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最根本(庄子心疏之养生主)

文 ▏白沙

庄子养生最根本(庄子心疏之养生主)(1)

庄周梦蝶

庄子,名周,生活在东周战国中期,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灵魂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让深奥玄微的大道变得简单浅显,为修道之人指明了修炼的的方法和途径,将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大道,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世人。庄子的成就,也使他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开篇之初很少直接阐述他的思想,而是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将大道融于无形之中,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从而领悟到至上的大道。

《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阳刚中正之道,作为日常养生的无上真理;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要顺乎自然,物我两忘,保持专一,葆光惜命。第三部分讲圣人安时处顺,以游其心,形体虽亡,精神不灭。《养生主》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极富于启发意义。

正如笔者在《阴符经心疏》中所言,“译者必有所失,而悟者皆有所得”。大道微妙玄通,《庄子心疏》乃愚一孔之见,难免贻笑大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最根本(庄子心疏之养生主)(2)

故宫中和殿允执厥中匾额

白沙心疏:

我的生命是有尽头的,但是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是无穷尽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认知,是非常危险的。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还要耗费生命去更多的认知,那么危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要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无穷的认知当中去。

善恶本无界限,只有世俗之分。不要为世俗之善,以求赢得周边的虚名。也不要为世俗之恶,以免遭受身体的刑罚。养生的关键,在于遵循阳刚中正之道,为善,修德,养气,保持专一,作为日常的至高准则。如此,就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颐养亲人,可以尽终天年。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是在告诫世人,人生短暂,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要学会选择,懂得取舍,努力去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了。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句话通常被大家理解为:做了善事不要去贪图名声,做了恶事要避免让身体受到刑戮。这种理解的最大错误,在于严重低估了庄子的思想境界。庄子是绝对不会鼓励世人去做恶事,更不会告诉世人如何做恶事的。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庄子在告诉世人如何为善的。

在读懂这句话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善”和“恶”有清醒的认识。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概而言之,善恶在于发心,利人为善,利己为恶。善恶之别,仅发于一念之间。现在有些人在大肆宣传推广转基因粮食,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是为善,还是为恶呢?就当下看,转基因粮食的种植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民的饥饱问题;可从长远看,却很有可能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伤害,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还有,如果你为了帮助一个人,从而损失的大多人的利益,从受益的个人来讲,你是为善,但对于受害的大多人来讲,你是为恶的。所以古人说: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子在这句话中指出了为善的两种情形。一种是“以善举为善”,另一种是“以恶举为善”。“以善举为善”,善在表面,世人一看到你的善行,立刻就能感受到你的善心,故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赞誉与美名。在这里,庄子告诫世人:不要贪图一时的善名,而要考虑为善的久远功德。“以恶举为善”,指的是,在特殊时期,或特殊情况,不以特殊手段,不足以改变现状,无法为众人谋利。但这种为众人谋利的特殊手段,往往被世人视为“恶行”。在这种情况下,庄子提醒以恶举为善的人,尽管为善的发心是好的,也能为众人谋福谋利,但也要掌握尺度和方法,不要因为世人的不理解,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受到刑戮。

古文《尚书·大禹谟》记载的“十六字心传”,从养生的角度而言,与庄子的这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尚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养生主》与“十六字心传”,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若庄子《逍遥游》中所言: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用途不同,结果也不同,但大道是相同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最根本(庄子心疏之养生主)(3)

唐 戴嵩《斗牛图》

白沙心疏:

庖丁解牛的故事十分精彩,令人拍案叫绝。庖丁的刀法神乎其神,解牛的技艺让人叹服。当我们还深深地沉浸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时,文惠君一句“得养生焉”,把我们的思绪从无穷的回味中又拉了回来。

难道庖丁解牛是讲养生的?

于是,我们回过头,再次认真阅读,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换向思考,重新理解。领会之时,不禁再次拍案叫绝。庄子的养生奥妙,蕴藏在故事之中,每一次阅读,都有一些收获;每一次理解,又有一些感悟。庄子的养生之道,犹如宝藏,世人虽见之,但不知如何取用,故未得其道也。

庄子的文章,无论如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也无论用多少文字来注疏、解释或是翻译,好像都无法真正、准确、完整地得到真义。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自古至今,对于庄子的养生之道,怀疑者有之,至信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探索者有之,心求而不得者多也,偶得而践行者少也。有所悟者,虽有益于己,但不得其全,故未能传世,抱憾其终生。

纵观庖丁解牛的故事,结合其时、其人、其事,以及庖丁所言,和故事的意境,反复地领悟,才能更进一步地贴近庄子的思想。其时在于文字在当时的含义,其人在于庖丁的职业,其事在于解牛的过程,庖丁所言则为庄子借其言以自言也,故事的意境在于超越故事的表象,而触其本质。

从其时字义而言,大略可以有所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庖丁在解牛的举止行为,自然流畅,合乎音律和节奏。庖丁解牛的技艺已经超越了单纯技术的层面。在他眼中,已经看不到全牛,只有肌肉、骨骼和经络。在运刀解牛时,庖丁不依靠眼睛,而是依靠感觉,游刃于骨络之间,不耗其力,不损其刀,所以解牛数年,而刀刃像刚从刀石上磨出来一样的锋利。解牛之后,庖丁看着被解之牛,四顾之余,志得意满,小心翼翼地把刀擦干净,妥当地收起来,然后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从故事的意境出发,立足于养生的角度,庄子借庖丁之言,是这样讲养生的:养生之道是自然的,是从容的,是令人心神向往的。任何不顺乎自然的养生,都不是真正的养生。养生之道超越了所谓技术的层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任何药补、食补等依赖技或术的养生之法,都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对待养生,要自然而化,融入自身,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身体静止,精神如出鞘之刀,游刃有余。尊重生命的规律,让精神逍遥自在地遨游。呵护生命,避免遭受伤害或消耗。精神遨游归来,志得意满,勿使外露,内守而藏之。

大道至简而难行。我们发现宝藏还不够,还要认识宝物,想办法将宝物从宝藏中取出来,这样才能不遗其宝,真正地有所收获。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成为一个像“庖丁”一样的庖丁,专注于解牛,拥有高超的解牛技艺和精神状态。如此,则若文惠君所言:“得养生焉”。这个方法虽然直接,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却不易实现。我曾求教一位著名书法家,听他讲,在书法创作时,他的眼中只有水墨线条和黑白分布,而不见具体的字。书写时,他挥毫运笔时徐时疾,时提时按,轻重自如,浓淡自然,抑扬顿挫,执使转用,合乎韵律,富有节奏,让人赏心悦目,为之倾心。当他完成一副作品时,我也曾好像看到他如同庖丁解牛后的神态,“持笔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笔而藏之”。

庄子养生最根本(庄子心疏之养生主)(4)

沈尹默

由此而想,若我们没有机缘成为一位优秀的解牛庖丁,也可以经常练练书法,虽然不一定能达到书法家的境界,也不失为一种养生的途径。清代何乔璠在《心术篇》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此论断似乎亦得庄子养生之精髓。

易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万物类象。道生万物,而万物归一。故庄子养生之道,非限于庖丁解牛和书法,能得庄子之意者,皆得其道也。能守道而行者,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白沙心疏:

保护身体,不要遭受到人为的伤害。即便天生不足,甚至面对诽谤与蔑视,也要安然以对,不执着于此,精神也不可因此消落,做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必不失为人杰也。

如果精神不能逍遥自在,纵有舒适的环境和生活,也无法得到生命的真谛。看破生死,视死如归,安时处顺,乃圣人之心。

形体虽亡,精神却得以传承,永远不灭,得长生也。

—END—


关注头条号“澄知文化”,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为“澄知文化”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