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李白隔空对话(恶搞静夜思可悲可叹)

看到一个网上流传的段子,说的是一名小学生分析李白《静夜思》所表达的意境:

“在我(李白)的床前,美女‘明月’已经脱得一丝不挂,洁白的皮肤就似冬天地上结的白霜。我(李白)抬头看着美艳绝伦的明月,突然却想起了正在家乡日夜期盼我回家的老婆……”

静夜思李白隔空对话(恶搞静夜思可悲可叹)(1)

还煞有介事地说“此诗表达了李白面对美色时的矛盾心情”。

这个段子,笔者不信是小学生所为。如果它的始作俑者确实知道自古以来对《静夜思》这首著名诗篇所表达的场景有所争议(证明其有一定学力),那似乎还情有可原,完全可以当作是一种调侃来解读,但事实肯定并非如此——有如此学识的人断然不会如此恶搞,除非注明前因后果的调侃。

因为这首诗太出名、太能表达异乡游子的思乡情愫,且朗朗上口,故而自唐至今一千三百年来都极其流行,但是对其确切的场景自明代开始却颇有争议。

争议的核心点就在于李白写这首诗时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但是,我们自小学接受的教育来看,普遍认为这是毫无争议的,“床前明月光”嘛,显然是指室内了——或许也没有任何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对此提出过异议。不过,郭沫若先生对此曾经表达过疑问,他说如果是在室内,地面怎么会结霜呢?抬头又怎能望到明月呢?(那不是屋顶吗?)因此,他认为李白写这首诗肯定是在室外。郭沫若的质疑显然是符合逻辑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床前明月光”这个“床”字。郭沫若显然是将它理解为我们现在睡的床,那肯定是在室内——那些认为万一李白是在户外安床守瓜的就不必来抬杠了。不过,在古时,这个“床”字还有另外一个解释,那就是“(用来保障安全的)井边围栏”,这在《辞海》里有明确解释。

静夜思李白隔空对话(恶搞静夜思可悲可叹)(2)

联系全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这个“床”很可能是指“井边围栏”,如果这样来理解,李白的写作场景显然就移到了室外,那么郭沫若先生就该释然了。(笔者很疑惑,学富五车的郭沫若怎么就不知道这个“床”字在古时还有此解?)

不过,据专家考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明代及以后的版本,在明代以前(至少可以明确在宋代),李白《静夜思》的版本是这样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按理说,宋代更接近唐代,宋代版本应该更接近原著。宋代版本虽不及明代版本上口,意境也差些,但是却避免了一首诗中出现两次“明月”(这在古诗中是非常忌讳的)。另外,在日本当今的教科书中,《静夜思》就是宋代这个版本。日本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极大,且对中华大唐文明顶礼膜拜,故而很可能“原汁原味”地留存了这首诗。

故而,我们基本可以确认李白的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伫立床前,看着洒了一地的皎洁月色,怀疑是地上铺满了寒霜。抬头看着挂在山边的月亮,不由低头思念起了家乡。

静夜思李白隔空对话(恶搞静夜思可悲可叹)(3)

如此,这首诗就毫无疑问写于室内了。这个“床”就是诗人睡觉的床,而并非“井边围栏”。

传统文化,尤其古诗和一些名人被恶搞似乎成了当今的网络文化。明朝的“网友”将《静夜思》搞得更上口、更有意境,现今的恶搞只能用“低俗”“世风日下”“不肖子孙”来形容了。可悲!可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