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和袁氏家训 家训宝典之八十八

袁采,字君载,宋代信安(今浙江省衢州常山县)人,曾任乐清、政和、婺源县令,官至监登闻检院。

《袁氏世范》写作于袁采任乐清县县令时,最初的名字为《训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而袁采的家训却反其道而行,他写作《训俗》的目的就是“厚人伦而美习俗”,期望以此书来践行伦理教育,美化风俗习惯。他的太学同学、权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在为此书作序时,认为此书“岂唯可以施之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岂惟可以行之一时,垂诸后世可也。”因而将此书命名为《世范》。

袁氏世范和袁氏家训 家训宝典之八十八(1)

袁采家训《袁氏世范·睦亲》上:

性不可以强合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孰思之。

人必贵于反思

人之父子,或不思各尽其道,而互相责备者,尤启不和之渐也。若各能反思,则无事矣。为父者曰:“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为子者曰:“吾今日为人之子,则他日亦当为人之父。今父之抚育我者如此,畀付我者如此,亦云厚矣。他日吾之待其子,不异于吾之父,则可以俯仰无愧。若或不及,非惟有负于其子,亦何颜以见其父?”然世之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此无他,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然则自反之说,惟贤者可以语此。

父子贵慈孝

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盖中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优容;子之愿悫,父或责备之无已。惟贤智之人即无此患。至于兄友而弟或不恭,弟恭而兄不友;夫正而妇或不顺,妇顺而夫或不正,亦由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而致之。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爱而子愈孝,子孝而父亦慈,无偏胜之患矣。至如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

处家贵宽容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惟当宽怀处之。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父兄不可辨曲直

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颜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

人贵能处忍

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不发,不过一再而已。积之既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其所见者小尔。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入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亲戚不可失欢

骨肉之失欢,有本于至微而终至不可解者。止由失欢之后,各自负气,不肯先下尔。朝夕群居,不能无相失,相失之后,有一人能先下气,与之话言,则彼此酬复,遂如平时矣。宜深思之。

家长尤当奉承

兴盛之家,长幼多和协,盖所求皆遂,无所争也。破荡之家,妻孥未尝有过,而家长每多责骂者,衣食不给,触事不谐,积忿无所发,惟可施于妻孥之前而已。妻孥能知此,则尤当奉承。

顺适老人意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孝行贵诚笃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尝见世人有事亲不务诚笃,乃以声音笑貌缪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昌隆者乎!苟能知此,则自此而往,凡与物接,皆不可不诚,有识君子,试以诚与不诚较其久远,效验孰多?

人不可不孝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然人于既长之后,分稍严而情稍疏,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飞走之属稍长则母子不相识认,此人之所以异于飞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亦由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广至大,而人之报天地者何在?有对虚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斋醮上帝,则以为能报天地,果足以报其万分之一乎?况又有怨咨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父母不可妄憎爱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抚其小疵以为大恶。如遇亲故,装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之。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子弟须使有业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弈,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小人赞其为非,则有啜钱财之利,常乘间而翼成之。子弟痛宜省悟。子弟不可废学

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词章,与夫阴阳、卜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又必有朋旧业儒者,相与往还谈论,何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与小人为非也。

教子当在幼

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一;长幼尊卑之分,不可不严谨;贤否是非之迹,不可不分别。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教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有所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袁氏世范和袁氏家训 家训宝典之八十八(2)

译文:

性不可以强合

最亲的人,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失和,父子间往往因为以善相劝,兄弟间往往因为争夺财物。不是因为以善相劝和争夺财物失和的,旁人见他们失和,有人就在其中分析是非对错却不清楚缘由。人的个性,有缓慢,有性急,有暴躁,有柔弱,有的严重,有的轻微,有人俭朴,有人放纵,有些喜欢清静,有些喜欢热闹,有些眼光狭隘,有些胸怀宽广,禀赋不一样。父亲一定要儿子符合自己的意愿,儿子的个性未必这样;兄长想要弟弟与自己的意见相合,弟弟的个性也未必这样。既然个性不能相合,那么言行也就不能相合。这就是父子兄弟失和的根源。况且每次面临事情,一个认为正确,一个认为错误,一个认为在前,一个认为在后,一个认为紧急,一个认为暂缓,心思如此不同。如果双方都想让对方和自己一样,必然导致争论,争论没结果,以至于争论几次乃至于更多次,一直失和的情绪就此产生,甚至于一辈子都感情不好。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作为父兄对儿子弟弟通情达理,不要求儿子弟弟和自己一样;作为儿子弟弟,要仰仗的父亲哥哥,也不期望父亲哥哥只听自己的,那么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相互和谐,没有纷争的忧虑了。孔子说:“侍奉父母,多次谏诤,父母不听从自己的意见,仍然恭敬不违命,操劳而没有怨言。”这是圣人教导人们和睦家庭的诀窍,要深思熟虑啊。

人必贵于反思

父子之间,有些人不去想各尽父子之道,却互相责备,尤其会导致渐渐失和。如果能各自反思自己,就没什么事。做父亲的想:“我今天是父亲,而之前曾经是儿子。之前侍奉父亲的方法,每件事都要做好,那我儿子就能看见听到,不用教他就会仿效。如果我之前侍奉双亲做的不好,现在却以此责备儿子,难道不有愧于心吗!”做儿子的想:“我现在是儿子,将来也会做父亲。今天父亲这样抚育我,这样传承给我,也很多了。将来我对待儿子,也要和我父亲一样,这样才可以无愧于心。如果做的不好,并非亏待了儿子,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父亲呢?”所以世上能承担好儿子的责任的,也能很好的承担做父亲的责任;不能孝敬父母的,也常常不能善待儿女。没有其他原因,贤德之人能自我反思,这样越做越好;不贤德的人不能反思自己,做儿子就抱怨多,当了父亲就经常暴躁。可是自我反思,只有贤德之人才有这个意识。

父子贵慈孝

慈父固然导致儿子没出息,儿子孝顺父亲却往往觉察不到。普通人的个性,遇到厉害的就逃避,遇到弱者就放肆。父亲严厉儿子就知道害怕,不敢为非作歹;父亲宽容儿子就不在乎,会恣意妄为。儿子品行不正,父亲往往宽容;儿子朴实,父亲却总是不停的责备。只有贤德聪明的人没有这样的毛病。至于兄长友爱弟弟却不恭敬,弟弟恭敬兄长不友爱;丈夫正直妻子不恭顺,妻子恭顺丈夫不正派,也是因为一方太强另一方就弱,一方弱另一方就强,逐渐积累导致。做父亲的,能拿别人没出息的儿子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做儿子的,能拿别人不贤良的父亲开导自己的父亲,就会父亲慈爱而儿子愈加孝敬,儿子孝敬而父亲愈加慈爱,不会有不平衡的隐患了。如果兄弟、夫妇,也各自能拿别人的不足之处来开导对方,还担心会有兄不友弟不恭、夫不正妇不顺的情况吗?

处家贵宽容

自古的各类人,就是有好有坏。或者父子都不好,或者兄弟不是都有出息,或者丈夫游荡,或者妻子凶悍,很少有一家人中这些都没有的,即便是圣贤也没办法。比如身上长了疮痍疣赘,虽然很讨厌,但又不能分开,只能宽容一点相处。能明白这个道理,心里也就释然了。古人所说的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难以向外人说的就是这些。

父兄不可辨曲直

儿子相对父亲,弟弟相对兄长,好像士兵对于将帅,下属对于长官,仆人对于雇主,不能和朋友一样看待,事事都要分清是非曲直。如果父亲兄长言行有错误,明显掩饰不住,儿子弟弟只能和颜委婉规劝。如果拿不合理的道理来应对,子弟更要顺从接受,不要辩解。作为父亲兄长也要自我反省。

人贵能处忍

人们说家庭生活和睦时间长的,在于能忍。但知道忍却不懂得忍的方法,会有很多问题。因为忍有隐藏蓄积的含义。别人冒犯自己,隐藏不应对,不过是一两次而已。蓄积的多了,一旦暴发出来,就像决堤的洪流,遏制不住。不如随时化解了,不放在心上。告诉自己:这是他没想清楚,这是他无知,这是他的失误,这是他没有见识,他这样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就不让这些情绪入到心里,虽然每天有十几次触犯自己,也不至于在语言神色上表现出来什么,这才能看到忍的效果非常大,这就是善于掌握忍的方法。

亲戚不可失欢

亲人间关系失和,有的是因为很小的原因而最终无法化解。只是因为失和之后,各自赌气,不肯先屈服。朝夕在一起生活,不能没有失误犯错的,失误犯错之后,有一方能先退让一步,和对方搭话,那彼此就能说开,恢复如初。应该好好想想这些。

家长尤当奉承

兴旺的家庭,老人孩子都能和谐相处,因为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没有什么可争夺的。破败的家庭,妻子儿女没有过错,家长却经常责骂,原因是吃不饱穿不暖,各种事情都不顺,积怨没有地方发泄,只有在妻子儿女面前发泄。妻子儿女明白了这些,更要能够承受这些。

顺适老人意

年老的人,做事好像婴儿,喜欢钱财小利,喜欢受到饮食、果品之类的小礼物,喜欢和孩子玩耍亲近。作为子弟,要能明白这些满足他的心思,就能让他开心。

孝行贵诚笃

人的孝行,根本在于诚心,哪怕细枝末节没有做好,也能够感动天地鬼神。曾经看见有人侍奉双亲不诚心,只是用声音笑貌装出恭敬的样子,这样的人不被天地鬼神诛杀了就算幸运了,还期望他能世世代代都能尽到孝道来兴旺门户吗?如果知道这一点,从此以后,凡是和别人在一起,都不能不诚心,有识之士,来看看诚心和不诚心谁能走得更远,哪一种作法更好?

人不可不孝

人在婴儿的时候,非常依恋父母。父母对于婴儿时期的孩子,非常爱护,抚育无微不至。因为婴儿的气血和父母刚刚分开,彼此相差不大,婴儿的声音笑貌自然能被人喜爱。这也是造物者的自然之道,让人类能够生生不息。哪怕是飞禽走兽细微的生命都是这样,当他们的后代刚刚从母体蛋壳中脱离时,哺乳喂食一定非常爱护。有什么要伤害后代,就会奋不顾身的去保护。但人在长大之后,名分更严格而感情却稍稍疏远了,对父母要求尽到慈爱之心,对孩子要求尽到孝敬之心。飞禽走兽之类稍微长大就母子不再相认,这是人之所以和飞禽走兽不同的地方。但父母在孩子幼小时,爱护抚育,这种感情用言语无法完全表达。孩子虽然终身照顾奉养,尽到孝心,终究不能报答从小受到父母爱护抚育的恩情,况且还有不能尽到孝道的。凡是不能尽到孝道的,要看看别人抚育婴儿,那种感情和爱护是怎样的,最终会自己醒悟。也是因为天地生养万物的大道,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广大,而人报答天地的又有什么呢?有的对着虚空焚香跪拜,要么让道士设坛作法祭祀天帝,就认为能报答天地,真的就能报答其中的万分之一吗?何况还有怨恨咒骂天地的,都是不能反思自己造成的过错。

父母不可妄憎爱

人有了儿子,大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往往因为喜爱就忘了丑恶不好之处。任凭孩子任性要求任性所为,无故哭闹,不知道禁止,只怪罪保姆。欺负同伴,不知道训戒制止,反而怪怨别人。有人说这样不对,就借口孩子还小别计较。逐渐积累天长日久,养成了恶劣的习惯,都是父母不正确的爱导致的过错。达到年纪渐渐长大,爱心慢慢疏略,有一点小过失,父母就产生憎恨和怒气,掩盖过失发展成大恶。如果遇到亲朋故交,添油加醋,一件件说起,马上就给带上大不孝的罪名。可是儿子也没有其它罪恶,是父母妄加憎恨的过错。爱憎的感情,母亲往往先有,父亲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顺着母亲的说法,牢固得解不开。作为父亲要仔细考虑。孩子幼小要严格对待,孩子长大不减亲爱。

子弟须使有业

人有了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有正当职业。穷困人有职业,不至于饥寒交迫;富贵人有职业,不至于为非作歹。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沉湎酒色,喜好赌博,奇装异服,车马华丽,和狐朋狗友来往,导致家业破产,并不是本质有多坏,而是没有正当职业过日子,所以起了为非作歹的心思。身边的小人称赞这些坏事,是因为能哄骗钱财有好处,常常找机会煽动助长。子弟们应该痛切的醒悟这些。

子弟不可废学

大多数富贵之家让子弟读书,固然是期望子弟参加科举,以及探究圣贤言行的精华。然而命运有困顿有显达,个性有糊涂有聪明,不应该要求面面俱到,尤其不能因为他们达不到期望而让他们弃学。子弟们有知识,自然有一些所谓没有用的知识在里面。历史记载的故事,文集中的绝妙词章,和那些阴阳、占卜、方技、小说,也有可以谈论的趣味,篇幅繁多,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看完。兄弟们从早看到晚,自然有所助益,顾不上干其他的。也肯定有朋友儒生,一起来往谈论,不至于饱食终日,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教子当在幼

家里有几个儿子,饮食衣服方面的关系不能不一致;长幼大小的区分,不能不严格;好坏是非的行为,不能不分清。小时候给孩子表现出公平,长大就没有争夺财产的后患;小时候教导严格,长大就没有悖逆轻慢的后患;小时候分清是非对错,长大就没有作恶的后患。现在的人对于儿子,喜欢的就感情深厚,厌恶的就感情淡薄。一开始不平均,怎么能保证日后没有争夺?小时候冒犯兄长,兄长欺凌弟弟,一开始不训斥责罚,怎么能保证日后不会悖逆?好孩子也许被厌恶,而坏孩子也许被喜欢,一开始态度不公允,怎么能保证日后没有作恶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