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平顶山,河南省辖地级市,别名鹰城,是一个年轻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还是中国曲艺城、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唐钧基地,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平顶山地区的地名与区划演变过程。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

春秋郑楚

春秋时期,平顶山地区地处郑国与楚国交汇之地,是战乱多发之地。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2)

战国韩魏楚

战国时期,平顶山地处韩、魏、楚三国交汇之地,属汝南地区,依旧是战乱多发之地。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3)

秦代颍川郡

战国后期,秦国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兼并战争。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将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地区。秦代时,平顶山地区属颍川郡。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4)

西汉豫州颍川郡

秦朝灭亡后,继承者西汉王朝沿用了郡县制度,但也承认了部分地区仍需存在分封的客观事实,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西汉中后期,为了监察地方官员,在郡县以上又设置了州牧(刺史部),其由监察机构逐渐演变为地方军政机关。西汉时,平顶山属豫州刺史部颍川郡。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5)

东汉豫州颍川郡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上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平顶山仍属豫州刺史部,颍川郡,地名巾车乡。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6)

曹魏豫州颍川郡

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直至三国时期政局才相对稳定。曹魏时期,平顶山属豫州颍川郡。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7)

西晋豫州襄城郡

三国后期,长期维持盟友关系的蜀汉与东吴政权相继走向衰落,而魏国朝政则被司马氏控制,统一天下的主动权逐渐掌握在曹魏手中。蜀汉灭亡之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南北再次统一。西晋时,平顶山地区属豫州刺史部,襄城郡。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8)

北魏司州襄城郡高阳

西晋在短暂的繁荣之后,迅速走向了衰落,贵族炫富攀比使得朝政迅速走向腐败,司马炎在分封的同时允许诸侯国拥有规模不等的军队,使得国家存在着分裂的隐患。“八王之乱”后,西晋在内耗中走向灭亡。南北朝时期,平顶山地区位于南北势力交汇处,北魏时期属司州襄城郡,地名高阳。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9)

隋代襄城郡

南北朝后期,在长期的对抗与发展中,南朝最终走向衰落,丧失了再次统一的机遇。北朝北周政权强势崛起,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隋朝取代北周后,渡江灭陈再次完成了统一。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隋代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平顶山地区属襄城郡。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0)

唐代都畿道汝州

唐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在隋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增设了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行政管理。与此同时,因而疆域辽阔与军事需求,唐朝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节度使与都督府,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地方势力再次抬头。唐代时,平顶山属都畿道汝州。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1)

北宋京西北路汝州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国家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战乱不断直至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局面依旧继续,政权频繁更替。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种措施。地方行政上,北宋实行路、府(州)、县行政模式,并且大大削弱了地方财政与军事力量。北宋时,平顶山地区属京西北路汝州。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2)

金代南京路汝州

北宋末年,金兵不断南下侵宋,最终造成了北宋的灭亡。南宋在与金朝长期的和战之后,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金朝在地方行政上继承了宋代的体制,平顶山属南京路汝州。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3)

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

元朝统一后,地方行政上继承了两宋与金朝的体制,并开始设置行中书省,这是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时,平顶山属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汝州。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4)

明代河南汝州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沿用了前代的行省制度,但对行省边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另一方面,改称其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人们习惯上依旧称之为行省。明代时,平顶山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州。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来历(河南平顶山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5)

清代河南汝州

清朝建立后,各项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体制,地方行政上对前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平顶山属河南省,汝州。

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欢迎点赞与关注杨帆老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