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戴望舒简短的现代诗歌(原创长篙读诗)

凄美的画面,忧郁的心境,以及文人单薄的特有气质,穿插了画面外的音乐节奏和迷人的短期舞台情节剧效果,引起了读者的侧隐与共鸣之心。

(感谢好友张华女士配乐朗读。)

关于戴望舒简短的现代诗歌(原创长篙读诗)(1)

戴望舒曾在国外留学,引进了国外诗学艺术,更是充满了法国浪漫主义抒情。有人说他是我国现代诗歌象征派启蒙人物,但这首诗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象征,晦涩,却带着纯抒情的古典意识,而且有一股酸文人的美感,通过央视的音乐舞蹈展示、配乐朗读等,引起了大量的读者共鸣。

这首诗也是众诗人爱诗的启蒙老师,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许多诗人仍然以“丁香”取名,就像我深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的手执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是一种追求。

这首诗的特点:

1、绵:缓慢的犹如慢动作,绵绵的情意,以及反复锤打的重复用词、用语、用境;

2、稳:气息平缓,又让人深深叹息;

3、淡:丁香是淡紫色,有香气,那种淡淡的抒情,如微风拂面;

4、韵:这首诗的收韵一致,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是弦律有韵,你也可以把他作为一首浪漫曲,吟唱;

5、伤:忧郁是这种首的主调,虽然爱情诗是诗人们的主要素材,但真正打动别人的,仍然是忧郁的情节,邂逅,彳亍,惆怅等,可以说诗人把情绪引用到了极点,根本用不到读者去思考,简单的,专注而又迷人;

当然,这首诗还有许多的优点,百度可以查到很多的评(本人没查,也估计都是这些)。

关于戴望舒简短的现代诗歌(原创长篙读诗)(2)

来自网络

那么这首诗有缺陷么?答案是有。(别犯众怒)

第一、首先严格地讲,这不算一首现代诗,更倾于一种散文诗,其实散文诗我仍归纳于散文中。不信,你把他分行收整,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尽管有人提出戴望舒是“雨巷诗人”,并称之开辟“新月派”先河,我仍把他归集于“新月”中;

第二、他缺少诗歌创作的根本要素,精炼,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估计戴望舒诗人也会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这首诗是建立在“新月派”抒情的基本上,通俗易懂、柔情清澈。而后期的戴望舒的作品已经向现代诗走去,诗风改变了很多,更加精炼、沉厚,如《我用残缺的手掌》;

第三、这首诗宣传的是一种小文人的思想,在境界上仍然没有超 脱,不够大气,视野不宽泛,镜头总是摄向局部,局限了创作思路,也收拢了读者的思考余地,于现代诗的发展是无益处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戴望舒,买了他的诗集,打听他的消息,收理他的资料。可惜的是,中国的现代诗并没有像台湾那样发展开来,不然不是现在这个情况。应该说纪弦与戴望舒有着相同的观点,早期留学的戴望舒在国外引入了西方文学理论,这种横向移植得到纪弦的认可。开创现代诗先河的台湾“诗坛常青树”纪弦就把现代诗的发展推广很好,而且自己创写了大量的现代诗,并与台湾保守派产生冲突。遗憾的是,戴望抒过早的离世,没有继承下来。

在这里我们通过看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就不难看到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如《少年行》《赤心的女仆》《印象》等诗歌,就有明显的象征性倾向,更多的是沿用了传统抒情以及激情表达,在《我用残缺的手掌》等大气的表现,更多的是低沉而抽象的展述。

扣除浪漫与抒情的因素,继续寻找答案。这可能与当时戴望舒所从事的著、译活动有关,戴望舒曾翻译过多人的作品,但多半是“爱吕雅”“叶赛宁”“普希金”的作品,这些推荐是我所喜欢的浪漫抒情诗人啊。再看其他人的作品“魏尔伦”??就有些怀疑了?怎么没有“策兰”?“叶芝”?“庞德” ?“艾略特”?这些著名诗人的作品呢?看来,诗人并不喜欢太具象征的,粗象的,晦涩的作品。我们现在讲的,是一种朦胧体,其实是一种早期的现代诗的影子。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寻找一种答案?《雨巷》依然是神奇之作,生命力之旺盛。这得益于作者对抒情个体的真实情感饱满的受益。听说诗人爱情坎坷,故有心结表于文字,且江南风光秀雅,文人如织,多有地域性骚客情绪亦可理解,我们从阅读的层次可以旁佐出江南风光旖旎的透渗。

关于戴望舒简短的现代诗歌(原创长篙读诗)(3)

来自网络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的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关于戴望舒简短的现代诗歌(原创长篙读诗)(4)

本名:李智明 笔名:长篙。1965年12出生,湖南安乡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美国“风笛诗社”成员;作品刊发在台湾、香港、美国等地。诗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新金山图书馆等地收藏,手稿被台湾《秋水诗社》收藏。署有诗集《小城雨季》,《空城》。曾获“丁铃文学奖”,“年度文学艺术创作奖”等。作品编选《中国诗歌排行榜》、《大象诗志》、《中国诗歌年鉴》等,诗集参加由“中国诗歌万里行”《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收藏》图谱;手稿参加2017年北京《纪念新诗诞辰100周年诗歌艺术作品展》。曾受到马来西亚邦戈岛2016国际诗 歌节、2019年印度第39届世界诗人大会的邀请。

主张“诗无定法,随性自然”。

长篙诗歌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YaZ2y2Ep19cEYEThj4COD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