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收益高吗(读儒书成本和收益)

#创作挑战赛#

为什么古代书生热衷于苦读四书五经?这里涉及到读儒家书籍的成本与收益。古人读儒书更划算,是有光明前途的。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入仕,光宗耀祖,或者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抄书收益高吗(读儒书成本和收益)(1)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抄书收益高吗(读儒书成本和收益)(2)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名人对科举制有过评价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百年后的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古代批判科举制度的名句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 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298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不可否认,科举制度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弊端,但是科举制也为此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百年后的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

明清以后考的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抄书收益高吗(读儒书成本和收益)(3)

科举考试的收益是明显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很快改变读书人的状况。

由于考的内容主要是孔孟四书五经的经典,所以苦读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说苦读就是科举考试的成本。

有的人可能很聪明,但是不苦读,往往很难在科举考试上获得成功。苦读未必一定能成功,但不苦读成功的概率更低,所以苦读就不足为怪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