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运营之星(10强房企商业地产运营岗)

地产运营之星(10强房企商业地产运营岗)(1)

作者介绍:本文为涛哥杂谈粉丝投稿,作者林同学,Top10房企商业地产管培生。

我是国内Top10房企的商业管培生,入行3年,先后做过运营和招商两个岗位。

11月,在涛哥公众号看到一篇讲商业地产的文章,有感而发,于是写下这篇文章,用最真实的岗位体验,帮助其他读者选择工作时多一份理性。

当然,自己在这个行业工作时间并不长,所以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不足,还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正。

今天,简单来跟大家聊聊,商业地产运营到底是做什么的?

提到“商业地产”这4个字,很多人下意识觉得金光闪闪,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商业地产很高大上,动辄投资几亿,但对初入行的小白而言,手头做的工作,更多是重复的琐事。

如果在总部或区域可能还好,接触的内容相对宏观一些。如果是在项目,工作内容则偏执行层面,更加琐碎。

而“商业地产运营”,是一个大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项目的招商定位、运营推广和物业保障都称得上是运营。

今天我们讨论的,只是购物中心的“商业地产运营”这一岗位,不做其他拓展。

这一岗位在招聘网站上,一般叫做“营运主管/经理”或“运营主管/经理”,岗位职责大同小异,如图:

地产运营之星(10强房企商业地产运营岗)(2)

不过,还有个更通俗的名称,那就是“楼管”或“营管员”,用名字直接概括出岗位职责。

一言以蔽之,就是商场租户的大管家。

主要工作是对接各个品牌方,对接内容一般有租金催缴、现场管理和租户业绩提升这3项,下面我一个个说明。

如果你在购物中心工作且从事运营岗位,那我接下来说的经历,你可能很有共鸣。

一、租金收缴

首先,是租金收缴。

当前国内主流开发商的经营模式是“只租不售”,租户租赁购物中心场地进行经营,并定时支付租金,按月或季度支付。

按理说,所有租金都在白纸黑字的合同上写得一清二楚,按时缴纳就可以,但是,租户往往会出现各种乌龙事件。

比如忘记请款,或资金链断裂,这个过程就需要运营人员和招商人员介入,给品牌方施压,通过谈判斡旋,确保租金能按时到账。

公司总部也会对每个在营项目的租金收缴率进行排名,并算作项目考核KPI之一。

能否按时缴纳租金,从侧面反应出品牌的经营情况。

长期欠款的商户,往往经营风险比较大,甚至存在“掉铺”风险。

所谓掉铺,就是品牌方单方面毁约,陷入“跑路”风波。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很多健身房或培训机构一夜倒闭,给购物中心留下一个烂摊子。

如果不幸遇到这种不守信的品牌,那你就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品牌方撂挑子不干了,但剩余款项催缴、品牌物品搬出、室内装修拆除,甚至顾客的投诉,都需要你去协调,中间可能涉及财务、法务等多个部门。

要是走诉讼流程,更是漫漫无期。

二、现场管理

其次,是现场管理。

大到门头形象,小到KT板尺寸材质,事无巨细都需要运营人员管控。

换句话说,运营部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逛街,专业称为“巡场”,每天暴走一万步是常态,不是买买买,而是来“挑刺”。

每个购物中心,都有自己的调性和品质要求,虽然和品牌方是租赁关系,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对品牌方的形象和陈列做一定管控。

但问题在于,门店工作人员流动性很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有时理解配合起来会有难度,同样一件事,培训好几次,但还有人不知道怎么做,或总是做错。

而一旦出问题,领导的问责对象是你。

可能某天你正在家休息,领导无意巡场发现问题,于是在群里艾特你:XX品牌门头logo破损。

你只能忙不迭回复收到,再去要求品牌方更新。一番折腾下来,原本想要好好休息的心早已跑到爪哇国。

更辛苦的是,如果手里负责的品牌处于装修期,还需要对接施工方,对施工进度进行“监工”。

一方面,要求租户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时开业;另一方面,又要保障施工手续和流程齐全,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这种情况下,戴着安全帽辗转于工地是常态,且施工方多是五大三粗的老爷们,沟通成本更高。

记得之前,我司就有一名文文弱弱的小姑娘,被一群施工人员气哭。

租户的施工时间大多是晚上10点后,晚上施工时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你每天可能不是被梦想叫醒的,而是被一个个未接来电吵醒。

对每一个商业运营人来说,时间节点是必须要守住的,倒计时牌子永远放在工位最醒目的地方,合同约定10号开,绝不能延后一天。

记得在《王健林的哲学》这本书里提到,武汉菱角湖万达广场开业前一夜,5000人同时做保洁,前一天还是毛坯,第二天就如期开业,开门迎客。

三、租户业绩提升与分析

最后,是租户业绩提升与分析。

这是运营工作的重难点,毕竟,做商业地产目的是盈利。

盈利来源一方面是租金收入,包括基本租金和抽成租金,另一方面是购物中心资产增值。但不管哪一种收入,前提都是先让商家赚钱。

商家销售好了,自然配合度高,租金提升空间也更大。反之,如果租户业绩不好,则可能收不到租,甚至和甲方反目成仇。

基于此,运营人员需要透过日常经营数据见微知著,来洞悉租户的经营状况。

如果数据有问题,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干预品牌的人、货、场,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帮品牌争取到优势货品,甚至帮店铺做导购激励,通过宣传或活动,帮助其提升业绩,这是个双赢的过程。

当然,以上只是运营岗位的基础工作,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做一系列配合性工作。

比如对接招商部门判断租户的留用状况,配合市场部门与租户沟通活动,甚至协调工程部门解决租户的水电暖等突发情况。

逢年过节,如果遇到各项检查,不管是食药、消防还是社区来查,都需要运营部去处理对接。

四、总结

总结下,运营岗的工作大多是事务性的,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但因为事情纷杂,可能忙了一天却不知道自己忙了什么。

比如:一天下来,帮A租户处理漏水事件,和B租户洽谈节日活动,协助C商户审核店招效果图......

如果不做好规划,很可能每天被一大堆鸡毛蒜皮的事情所淹没。

但换个角度想,这份工作也有他的魅力,最大的乐趣大概在于永远都要去了解顾客想买什么,年轻人在想什么。

比如我所在的项目,就会定期全员一起学习,最近在讨论的话题,是00后“Z时代”的购物喜好。

另外,做商业地产,你能接触到最残酷的利益纠葛,看到最真实的人性。

涉及到钱,很少有人能做到体面。

和品牌方交流时,皆大欢喜自然好,但有时其狗血程度不亚于一场清宫戏,可能双方前一秒还在饭桌把酒言欢,下一秒就在法庭锱铢必较。

所有谈判在合同没有双签之前,都是未知数,甚至合同签订后,“反水”之事也时常发生,这就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选择了做商业运营,从此休息是路人。

别人休憩的节假日,正是购物中心冲刺业绩的好时机。

又因为购物中心是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营业,项目运营人员的工作时间,并不是传统的朝九晚五,而是有早晚班之分,且必须有人在周末值班。

每个月底,会排出下个月的班表,大多数情况下,鉴于周末上班,工作日可以调休一天,听起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每个月的休息总数是能保证的。

但这么想,就太天真了。

哪怕当天你休息,如果你负责的店铺出了什么幺蛾子,或者临时有检查,你在家也不得安生,手机电话不间断。

比996/007更可怕的,是你需要时刻注意工作群里的消息,警惕领导突如其来的消息,或某个深夜的来电。

记得我第一次涌现出辞职念头时,就是当我发现自己时刻被手机所役,导致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时。

然而,抱怨之后仍甘之如饴,哪怕周末逛街,或度假旅行,也会忍不住去当地核心商圈拍拍拍,美名其曰“市调”。

也曾在加班的深夜,对这个行业失望,萌生出转行的年头;也曾在店庆指标超额完成时,和团队一起直呼牛逼。

回顾过去3年,是又累又烦又充实的集合,有辛酸,有痛苦,但成长也是肉眼可见的。

我不知道自己未来是否会继续做这份工作,但既来之则安之,做好手头工作是基本的职业素养。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在商业地产这个行业“浅耕”3年的总结和反思。

因为自己入职以来的大多时间,是在项目上负责执行层面的具体事务,所以在一些行业大咖眼里,文章的深度可能不够。

但是,对于正在纠结的学弟学妹而言,我相信这篇文章是有参考价值的。

希望我的经历,能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作者介绍:本文为涛哥杂谈粉丝投稿,作者林同学,Top10房企商业地产管培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