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

福建的饮食文化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不少人听说过福建有不少外人听起来就会害怕的小吃,那么问题来了,福建特色小吃你最不敢吃的是哪个?鸡仔胎?老鼠干?海蜈蚣?还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土笋冻?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1)

鸡仔胎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2)

老鼠干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3)

海蜈蚣

也许你看完小鲜今天的内容,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哦!

土笋冻,出产于福建沿海,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土笋冻看起来非常像小朋友们吃的果冻,实际上它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4)

土笋

就是这个小东西了,俗称土笋,长相确实有点吓人了

土笋,学名可口革囊星虫,俗称海丁等,属星虫动物门、星虫纲、革囊星虫目、革囊星虫科,为我国的特有物种。

它含有胶质,主要原料是一种蠕虫,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呈灰白色,晶莹透明,香嫩清脆,味美甘鲜,富有弹性。食用时配上好酱油、永春陈醋、蒜蓉,风味尤佳,是福建泉州乃至泛闽南地区一带往年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现在得益于冰箱的普及,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这种美味了。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5)

各 种 土 笋 冻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6)

各 种 土 笋 冻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7)

各 种 土 笋 冻

看看土笋冻的制作过程吧,看看这个看起来丑的瘆人的虫子怎么变成美味的。

主料:新鲜海土笋500 克(制20块),精盐10克。

辅料:香醋4克,酱油6克,蒜泥10克,姜丝3克。

制法:

用石槌不断碾磨海土笋,滚出全部内脏杂物;

把土笋放入清水中,将其体内的泥土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起;

锅置火上,把750克的水和海土笋一起倒入锅中,放入盐,熬至沸熟;

胶质渗出后连汤舀起,分装在小瓷碗中;

静放在露天过夜,自然冷却凝成固体物(夏天要放入冰箱才会凝结);

用竹签挑出,配以陈香醋、酱油、蒜泥、芹菜、姜丝等佐料,即可食用。

福建的特色美食,大多有其传说起源,而土笋冻的起源故事,让小鲜感受到的是家国情怀。

关于土笋冻最早的书面记载,能找到的是清代周亮工所著《闽小记》中有述及:“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周亮工是发现最早述及“土笋冻”一词的人。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8)

戚继光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9)

郑成功

而迄今,关于土笋冻的起源有2种流传很广的说法:

一是郑成功发明土笋冻说。郑成功在攻打台湾之时,曾经有一段时间粮草紧缺。而郑成功治军严明,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资助。驻军当时所在地离海滩很近,将士们到海边挖出来大量的“土笋”,而郑成功每日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用餐,而其下将士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某日,郑成功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这味道比土笋汤要好,无意中郑成功发明了土笋冻!

土笋冻逐渐流传开来,经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土笋冻!

二是与戚继光有关。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兵抗倭。因粮食紧缺,便下令捉滩涂上的跳跳鱼、小虾、小蟹、螺贝一起下锅煮汤,而在滩涂上捉螃蟹的时候无意间捉到了一种海蚯蚓,士兵将之单独放进锅里煮汤。在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冰冻成块的海蚯蚓,他也只好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有想到这美味比鱼、蟹更鲜美,从此土笋冻便流传开来。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10)

戚继光抗倭

福建传统土笋冻的制作原理(一碗不起眼的土笋冻)(11)

郑成功海战

分析这两种起源,我们不难看出,它们非常类似,都是在抵抗外敌的战争期间,都面临缺粮的困境,领军将领都被后世称作民族英雄,且体恤军民,那么人们将这种食物的起源归结到他们身上,也算是寄托一种崇敬之情表现缅怀之意吧。

小鲜更愿意把这种情怀称作是家国情怀,从过去到现在,正是这种情怀的历史延续不断的激起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创造力,在抵抗外敌的岁月中,在犁浪耕涛的生活里,这种家国的情怀更加的值得被铭记,而土笋冻这个简单的食物,也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和历史印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