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明月的理解(古时明月在故人何时归)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国古人对月亮一直有种难以割舍的情节,不论其盈亏圆缺都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而演变至今的年月计时法,里边的月也是推测演算其运动规律后而得出的。月亮在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会变得圆满,古人也将其视作与家人团圆的象征,比如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就是根据这个而设立的。而在中国人心里,故乡是植根于骨髓的,所以他们将思乡之情寄与那一轮明月之上

古代关于明月的理解(古时明月在故人何时归)(1)

一、古代游子的愁思与明月

思乡是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远在他乡的游子,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抬头望向天上那轮明月,都不禁感慨命运多舛,又勾起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连黄口小儿都能熟背的诗句表达了李白在寒冷的月光之下,思乡心切难以入睡的伤感。而这种对月思乡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在少数甚至是占了很重的地位。

1. 思乡类文学在文学中占了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人恋家,在外漂泊也难免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伤。单论念家,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表现在了文学作品中。《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收录了许多关于思乡的诗句“我曰东归,我心西悲;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回家而不得的无尽惆怅。

而在屈原的《离骚》当中,这种思乡情结又与爱国层面联系起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仆夫悲余马怀兮,太阴顾而不行”。太阴就是月亮的古称。还有《招魂》里“魂兮归来哀唱江南”。屈原将思乡的质朴情愫转化为了去国怀乡,忧国忧民之情。

古代关于明月的理解(古时明月在故人何时归)(2)

虽然春秋时期也有不少思乡念国之诗句,但其真正发展其实已经到了汉朝。汉家大将,南征北战在朔北难免会对着月亮想念家乡。班固在《北征赋》中就曾写道“游子背弃故乡,轮台月,心创痕以伤怀”。他望着轮台的月亮,想想家乡此时的景象突然悲从中来,有感而发。

思乡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无形中推动着中国的诗歌不断的向前发展。到了唐宋时期,文学空前繁盛,思乡在其中占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断的用月亮来表达愁绪,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感。

2. 古代文人用月比拟相思之情

所谓的“文人骚客”是屈原的《离骚》之后对有学问的人的称呼。这个骚客,不仅仅是指的他们学术造诣高而且还是其心思细腻的体现,所以也有“牢骚”的意思。可以说是对生活的抱怨,他们执笔挥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而文人游子产生离愁的原因,首先就是戍守边关。家,是每个人受伤以后可以逃避的良栖。如果在外不如意,自然会有怀乡之感。在边塞守卫的将士们,离家千万里而又不知何时能回去不知能不能回去,生活条件自然也不会太好。

古代关于明月的理解(古时明月在故人何时归)(3)

比如李益在《从军北征》写道“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这首诗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军中将士望着明月油然而生的乡愁。

其次便是因躲避战乱而不得不迁往他乡,四处流浪。人,如果在外过的不好必然会想家。这就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比如少陵野老在《恨别》中写到的“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首诗,是他在安史之乱中所作,因战乱而不得不饱受亲人别离之苦。

读来令人心生悲悯,他只能在晚上辗转反侧时问问月亮弟弟到底在何处。杜甫是一个重视亲情的诗人那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尽了流离之中对于亲人的挂念之心。

二、唐宋诗词中的明月思乡

唐宋是两个文学繁荣的时代,唐诗宋词早已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们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后生晚辈不断奋进。李太白因为壮志难酬,而写下《静夜思》,从此正式拉开了借月念乡的序幕。分外明朗的秋月,冰冷的刺痛着游子的内心。对于羁旅游人而言,这无疑是最难熬的时刻。自此以后,每当人们身处异乡,遥望广寒时都难免触发感慨。

1.唐诗中的旅思情怀溢于言表

往往最朴素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最真实的情感。《杂诗》中“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故乡的梨花仿佛又盛开在眼前,皎洁的明月照应在潺潺溪水当中却不知道现在谁在欣赏这番美景。通过描写家乡的景物,深沉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关于明月的理解(古时明月在故人何时归)(4)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与家人聚少离多分外,在外漂泊的他对家乡的思念无人可比。在《江汉》中他说“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他自己就像天上的云彩一般,随处飘荡,那片云孤月就是少陵本人孤孤零零的无依无靠。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那温暖的家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此以后天气寒冷了,前路也不知有多么坎坷;普天之下虽是同一轮弯月但却只有故乡的最明朗,最能使人有安全感。这是他想念弟弟时在月下的有感而发,亲人和家始终对于杜甫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

居长安易的白居易,与杜甫一样都受尽了战乱别离之苦。兄弟姊妹因为战火,各自避难失去了联系。他望着那轮明月,情不自禁的感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处乡心五处同”。他猜想如果家人此时能够看见这月亮应该也难免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在此夜当中大家归乡之心大抵也是相同的。

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远离家乡,借宿在姑苏城外。夜深人静,月上三竿,厚霜凝结此情此景难免不使人产生浓厚的思乡愁绪。江南的美景吸引着人们慕名而往,但远离家乡的痛苦岂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还被毛宁改编成了歌曲,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较为流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典型的望月怀乡之作。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渲染气氛脱口而出,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意蕴在其中。明月自海上而生,想必远在天涯的家乡此刻也是这般景象。尤其是后半句“天涯共此时”,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如今北京卫视的台语也是这句话,当然它是双关的意向,代表全国都是用的“北京时间”。

古代关于明月的理解(古时明月在故人何时归)(5)

像借月怀乡的诗词在唐代不胜枚举,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无尽的念家之情。还有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等等。

唐诗的繁荣与思乡之情不无关系,而且还占了很大的比重。思乡,是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风格。没有哪个民族,对家如此的眷恋。唐诗的盛况,为后世的文学作品做出了极大的表率作用。

2.宋词中的去国怀乡的情感

北宋时期,因为党争导致无数文人墨客遭贬谪背井离乡迁往蛮荒之地,而南宋则因外族入侵,领土被步步蚕食,连年不断的战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南下寻找栖息之地。

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写出了浓浓的思亲恋乡之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乌台诗案之后他经历了身心摧残,而其弟弟小苏学士也受其牵连。兄弟二人,从此天各一方,难再相见。中秋之夜,苏轼端起酒杯遥问明月为什么要在亲人别离的时候变圆,为什么不能周全人的悲欢离合。

此词借醉问月,道出了东坡先生对亲人的思念。此词一出,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曾评价这是写乡愁最好的一首词。在词人醉酒与月亮对话之间,既有了骨肉别离思乡备至的感情又有对于人生道理的探讨。

古代关于明月的理解(古时明月在故人何时归)(6)

几百年来,传诵不衰,在《水浒传》中众英雄们在中秋之夜齐齐吟诵这首《水调歌头》。足以见得其影响之大,没有进过私塾的草莽尚且知道,还有谁不知呢?可以说这首《水调歌头》是思乡情词的巅峰之作。之前的诗词中的思乡,大多都是直抒胸臆纯粹的表达而这首词却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水调歌头》可以说是借月怀乡之最,在与月亮的对话之间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而同时也揭示了自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事实。直至今天,仍未被人遗忘。它被收录进了小学语文课本,还被王菲改成了流行歌曲。

三、结语:

月象已经渗透进了古人文学的血液,在阴晴圆缺之间皆有其不同的表达。我们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和细腻的心思。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的自然景物,人们对其再熟悉不过。一旦离开了家乡,此物便为异乡与家乡唯一共通之景

参考文献:

1.《诗经》

2.《离骚》

3.《唐诗三百首》

4.《宋词四百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