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滩坑水电站(青田滩坑水电站移民王万洪)

青田滩坑水电站(青田滩坑水电站移民王万洪)(1)

30多年前,对浙江青田北山镇巨浦乡范村的村民来说,世界的起点是一个渡口。他们下山,在手摇船的桨声里,去往瓯江另一边的镇、县城。有时,他们也会载着松木、杉木去换钱,或者去往经济更发达的温州打工、讨生活。

生活像江水一样流过。2004年起,滩坑水电站涉及的5万多村民陆续下山,离开故土,建立新家园,包括王万洪、周伯海一家。时光流动,改变悄然发生。

青田滩坑水电站(青田滩坑水电站移民王万洪)(2)

青田温溪镇山根移民安置点

今天的生活

青田温溪镇西,山根移民安置点。区别于原住民,29幢属于移民的家园,外观整齐统一。沿着村里的小街,小菜店、美发店、水果店、幼儿园、诊所,是今天的生活;坡上整齐开垦的几畦玉米地,墙角开辟的菜地,是过往的生活印记。王万洪的妻子蔡国娇带我在村里行走,指给我看茄子、豇豆,南瓜的藤爬得老高,红色的筐里晾晒的是芝麻,从暗绿色的荚里哔哔啵啵地迸出。

村里还有一些小工厂,加工鞋面,做包,或者制造纽扣。也有老人干活——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移民群体致富,来料加工产业门槛低、机动性大,很受欢迎。

不时有私家车开出,在楼与楼之间穿行。这符合王万洪说的:至少百分之六七十的家庭有小汽车。

20多年前,王万洪的乡村则是另一副模样。村里木屋居多,环境逼仄。木房子只盖着薄薄一层瓦片,最害怕雨天,“外头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1987年,王万洪开始担任村干部。因为上过高中,字写得好,他被推选出来,并在日后成为那场迁徙的推动者之一。

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百亿”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以及当时浙江最大的一项扶贫工程,滩坑水电站项目凝聚了丽水人半个多世纪的期待。整个工程需迁移青田、景宁两个县11个乡镇5万余村民,拆迁各类房屋总面积约178万平方米,征用各类土地88074亩。可是,移民问题怎么解决?

2003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滩坑水电站项目上马。王万洪的父亲王志银,成了第一批写下迁出申请书的村民之一。王万洪当时担任村书记,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也曾被不理解的村民堵住门。他扛了下来。

2004年6月,迁徙开始。许多人家出动拖拉机,带上家当,通过渡口,下山。

青田滩坑水电站(青田滩坑水电站移民王万洪)(3)

街边健身设施

难离的故土

今年8月末,一篇关于三峡移民30年的报道,连同一张照片刷屏。照片上的男人,背篓里装着一树兀自灿烂的桃花——2009年春天,有移民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而21世纪初,青田,这些从山上下来的人,也曾拥有相似的忧愁。故土难离,有时是因为故乡的一草一木,有时是因为生活习惯要翻天覆地。

蔡国娇也想念山间小溪的鱼,放个诱饵,能捕上来一筐,烧好后味道纯净。

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蔡国娇在家修缮,当时,他们居住的这幢三层小楼只搭好了架子,墙面还裸露着红砖。王万洪依然很忙,他需要去做村民工作。

搬到温溪镇旁江岱移民安置点的周伯海,就住在王志银家的隔壁单元。妻子倪友娥精心装饰这个家:厨房台面用的是高硬度石英石,如今依然被揩得闪闪发亮;村里人用9元钱一块的砖,她却用60元的——她想像温州人那样,进门脱鞋,拥有看上去体面的“城里人的生活”。

装修好后,不断有村里人来参观,把她家当做“样板房”,包括打算装修婚房的小年轻。这个“巢”,让她自豪。

更好的未来

可生计依然是让倪友娥和其他老人发愁的事。搬下山后,没有地,不能种玉米金瓜(南瓜)换钱,又该如何生活?2004年11月,面对省里来人,她曾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养老保险。这是她第一次听说,“养老保险,我有钱交吗?”

10年前,她和周伯海有了养老保险。如今,两人每个月各自能领到3000元左右。

一系列安置保障也在开展。在“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的指引下,2021年,江岱移民安置点人均可支配收入5.56万元,是2004年1.4万元的3.97倍。

时不时,这些山民仍会回山上看一看。清明,上山拜祭先人,王万洪发现,库区的千峡湖成为知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那里还要开张一家新酒店,据说“投资2个亿”。

还有一些改变,迁徙之初已埋下伏笔。

搬下来时,王万洪的女儿王微11岁,她再也不用每天走两公里路去乡里上学。后来,王微去山东念大学,如今在深圳一家银行工作。

同样的,这个夏天,倪友娥的外孙女考上浙大,去了杭州。

如今,王万洪担任东源镇移民办主任。父亲王志银在2011年离世,母亲刘祖香搬来山根生活。她习惯吃素菜,喜欢看央视国际频道,有时会提笔写些东西。王万洪说,村里许多老人都和他母亲一样,想把身体弄好一点,过快乐的老年生活。

没有了后顾之忧,倪友娥和周伯海常出门旅游。夫妻俩去过北京的鸟巢、福建的武夷山,上海、南京,甚至还去过海峡对岸,在长江上坐过游轮。村人问:“外面的山有什么好看的,我们村里不就有吗?”倪友娥笑笑,说,那是不一样的。

从村口的一个渡口出发,再到去看更大的世界,73岁的倪友娥想,“我一辈子这里去过,那里去过,就行了。”

而这一切,是从山上搬下来开始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