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温馨的古诗(写出最感人的母爱)

【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苏轼最温馨的古诗(写出最感人的母爱)(1)

文 | 江徐


母亲节到了,要说关于母爱的古诗词,首先想到的就是孟郊那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十个字,很简单,也容易理解,朴实的行文写出亲情可贵,母爱伟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又将出门远行,一灯如豆,母亲为他缝制衣裳。一针一线,缝得那么严密,那么结实,生怕儿子在外久滞,衣裳破了没人补。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莫过于此。

孟郊苦吟一生,写下这首五言律诗时已进知命之年。所享母爱,最触动他的,为何是这样一个画面呢?

苏轼最温馨的古诗(写出最感人的母爱)(2)

正如诗作中“游子”二字,可总结他的际遇——漂泊流离,郁郁不得志。

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立志通过读书、科考、仕途这样一条旧时文人的老路子改变命运,光宗耀祖,报答母亲养育之恩。

有人少年成名,有人大器晚成,也有人大器之质终不得成。各有各的命。

孟郊的命就很不好。

41岁,第一次进长安参加科考,不第。

当时那种心情,他说: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失意落魄的,谁还有心思梳洗打扮?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一部小说,中国那个特殊年代,女孩失恋了,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平日那么爱漂亮,现在任凭棉花里的虫子爬到身上,钻进她的头发里,不管不顾。

42岁,第二次进长安参加科考,又不第。

当时那种心情,他说: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还说:死辱片时痛,生辱常年羞。科考不第,已是屈辱,而且还两次。文人本就清高,更何况孟郊自小孤僻固执,又敏感多思。想想都难以承受,又想到了死。或许不甘心吧,选择了继续活下去。活着,才有可能。

46岁,第三次进长安参加科考。这一次,进士及第。否则,他很可能真的要做傻事。

寒窗苦读,沉思苦吟,盼星星盼月亮,老天开眼,终于得偿所愿。为此,他写下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至此,怎一个“得意”了得!

苏轼最温馨的古诗(写出最感人的母爱)(3)

狂喜过去,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因为考中,仅仅获得一张踏入仕途的入场券而已。

四年后,他才谋得一个官职,非常小——江苏溧阳县尉。心理落差之大,不难想象。好友韩愈写了一篇《送孟东野序》,近千字,抚今追昔,解他心中疙瘩,告诉他,兄弟,命由天定。

迫于生存,家里老小等着他养活。

去是去了,实在是这一官职不如意,他开始玩忽职守。这让诗人陆龟蒙记载了下来:“或比日,或间日,乘驴领小吏径蓦投金渚一往。至则荫大栎,隐丛筿,坐于积水之旁,苦吟到日西而还。”

这位孟县尉,要么天天,要么隔天,骑着小毛驴,带上小跟班,去到河边,往树荫下一坐,一坐一整天,悠闲垂钓,寻词觅句。

像他这样翘班哪行啊?最后,索性辞职不干了!放迹林泉,依然郁郁不得志。

同样写诗,别人成了诗仙诗圣诗佛诗狂诗杰,他成了诗囚。仕途,乃至人生,对他而言,好似囚笼,不如归去。

苏轼最温馨的古诗(写出最感人的母爱)(4)

63岁,在朋友提携下,孟郊带着妻子前往汉中兴元府任职参军。途中暴疾而亡,葬于洛阳。

彼时,母亲已经去世三年。

后人习惯将他与贾岛相提并论,所谓“郊寒岛瘦”。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俩的确属于同一类人。孟郊去世后,贾岛写下《哭孟郊》: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哭的是孟郊,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寒瘦苦愁的人生况味?

现在回过去看《游子吟》,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那时,他50岁,刚到溧阳。官职虽小,开始也怀着愿景,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于是把母亲接到府上,以尽孝道。

又或者,当他写下这首诗时,已经看到没有前景的现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对母亲养育之情的感恩,有难以报答母亲的愧疚,或许也有报国无门、人生无望的孤愤失意。

苏轼读了孟郊诗作后,这样评价: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最真最深的文字,就像这首诗,无需雕琢,足以感动世人。

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就像春晖雨露,普泽万物,不求回报。

苏轼最温馨的古诗(写出最感人的母爱)(5)

【作者简介:江徐,80后老少女,自由写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本文原创,严禁转载、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