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排行)

根据安永最新发布的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家准备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凭借强劲的电池制造能力、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强大的政策支持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强烈的认可,在该指数中总体排名位居榜首,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排行)

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

根据安永最新发布的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家准备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凭借强劲的电池制造能力、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强大的政策支持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强烈的认可,在该指数中总体排名位居榜首。

该指数是根据供应、需求和监管情况,考察了前14个汽车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所做的准备。由于巨大的需求和强有力的监管,新进入该指数的挪威紧随中国之后,排名第二。瑞典、德国和英国分列前五。

中国、挪威、瑞典

中国、挪威及瑞典在《准备指数》中排名领先的国家展现出强大的监管水平、本地化的电池生产能力以及有力的基础设施计划,让他们成功向电动车时代转型。

中国

电池制造和供应链控制是中国领先的关键驱动力,领先全球的千兆工厂数量保障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供应,全球200家千兆工厂中中国有超过122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能将相比2021年提高近一倍。

广阔的需求市场是中国具备的另一大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提供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最低廉,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明显偏好,51%的受访中国消费者表示,下一辆车打算购买电动汽车。

此外,持续的监管支持驱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转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提供了动力,对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和换电站的部署也优化了电池交换网络布局。就绝对销量而言,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挪威

挪威作为新加入该指数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先驱。这是由于税收优惠形式的严格监管,以及引入电动汽车专用道和停车位,挪威国内电动汽车占2021年所有新登记汽车的70%以上。

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意识导向,销往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数量流向了挪威的购买者。事实上,仅有550万人口的挪威除了是特斯拉人均购买量最高的市场,它还是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销售额排名第四的市场。今年,挪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第一次超越了汽油车和柴油车,且一定时间内这样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5月,挪威的电动汽车登记数量同比18年增长大于10%。

瑞典

瑞典是能源转型指数全球最高,能源转型引领国家,拥有强大的能源生态系统、高消费率和发达的制造业(预计在2022-26年间,瑞典生产的所有汽车中有41%是电动车型),这意味着在准备指数排名中领先于德国和英国。然而,德国和英国在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本地化电池生产和即将推出的电动汽车车型和技术方面都有非常强大的基础,仍处于领先地位。

其他国家

美国

尽管有强大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和美国总统拜登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仍然排在第七位,与去年的排名相同。然而,根据该报告,这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在美国,只有不到4%的新车注册是电动汽车,正如安永移动消费指数(EY Mobility Consumer Index)显示的那样,只有29%的美国消费者打算购买电动汽车作为他们的下一辆汽车,这是所有受调查国家中最低的。

意大利

尽管意大利有最高比例的受访者希望购买电动汽车(73%),但它落后于其欧洲邻国,排在第12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需要改善的能源生态系统。

加拿大

加拿大紧随其后,排在第13位,尽管该国拥有强大的能源生态系统,并计划在该国建立电池工厂。它在需求方面也落后,部分原因是加拿大电动汽车的高成本。

印度

排在第14位的印度正面临着与加拿大类似的问题,充电基础设施和负担能力正成为进步的主要障碍。然而,监管方面正在作出努力,与生产相关的激励计划希望激励50GWh的电池制造。

监管是关键

如果各国希望通过转向电动汽车来减少汽车排放,并帮助实现气候目标,那么很明显,监管绝对是关键。在安永电动汽车国家准备指数排名前五的国家中,有四个国家在监管支柱方面排名前五(中国、挪威、英国和德国)。很明显,整体成功与监管力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安永全球先进制造和移动业务主管Randy Miller表示: 2022年安永移动出行消费者指数首次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电动汽车。中国、挪威和其他列入准备指数的国家已经证明,刺激需求的强有力的监管组合、结合本地化的电池生产和实施强有力的基础设施计划,是帮助各国成功过渡到电动汽车时代的关键因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