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史必背归纳(高中常考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考试第一题,经常考察的物理人物历史,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高中物理学史必背归纳?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高中物理学史必背归纳(高中常考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学史必背归纳

高中物理考试第一题,经常考察的物理人物历史。

难度非常低,但是丢分率很高,下面是我给你总结的常考的一些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

伽利略
  • 意大利的闻名物理学家
  • 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 给出匀变速的定义,S正比于t的平方;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快慢是相同;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不受外力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后由牛顿归纳为惯性定律;他开创了科学推论的方法。
开普勒
  • 丹麦天文学家
  • 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 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牛顿
  • 英国物理学家
  •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胡克
  • 英国物理学家
  • 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卡文迪许
  • 英国物理学家
  • 扭秤装置测出万有引力常量
布朗
  • 英国植物学家
  • 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焦耳
  • 英国物理学家
  • 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开尔文
  • 英国科学家
  • 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库伦
  • 法国科学家
  • 巧妙地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密立根
  • 美国科学家
  • 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欧姆
  • 德国物理学家
  •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奥斯特
  • 丹麦科学家
  • 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安培
  • 法国科学家
  • 提出了闻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汤姆生
  • 英国科学家
  • 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
  • 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卢瑟福
  • 英国物理学家
  • 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 m
  • 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查德威克
  • 英国物理学家
  • 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
劳伦斯
  • 美国科学家
  • 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法拉第
  • 英国科学家
  • 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 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楞次
  • 德国科学家
  • 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麦克斯韦
  • 英国科学家
  •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 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赫兹
  • 德国科学家
  • 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 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惠更斯
  • 荷兰科学家
  • 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
  • 发明了摆钟
托马斯·杨
  • 英国物理学家
  • 首先巧妙而简朴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伦琴
  • 德国物理学家
  • 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普朗克
  • 德国物理学家
  • 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
  • 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爱因斯坦
  • 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 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
  • 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
  • 提出了“质能方程”
德布罗意
  • 法国物理学家
  • 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 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威尔逊
  • 英国物理学家
  • 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波尔
  • 丹麦物理学家
  • 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 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查德威克
  • 英国物理学家
  • 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贝克勒尔
  • 法国物理学家
  • 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熟悉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玛丽·居里夫妇
  • 法国(波兰)物理学家
  • 原子物理的先驱者
  • “镭”的发现者
约里奥·居里夫妇
  • 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
  • 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亨利
  • 发现自感现象
重要年份
  • 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 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的快慢(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 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 现代粒子物理: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