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典礼是哪天:大学毕业典礼那一天

不肯散去的人嘶吼着《放心去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大学毕业典礼是哪天:大学毕业典礼那一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大学毕业典礼是哪天:大学毕业典礼那一天

大学毕业典礼是哪天:大学毕业典礼那一天

不肯散去的人嘶吼着《放心去飞》

临近毕业时,解脱感其实压过了不舍。那时候,我已开始上班,每天忙于适应新工作、结识新同事。导师隔三差五召唤,修正论文、指导答辩。散伙饭吃了好几茬,酒也喝过、眼也红过。带不走的书籍物品都在二手市场或卖或赠。剩下一堆离校手续要办:迁户口、跑档案、开成绩单,退各种生活用卡……实在细碎繁杂。7年校园生活,一朝行将结束。

带着一点傲气、兴奋、忐忑,毕业典礼那天,我把自己在学校BBS的id签名档改成了那句大俗话:从今以后,P大是P大,我是我。

倒是P大给予了离校学子最后的温情。校园里四处挂着欢送的横幅标语,讲堂前的广场上升起了庆典用的气球,印着“我们毕业啦”字样的大幅海报格外醒目,精心设计的毕业生留言墙写满临别感言,整座校园一片欢腾。庄严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寄语、校友致辞、毕业生代表发言一个不少,毕业电影更激起了一阵阵笑声和口哨声。

重头戏是学位授予仪式,4位校领导分3场与4000多名毕业生逐个握手、颁证、拨穗、合影,就算每名学生耗时30秒,校领导们也要前后站足8个小时。母校以她最后的关怀,郑重地给了我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标配”毕业礼。

然而后来回想起那个夏日,那些“标配”的仪式感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我已经想不起自己在留言墙上写下了什么,也惭愧地发现记不得校长殷殷的嘱托,就连那最隆重的属于我的30秒也在记忆中沦为一片空白。倒是那一天走遍校园留下的200多张“毕业照”成就了另一场藏在我心底的告别仪式。

在学校南门外,我和前来观礼的爸妈留下了全家福。当年,爸妈就是从这里送我入校,和我一起收拾宿舍,又去最近的食堂吃了到P大后的第一餐。7年过去,老食堂早没了踪影,欢送的标语替换了当年招展的迎新大旗。我们一家三口并肩而站,合影留念。有一张照片里,老妈甚至还在我的怂恿下戴上了我的学位帽,脸上是说不尽的骄傲与感慨。

在校园中心最大的草坪,我和研究生室友留下搞怪照。3年的同居生活是否也曾有过微小的摩擦,我早已忘记,只记得每年暑假都有一个月,4人会齐齐留下,不是各自通宵赶论文,就是合力通宵做兼职翻译。当然,也少不了荒废时光集体追剧,或是吐露心事倾心夜谈。一张张照片上,25岁“高龄”的我们个个以手托脸做祖国花朵状,或是齐齐摆出变身造型,假扮美少女战士,没心没肺地笑得好欢畅。

更多的照片还是我身穿宽大学位服在校园各个熟悉的角落留下的单人照。上公共课最多的理科楼前留一张,在这里我曾坐着教授自带的蒲团和500人同听一课;图书馆外空旷无人的回廊上留一张,在这里我才能安心朗朗晨读;体育场内留一张,在这里,我通过了体育课必修的12分钟跑测试,半途以为这就要天妒英才、红颜早逝;国际交流中心门外留一张,在这里,我和社团小伙伴们完成了筹划半年的活动,之后K歌狂欢到天明,10个人对瓶吹了40多瓶啤酒,请客的老大说刷卡时手都在抖。还有一、二、三、四教,每栋教学楼前统统留一张,留着日后吹牛专用:“P大每一间自习室,姐全都睡过!”……

还有好多好多,共同圆满了我的毕业礼、我的P大、我的7年。

对于这一天最后的记忆,是我还了学位服,退了楼门卡和宿舍钥匙,看着学生证被剪掉一个角,校园一卡通被敲上“已离校”的标记。离开的路上,整座校园依旧是一片欢腾。一小群不肯散去的毕业生嘶吼着唱着什么,细听是那首毕业季唱俗了的《放心去飞》:“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没人能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

10年之后,我依然还记得那个烈日灼灼的夏天,当听到那句“放心去飞,勇敢地挥别,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我的眼泪终于还是未能免俗地掉了下来。(李察)

给毕业生拨穗是一项大工程

毕业多年,我仍记得当时给我拨穗、与我握手合影的那位校长,额上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手也显得略微无力,但脸上还是一视同仁的笑容,把我的帽穗从右边拨到了左边,宣告了我这个非杰出毕业生的正式毕业。

虽然我是个文科生,但我的大学是著名理工科大学,做什么事都效率极高。据说当年“非典”,隔壁大学一夜之间外地学生跑了一半;我校学生也想跑,可发现一夜之间,拥有7个校门和数不清小通道的学校已经封校了,封得严严实实,从食堂到澡堂都实行军事化管理。整个“非典”期间,我校学生们的日常就是挂着身份牌,躺在情人坡上看花落,没出任何差错。

如果说这是前辈们流传下来的传奇往事,那么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的高效率,在毕业季时得到了集中表现——毕业典礼上,5位校长,要给几千个本科毕业生和几千个研究生拨穗,还要一一握手,然后对着架在面前的照相机,笑!

这是一项大工程。算下来,每位校长要在两天内“过手”2000个学生。尽管学校已经设计了流水线的流程,每个学生所花时间不过十几秒,但对校长来说,仍然是数个小时。校长们年纪都不小,夏天的体育馆空调不给力,学生们都太兴奋欢脱。终于,有一位校长体力不支,被暂时扶下场,换上来一位精力充沛的替补校领导。毕业生们,请继续!

整个上午,体育馆里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和当初入学时一样快活。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播放的背景音乐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毕业生就像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花了6年换来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揣在书包里,仿佛能换来一个锦绣前程。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都相信,毕业典礼是一个浓墨重彩的结束与开始。

全校性的毕业典礼结束后,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爸爸妈妈很高兴,特地从千里之外的老家赶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与爸妈合影,与老师合影,与同学合影,连被你一度恨得咬牙切齿的那个“教务老师”,此时都显得和蔼可亲。我毕业了,所有人都很高兴,包括那些也许永不再见的人。

我很早就知道,终有一天,我会怀念大学。但就算让我回去,毕业的时候我仍然会笑得没心没肺。毕竟,这也许是你人生最后一次,无论出身、分数、财富、长相等内外条件如何,学校都能给予你一视同仁的对待。不会因为你考了年级第一,就让你多握几分钟手,不会因为你马上成为CEO,校长就让你多摆几个pose。等你毕业,校庆时再回学校,杰出校友和非杰出校友就有分别了。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毕业典礼结束的当天,我就开始搬家,从寸土寸金的“宇宙中心”五道口,搬到房租便宜的北五环外。大行李都上了搬家车,我拉着最后一个小行李箱,走出宿舍,顺手就关上了门。在幽深的宿舍走廊,只有行李箱滚轮与地砖的摩擦声,我慢慢地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直到出了宿舍楼大门,门禁合上的那一刹那,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再也回不去了。

我曾在大脑中预演过很多回,该以什么姿势离开学校,是踌躇满志,还是依依不舍?但没料到,结果竟是如此寻常,寻常到像只是放暑假一样。我不想哭,也不想笑,只是觉得水到渠成。大概经历了一整天狂欢式的毕业仪式,该来的都来了,剩下的,只有无边的寂静和难测的未来。

时隔5年,我坐在桌前,敲着这篇文字,面前正有气无力转着的电扇,还是我当年上学用过的那个。想来,学校又要举行毕业典礼了,不知道,校长的手是否依然颤抖,背景音乐是否依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斌斌姑娘)

他已经和3000多人握过手了。我碰到了他的手,轻轻地握了一下,然后又握了一下,这一下是替波哥。

和校长握手时,我想起波哥

运动员进行曲结束后,毕业典礼正式开始。晴空放蓝,晓风初起,2000多人穿着深色的学士袍,站在朝阳下,真的很有仪式感。此时,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准备发言。我叹了气,想起海波,无论如何,他都赶不回来了。

读研以后,同学之间背景相差极大。且说我的舍友海波,他的求学之路就充满了波折。年少时波哥并不好学,倒也混上大专。不料上了大专,逐渐发现读书的乐趣,整日手不释卷,却又因家庭条件所限,专升本之后,波哥就回老家的县城,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一年又一年,波哥的读书热情并没有因时间消退。当波哥调教的第一批学生准备考研的时候,波哥也同时走进了考场。

做我同学的时候,波哥已经快30岁了,长得老相,于是更显岁数。我在宿舍看到波哥的第一眼,就吓了一跳,以为是院办老师微服私访。老同学和小同学相处,势必有点年龄上的小矛盾,比如,波哥不止一次说我睡觉太晚,影响别人休息。我当时是很不以为然的,直到我30岁以后,各种激素水平下降,才明白了他的感受。

总体来说,我对波哥还是很尊敬的。他在学习上的努力,又通过规律的生活来保证。而我终于也受到他的影响,按时睡觉、早起,且受益良多。波哥还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人。他给我看过他的照片,其中各种毕业典礼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一想到过几年就能收获一张研究生毕业典礼的照片——很有可能代表波哥的最高学历,他就心潮澎拜,不能自已。

波哥的研究生生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读书、兼职、学英语、写论文。对于波哥,读研很奢侈。辞去中学教职后,差不多没有收入。波哥的英语水平真是不咋地,当时的规定,研究生要过六级,这对波哥也是很大的挑战。再就是论文,他曾经给我看过几个题目,都被我“呵呵”而过,他不服,又拿去给导师,据说也被导师批了。没办法,波哥是自学成才,难免在学术热点、规范上有所欠缺,而弥补这些亏欠,需要很多时间。

等到这些全都搞定,留给波哥找工作的时间刚好一个学期。我们这些文科类研究生,到了研二研三,很多人就去全职实习,方便日后找工作。波哥几乎一天都没实习过。在这一学期里,波哥上北京、下海南,参加各种考试、面试,他的床上积满了灰尘,我在想,要不,把他的床位租出去算了。

毕业典礼前几天,波哥还在外地。打电话时,我告诉他,今年校长要跟每一位毕业生握手。波哥嗷地一声长啸,说典礼前一定要赶回来。校长本人还是院士,属于镇校之宝的人物,能和院士握手,在波哥看来,差不多就是和知识直接交流了。然而,直到典礼前,波哥还没出现在宿舍,电话打过去没人接。我估计他当时还蹲守在某个售票点,跪求一张硬座。

轮到我和校长握手的时候,已经中午,他的助手给他递过一瓶水。在和校长握手的那一刻,我充满了敬意,昨天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他已经和3000多人握过手了。我碰到了他的手,轻轻地握了一下,突然想到波哥,于是又握了一下,“这一下是替波哥。”我暗道。校长冲我笑了一下,可能觉得我这个小毛头握手也喜欢占便宜吧。

波哥返校之后捶胸顿足,知道我替他握手后,又大呼这才是真兄弟。后来,在离校之前,他借来学位服,在运动场上照了一张相。因为找到了工作,确定了下家,照片上的他笑容满面,堆出了若干条褶子,仔细看,每一个褶子里都绽放着喜悦。(李帆)

小学和中学写作文时,我很爱用“成长”这个词来结尾。而现在,当我再看到“成长”这个词时,却总是从心底升起一脉敬畏之情,再想用时,万分小心。

我看到“仪式”两个字暗自发呆

班长在群里说,毕业典礼的时间定下来了,让我们仔细去看看《暨南大学关于举行2017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的通知》。

同宿舍的姑娘们,有的立下大志,要在典礼前瘦十斤;有的在查机票,要趁着自己变成加班狗前,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一趟;有的则纠结典礼时该穿什么鞋子:穿平底鞋吧,怕显矮,穿高跟鞋吧,没习惯,万一出丑滑倒就麻烦了……

看着可爱又美好的室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对“那一天”的憧憬,我却对“仪式”两个字暗自发呆。

仪式能带给人什么呢?

我记得刚读研究生不久,有位教授就专门拿出一堂课的时间,讲当今在消费主义冲击下仪式的缺失。老师痛心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婚礼、葬礼、升学宴这些仪式多成了炫富比阔的秀场,仪式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与对人的教化功能被削弱得所剩无几。那节课,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仪式的意义。

当老师带领我们回忆先祖的仪式文化时,我也在回忆,过往的20年里,我经历的那些没有被消费主义主导的仪式,给我留下了什么。

我参加过许多比赛,在颁奖仪式上,接过奖杯的一刻,我会发现,之前的所有付出,因为仪式的褒奖,变得越发有意义。

本科毕业时,我被选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在一遍遍修改演讲稿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四载春秋里的点滴,已凝聚成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和归属感,让人迟迟不忍落下最后一笔。

让人心安的归属感,只有校友才会有的共同味觉记忆,这不正是对母校眷恋的源泉吗?去年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代表的一句“以后,再难得逛小西门的水果店,排队吃木屋烧烤的生蚝”,让在场的很多学长学姐,笑着笑着,泪湿眼角。笑中带泪,砥砺前行,我想,这正是仪式的意义。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如今,我也要憧憬属于自己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了,我发现,还没有告别,却已开始留恋。

我留恋那宏伟的图书馆,喜欢沿着台阶边缘走,嗅阶下鸡蛋花香,看蓬头稚子寻花,听祖孙言笑晏晏。我喜欢指尖拂过一排排书籍的踏实与安心。

我喜欢晚上9:40的体育场,喜欢下了晚课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跑步。和我共同挥汗如雨的,除了同胞同学,也有棕色皮肤和白色皮肤的外国人。在这所“华侨第一学府”里,和我一起跑步的他们,或许学成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和我一样,带着一份相同的“暨忆”。

或许,仪式最美的时刻,是为仪式而准备的过程吧,是对仪式的憧憬吧。我希望,毕业典礼那一天,我穿上硕士服,把长发编成麻花辫,和图书馆合个影;我希望,毕业典礼那一天,我留下最青春的笑容,用虔诚的心感谢导师和父母亲友;我希望,毕业典礼那一天,我能放心做自己,为开心而大笑,因感动而泪下……

从前,小学和中学写作文时,我很爱用“成长”这个词来结尾,而现在,当我再看到“成长”这个词时,却总是从心底升起一股敬畏之情。再想用时,万分小心。因为,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明白,成长并不是年龄增加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也不是嘴上说说、笔端写写就能实现的目标。成长,是经过痛苦的改变和思考后才换得的生命旅程。

不过今天,面对我即将到来的硕士毕业典礼,我想用成长作为注脚,用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作为结语。

毕业典礼那一天,我想,我已经做好准备,拥抱你……(隋明照)

这便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毕业仪式感吧,未必发生在预想的精致花园,搭配轰轰烈烈的烟火,甚至有点草率,不免狼狈。

由不得你有板有眼慢慢告别

毕业典礼的清晨终于到了,我掐着点儿奔到场地。踩上刚吸完雨露的草坪,一只高跟鞋的后跟就狠狠栽进了泥土。我踉跄着抬头环顾四周,同学一个都还没到。那一刻,被不详的预感击中:我幻想已久的告别仪式感,是否会潦草不堪地收场呢?

在同一所大学度过了本科和研究生时光,对毕业典礼自然满怀期待。在此停留的时间太久,让我已然习惯这座校园的空气、人情和思维方式,感觉未来闯入的领地都有这里的投影。

情分深厚至此,自然需要一场华丽的告别仪式,而且得缓慢、精心地酝酿一番,方能不负我们投注的青春热血啊。

典礼在户外大草坪上举行,所有毕业生穿着学位服,端坐在各自学院区域内,草地瞬间挤出了黑色、蓝色、粉色、金色等诸多缤纷油彩,场面甚是浩大。

我所规划的告别仪式感,主要是留下一些完美的合影——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最后一堂大课、最后一次并肩而坐……用镜头记录下在这座校园里,最后一帧名叫“我们”的影像。

在毕业典礼的早晨,连日降雨的老天都识趣地关掉了水龙头,然而我却出师不利。

由于前一晚和同学回溯往事,情绪过头,一直聊到凌晨两三点。早上6点,我就硬撑着爬起来:困倦得要用力扒开眼皮才能勉强塞进隐形眼镜,整张脸都是浮肿的……

好容易饬完,我想着大家一定都提早赴约,于是早饭也没吃就冲出门。蹬着不太习惯的高跟鞋,套着如保温桶般不透气的学位服,满脸都是黏黏的汗水。

疲乏与闷热,以及眼前空荡荡的座位,让我酝酿好的感觉损耗一半,一刻钟后,同学们才陆续出现。一番闲聊,得知他们都跟我差不多情况,都怀有未能如愿以偿的仪式感。

十多天前,同学小D和小Z就在微信群里发布“召集令”,要在毕业典礼的前一晚,网罗酷爱桌游的同学聚集校门口酒吧,举行“终极狼人杀之夜”。选手报名相当踊跃,都预备以最后一战迎接毕业典礼。

没想到,最终大部分人失约了:有人当晚一直加班到9点钟才被放行;有人快毕业时就离开了这座城市;还有人在赴约路上被大雨淋成落汤鸡;有人忙于收拾宿舍……临近深夜,赴约的人寥寥无几,根本凑不齐一局,他们喝了会儿饮料便散了。

早晨8点钟,毕业典礼开始,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依次上台。听着台上的人展望美好未来,同学佳佳却唉声叹气起来:“等到上班了,才发现上学的日子好舒服。”还未正式入职,佳佳毕业签约的单位要求她提前开启全职员工状态。佳佳每天要坐两小时公交车才能到单位,所以每天不到6点钟必须起床。“我好怀念上学,可以在宿舍熬夜看视频,早晨任性赖床!”

佳佳抱怨,就连最重要的毕业典礼日,都是公司领导“极不情愿”批准的。典礼期间,佳佳的手机“叮叮”响个不停:“下午能不能赶回来处理××项目?”“你整理的文件都放在哪里?”

“这才是毕业典礼啊,由不得你慢慢告别,责任已经站在门口了。”佳佳自嘲地笑。

待到全部议程结束,我拉住几个女同学,打算一起在图书馆前拍张合影。谁知,小D和佳佳“嗖嗖”两下,动作麻利地拽下身上的学位服塞进袋子里,教育我:“别浪费时间,赶紧办离校手续,明天回去上班是王道!”

于是,凝结了多时想象的毕业典礼日,就这样轻易结束了。策划好的情节,要履行的仪式,也一概付诸云烟。关于这场典礼,相机里没留下两张完美的青春笑靥,反倒是那天同学零碎闲谈里掺杂的种种感叹,成了毕业别样的注脚。

当天傍晚,佳佳打包完了宿舍所有行李,我帮她一起搬上出租车。当司机合上后备厢时,佳佳猛然冒出一句感慨:“原来这就是毕业的仪式感啊,我感受到了。”

没能如愿得到仪式感,或许才是真正的告别。未必发生在预想的精致花园,搭配轰轰烈烈的烟火,甚至有点草率,不免狼狈。但它真实存在着,就寂然开在不经意的墙角,也可以有好看的颜色——更重要的是,它已召唤着年轻的我们,往前路走去。(沈杰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