部位喷印了国家海洋局圆形的蓝色徽标,机身部位打上了我中国极地考察的英文标识“CHINARE”。

跟踪报道我国南极考察首架固定翼飞机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真实模样,怎不激动?虽然只是在照片上,虽然这张照片还是上个月在美国拍摄的,但这足以让我真切地听到了中国极地考察步入“航空时代”的脚步声。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2)

↑2015年2月,中国南极考察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美国定制交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

根据国家海洋局批准,中国南极考察首架固定翼飞机被命名为“雪鹰601”。这张照片,就是今年2月“雪鹰601”在美国工厂定制交付时拍摄的。赴加拿大完成科考设备的加改装后,“雪鹰601”就将入列今年下半年开展的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加入南极国际航空网。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3)

↑中国南极考察首架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

在140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无边的南极大陆,飞机的作用实在太大了。2007年我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时候,我国第一次带了两架直升机到南极,一架轻型的“直九”,一架重载的直升机“K32”。当年那架K32是从韩国租借的,机组人员也全是韩国人。2013年我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时候,我国已经购置了自己的K32直升机“雪鹰12”。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遇险的时候,就是这架直升机把52名人员安全撤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的,“英雄机组”来自我国的中信海直通用航空公司。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4)

↑2007年11月15日 从韩国租借的K32直升机从济州岛飞抵雪龙号(张建松 摄)。

不过,在南极直升机只能作为短途的交通运输工具,长途还需要固定翼飞机。我国南极考察30年来一直没有固定翼飞机,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南极考察活动越来越不相符。记得2005年1月,我国首次挥师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内陆考察队中,一名队员突发高原反应,只得请求美国派来固定翼飞机营救;2010年1月,南极中山站一名队员在工程施工中受到严重外伤,最后通过澳大利亚航空网络营救出南极;2011年1月,我国昆仑站又有一名考察队员发生高原反应,被澳大利亚飞机营救到戴维斯站。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5)

↑2014年1月2日 我国“雪鹰12”直升机在南极成功进行国际救援(张建松 摄)。

由于缺乏固定翼飞机的支持,我国南极考察活动、特别是内陆野外考察活动一直处于耗时费力的低效状态。位于南极内陆深处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站,距离中山站有1200多公里,我国考察队员每次去一趟只能通过雪地车辆,往返在途时间超过一个月,实际在昆仑站的科学考察作业时间不足20天。而拥有固定翼飞机支持的美、意、日等国家,每年在南极内陆考察的有效作业时间达到三个多月,是我国的近四倍。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6)

↑2007年12月18日 我国南极考察中的轻型直升机“直九” (张建松 摄)。

相信“雪鹰601”的加盟,将会有效提升我国在南极内陆考察的效率,为科考队员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波研究员介绍,“雪鹰601”上装载了许多国际顶级的科考设备,如冰雷达系统、航空重力仪、航空地磁仪、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等。这些先进的科考设备主要用于探测南极冰盖内部结构、揭示南极冰下基岩构造、探究南极冰盖下水系形成、南极冰下盆地沉积物特征、在南极开展地质填图、环境地质调查等科学研究。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7)

↑2008年1月16日 南极乔治王岛智利空军机场的大力神飞机(张建松 摄)。

我曾经很纳闷,我国首架南极考察固定翼飞机为什么不选择国产飞机呢?后来才知道,事实上,当初选型时的确有过考虑。但专家们深入考察后发现,我国的国产飞机全都没有在极地复杂气候环境条件下飞行经验,尤其是除冰装置和起落装置需要配套改造,对是否能够在南极腹地安全飞行、满足科考需要没有确实把握。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最干燥、风速最大、海拔最高、极其独特的白色大陆,的确应该万分谨慎。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8)

↑2008年3月9日 印度科考队员乘坐的澳大利亚“小松鼠”直升机降落在雪龙号 (张建松 摄)。

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系统性、计划性、经济性等因素基础上,我国最终选择了美国原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经典机型DC-3为基础制造而成的新型Basler BT-67,这是一种已在南极成功使用、成熟可靠的多用途固定翼飞机,能够在地面环境温度零下50摄氏度以下使用,目前美国、加拿大、南非、德国等许多国家均在南极普遍使用这一型号飞机。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9)

↑2008年3月9日 乘坐澳大利亚“小松鼠”直升机拍摄的南极大陆(张建松 摄)。

由于我国迄今没有固定翼飞机在极地飞行的经验,“雪鹰601”入列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将选择加拿大 Kenn Borek 公司作为我国南极考固定翼飞机的托管方,全权负责飞机的具体运行事务。Kenn Borek公司1984年开始在南极提供极地飞行服务,经验丰富。不过,“雪鹰601”在交由外方托管的同时,我国也将加强对飞行员、地勤保障人员和科学载荷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积累我国在极区飞行的保障经验,为最终飞机由我国公司和人员飞行与管理创造条件。

南极海象最新消息:南极考察独家揭秘(10)

↑2013年12月3日 在我国南极考察“海豚”直升机前留影(唐志坚 摄)。

这些年,在跟踪报道我国南极考察首架固定翼飞机每一步成长历程的同时,我还时常梦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坐上那架飞机,飞到南极冰盖最高处的昆仑站去看看、飞到我国在南极设立的首个保护区格罗夫山地区的哈丁山一带去捡捡陨石,那该是多么过瘾的美好采访啊!相信像我一样,每一位极地人都期盼着“雪鹰601”的早日加盟。

编辑:陈倩 王秋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