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厌学症需要休学吗(高三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

网友提问:

高三班上甚至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严重影响心情和学习,建议转班或者休学吗?

高一厌学症需要休学吗(高三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1)

高一厌学症需要休学吗(高三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2)

管心营:

转班或者休学之后,好像问题并没有解决吧?

你在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这确实是非常影响情绪和学业。

所以我们管心营遇到的很多厌学情绪严重的孩子,几乎都有社交问题。

社交出现问题,在学校中的体验一定不好。

这也有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甚至没有可以说话的人”?

你有没有好奇过,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

八面玲珑,和所有人打好关系很难,但是“无人问津”其实也很难。

按照我们的经验,背后往往都存在漠视和脚本机制。

之前有一来访者,她遇到的情况和你有点像,姑且化名叫小红。

小红本身很“社恐”,性格也很内向。

小红还有一个好朋友,但是这个朋友总是把自己当做老大,什么事情都要听这个朋友的安排,不听指挥就不能在一起玩,而且也不允许小红和另外一个同学交朋友。

小红偷偷和那个同学交朋友,被小红的好朋友发现了,于是就威胁小红要孤立她。

小红的父亲就让小红不要再继续和“好朋友”交往了。

并且小红也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被“好朋友控制”。

小红非常苦恼,到底该不该和“好朋友”继续交往,但是又害怕被孤立。

同时小红也习惯了被控制,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习惯。

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健康的,其实是产生了两个受害者。

一个是小红,一个是“好朋友”。

再这样下去,小红会变成一个软弱胆怯的人;

而好朋友,也会变成一个控制狂,人人讨厌。

我们管心营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专门处理由厌学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本文大概2500字,分三个方面来解答,具有一定专业性,阅读需要耐心。

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创作不易,希望你能够双击点赞鼓励一下我们的创作。

有些事情是能逃避的,有些事情不能逃避的。

像你遇到的问题,和小红我觉得可能会有点类似。

即使你休学或者转班,你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你今后还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存在社交问题,背后就一定存在心理游戏。

今天就从上面这个案例解读中来给你来分享,为什么你的问题不是休学或者转班能解决的?

高一厌学症需要休学吗(高三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3)

1

漠视机制:为什么问题总是循环无法改变?

我们经常会陷入自己的固定思维之中,好像在不停地重复着某个循环,无法打破。

其实并不是真的无法打破,而是我们存在各种各样的漠视。

比如,一个父亲对孩子说,在他不走出房间的情况下,他可以尝试任何办法挪动一块非常重大石头到门口,只要他在两个小时内尝试成功了,父亲就奖励他一百块钱。

这个孩子13岁了,力气已经和父亲一样大了,可是无论他怎么推、怎么撬都无法移动这块石头。

时间到了,孩子就和父亲说“我已经尝试了各种办法,连棍子都撬断了,这个房间的工具无法根本不可能让我在两个小时把石头搬过去。”

父亲就问“你真的确定所有的办法,你都试过了吗?我再给你一次机会,只要你能想到,我就奖励你。”

孩子重新看了一边房子,并且搜索了房间内所有能用的工具,确定的对父亲说,“我真的想不到。”

父亲就和孩子说“你确实是不能离开房间,那么为什么你不求助我呢?”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就忽略了父亲可能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忽略了自己的求助能力。

漠视的三个分类,范围、类型、层次。

漠视的范围:自己、他人、情境

漠视的类型:刺激、问卷、选择

漠视的层次:存在、意义、改变的可能性、个人的能力

当我们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从漠视的角度出发,是不是自己忽略了什么关键的因素,导致了自己无法解决问题。

高一厌学症需要休学吗(高三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4)

2

被动行为:你替我解决问题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漠视呢?

漠视本身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也不会读心术,我也就无法知道你是否存在漠视,除非你的言语或者行为中有漠视的迹象。

有四种被动行为可以明确表明漠视的存在,它们是:

什么都不做

过度适应

烦躁不安

无能或者暴力

前面说的案例中,小红和“好朋友”的被动行为就是无能和暴力。

很多人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把暴力看作一种被动行为,这似乎很奇怪。

但是它的确是一种被动行为,因为它并不是想要解决手头的问题。

比如,“好朋友”用粗暴的手段威胁小红的时候,并不能解决小红和她的冲突的问题。

而小红懦弱的行为,也无法解决她遇到的社交困扰,她还是和“好朋友”有冲突。

被动行为的本质是,希望别人来解决问题,一切被动行为的背后目标都是为了,让别人对某个问题的不适感大于自己,从而让别人接过这个问题替自己解决。

其实从小红的角度出发,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好朋友”孤立她的成本很高。

如果“好朋友”花费精力去笼络、贿赂其他的人,那么不仅仅是需要物质力量,更大的成本是精神力量。

因为需要算计、搞阴谋、协调其他人的想法、拉踩站队等等,这些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而且“好朋友”必然会很焦虑,因为她一旦失败,就是众叛亲离的结局。

小红无非是回到“孤独”的状态,本来小红就比较“孤独”,代价比较小。

另外,其他的朋友在“好朋友”的控制下,其实也很不舒服,这种组织是很脆弱的。

假如小红真的跳出了原来的社交圈,她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朋友,到处都是不受“好朋友”控制的同学,相反“好朋友”要辛苦地维持着那个封闭的社交圈。

那么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小红得到好结局,而“好朋友”一直不更正自己的行为,最后也会沦为孤家寡人。

高一厌学症需要休学吗(高三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5)

3

心理游戏:是的……但是

心理游戏就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在互动的、不自知的某种心理模式。

比如小红就会和爸爸玩“是的……但是”的心理游戏。

在来咨询前,小红和爸爸早就沟通过很多次了。

小红“我和那个朋友发生了矛盾,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爸爸“我建议你不要再和她玩了,她真的太霸道了。”

小红“可是,要是不和她玩了,我被孤立了怎么?”

爸爸“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孤独时刻,但是你后面会交到好朋友的。”

小红“是嘛,但是我性格这么内向,我害怕和陌生人交往……”

如果你认真看看小红和父亲的对话,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对话中,早就在玩“是的……但是”的心理游戏。

看起来小红很需要解决和“好朋友”的问题,但是爸爸真的告诉她解决方案时,她又会一直找理论拒绝。

实际上,她根本不是真正的需要爸爸的意见,她在内心早就想好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

要跳出这个心理游戏,小红就不能漠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主动尝试主动地解决问题。

否则当自己不动脑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别人不愿意帮忙的时候。

高一厌学症需要休学吗(高三班上没有可以说话的人)(6)

本文来自厌学症心理管心营,转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厌学症家庭,标明出处后欢迎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