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贤愚之心(发现愚公之智)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分辨贤愚之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分辨贤愚之心(发现愚公之智)

分辨贤愚之心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⑥

《愚公移山》是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寓言篇幅短小,却写得摇曳多姿。

世界就是个矛盾体,这则寓言包含着三对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方七百里,高万仞”表明愚公所居处的地理条件之恶劣。“惩”者,意在表明愚公一家人及全村人被大山所惩罚,苦于交通阻塞。愚公想要到外面去,“通”豫南,“达”汉阴,必须“迂”,绕道百里千里。“迂”也表明,愚公所住的地理环境并非是闭塞的,也不是不能生存的。

显然,愚公之欲“通达”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形成了矛盾。“太行、王屋”不仅仅是有形的大山,更是无形的大山。大山是有形的大困难,也是无形的大困难,是人们一切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大困难之象征。与此相对,“通达”则是人们一切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理想之象征。

愚公想“通”豫南、“达”汉阴,想改变现实,争取更为自由的生活空间;但“太行、王屋”却成了愚公改变现实的巨大拦路虎。

面对大自然的拦阻,如何解决?观念决定出路。一种是看到大自然的威力,匍匐在其脚下,无能为力,被动适应;一种是看到大自然的威力,狂妄征服;还有一种是既看到大自然的威力,还能看到人力的伟大,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顺应大自然,有限地改造大自然。愚公应该属于第三种。

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慎重的:有思考、有决策、有讨论、有可行性、有行动、有支持、有毅力。

愚公有思考。“年且九十”,不仅仅是交代了愚公的高龄、居住的时间之久,还向我们暗示了愚公作出“移山”决策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思索了很长时间的;不是自私的,而是为子孙后世。愚公在北山不是不能生存的,而是想让子孙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愚公有决策。有困难,群策群力方为智。愚公是“聚室而谋”,非独断也,而是与一家人共同商量。愚公要和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光下命令。要尽全部力量来改变生存环境。愚公身先士卒,其情可赞,其怀可叹,其勇可嘉,其气可仰,其志可敬!

愚公有讨论。愚公没有刚愎自用,而是有商有量。其结果是“杂然相许”。大家意见为什么这么统一?“惩山北之塞”,此“惩”不单单是愚公一人所受所感,而是全家人、全村人所受所感。所以,当愚公提出“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策后,大家纷纷“相许”,一个“杂”字,让我们想象出众人热情高涨的场面。

“其妻献疑”,这一细节使文章顿生波澜。不但吸引人,且也符合生活实际,具有可信性;还暗示读者,愚公移山不但遇到客观方面的困难,还会遇有主观方面的困难。

苦于受大山之阻久矣,当愚公提出“平险”之策时,大家肯定是热血沸腾的,但愚公妻子还是冷静的。由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也符合常理常情。妻子之问,不但是她自己的问,也是读者之问。妻子是“献”疑,而不是质疑,有主动之意而无反对之心。妻子之问,问得有道理,更有智慧。光挖山不行,还要通盘考虑。

计划有可行性。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土石挖出来之后,往哪儿放?“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又是一个“杂”字,说明大家心中早就有数,只是欠一个成熟的时机而已。渤海,广大的水域;隐土,广大的空间。这说明有容纳太行、王屋两座山的空间。从地理位置上看,太行、王屋离渤海最近,具有可行性。

愚公有行动。纸上谈兵是打不赢战争的。唯有科学勇敢地去做,才能成就大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是何等的迅速!何等的雷厉风行!又是多么振奋人心的行动!

愚公有支持。愚公率子孙开始“移山”,这伟大的壮举定会影响到村里的人。你看,就连七八岁换乳牙的小孩都“跳”来“助之”,这就更加证明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是颇得人心的,是得到众人支持的。

愚公有毅力。移山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完成的,而且担土石走路去渤海路途遥远,没有毅力不可能完成。看,愚公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请不要轻易放过“寒暑”这二字。一年有四季,春和、夏暑、秋爽、冬寒。古人常用“春秋”代表一年,可列子为何用最能代表冬夏特点的“寒暑”代表一年呢?“寒暑”除了表明时间之长外,更说明了愚公移山的艰辛,同时衬托出愚公的伟大毅力。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面对大山,愚公“毕力平险”,欲“通达”,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而河曲智叟对改变生存环境的愚公却是“笑而止之”,且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和智叟形成了矛盾。

智叟嘲笑愚公“汝之不惠”是想表明自己“惠”。“年且九十”的愚公,在妻子眼里是“君之力”,可是在智叟眼里却成为“残年余力”,这是何等的轻蔑!在妻子心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可到了智叟心里,“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对待挖出的“土石”,妻子是“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是“其如土石何”。透过智叟这一番话,可以看出智叟对所面对的生存环境的态度是悲观、忍受、不作为。

面对智叟如此强烈的讥讽,愚公选择了犀利反驳。智叟讥笑愚公用了一个否定词“不”,愚公回击智叟则用了两个否定词“不可”“不若”。用“孀妻”和“弱子”来回击智叟,力量是何其巨大!这是很伤智叟自尊的。

愚公率子孙荷担叩石垦壤,始龀跳往助之,这是用事实来证明移山能够成功。

不但如此,愚公还要用“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样不可辩驳的逻辑来证明。愚公步步紧逼,思维缜密。河曲智叟理屈词穷,哑口无言,只能“亡以应”,偃旗息鼓。

面对困难,愚公敢于挑战,缜密思考,提出决策,不畏艰辛,能坚持,有自信;深知挖山之艰难,且非一代之功,能看到子孙的发展延续及社会力量。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而智叟,只看到移山的巨大困难,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看不到子孙的发展延续,看不到社会力量的加入,看不到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正与反的矛盾

世界有正反,有黑白,有是非,但也是和谐统一的。

北山愚公,河曲智叟,这是寓言中的主角,一正一反完美地构成了寓言的精彩。两人都是老者,但称谓上却有不同:一个称“公”,一个称“叟”。称谓不同,常常透露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古人对男子称谓中有子、公、君、生、叟、翁等。“子、公、君”当属尊称,“子”是对圣贤的尊称,德高望重者称公,平辈之间尊敬者称君。“公”比“君”尊敬程度高。“生”是对青年男子的称谓。

“叟”“翁”是对年老男子的称呼,但两者还是有点儿区别的。“翁”是中性的;“叟”,有称为“长老”的,但也有人认为,称“叟”有贬斥的意思。这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了。从全文来看,作者显然是褒扬愚公贬抑智叟的。称“叟”表面上是尊,实际上是带有贬斥情感的。愚公是一个有大爱、有大智、有大勇的人,这叫作大智若愚。在智叟眼里,愚公就是“愚”。智叟是一个畏惧困难、没有眼光的人。在作者眼里,智叟并不“智”。

“愚”与“智”,“公”与“叟”,一褒一贬,但又是统一在“年老之人”之中。

一位哲人说:“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更好。”愚公移山的目的也正在如此。要想活得更好,我们就应不忘记愚公精神——面对困难要有一种勇于抗争、一干到底的精神!

(作者系天津市天津中学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9日第10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