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真实历史故事(司马懿千古第一贤相)

司马懿真实历史故事(司马懿千古第一贤相)(1)

虽然司马懿对耗死诸葛亮满怀信心,但部将们却有其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被羞辱之仇一定要报。既然使者不能杀,那么攻打蜀军没问题吧,于是众将一致请战。

面对情绪激动的请战将士,司马懿有些犯难了。

如果一味压制将士们的请战,不仅有伤士气,而且很可能会出现违抗军命的现象,到时候就不好处理了。但他又不忍心看着将士们去送死,本来坐着就能获胜,为何要两败俱伤呢?必须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司马懿想到了远在洛阳的曹叡,也许只有他能安抚这些愤怒的将士们了。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这诸葛亮太欺负人了。”

“对,打吧,让不知天高地厚的蜀军领教领教我们曹魏铁骑的厉害。”

“说实话,我恨不得扇诸葛亮两耳光,但圣上有令,只需坚守,不准进攻。”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我们打了胜仗,圣上自然不会怪罪我们。”

“不妥吧,要不我给圣上修书一封,只要圣上同意出兵,我们便立马攻上五丈原,活捉诸葛亮。”

“好……”

终于得到了众将士的一致认可,本来已经火药味十足的气氛也缓和了不少。司马懿长出一口气,赶紧给曹叡修书一封,询问能否出战。

也许你会问,难道司马懿就不怕曹叡真的让他出战吗?其实,司马懿此举的目的是要和曹叡唱双簧,从而稳定军心。

现在,最关键的人物是曹叡,只有明白了司马懿的良苦用心,这出戏才能继续演下去。司马懿确信曹叡能明白自己此次上疏的目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司马懿的那份自信,结果是他的判断非常准确。曹叡明白了他的意图后,便再次下诏:继续防守,胆敢擅自出战者,军法从事。

另外,为了展示朝廷贯彻防御战略的决心,还特意任正直之臣卫尉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手持符节,到前线监军。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是曹家三朝元老,刚正不阿,朝廷上下都对他忌惮三分。曹叡能派出如此重量级的人物做司马懿的后盾,对司马懿的工作也算支持到家了。

辛毗虽然年纪不小了,可干起活来一点儿也不马虎,每天像门神一样,手持符节,早早地站在军门旁,威风不减当年。

众将本以为能得到圣上允许出战的旨意,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还招惹来一个带刺儿的老家伙,这下指望和蜀军痛快淋漓地厮杀一番的计划算是彻底泡汤了。

再看诸葛亮,他等的花儿都谢了,可就是等不来司马懿带兵前来攻打,自己苦心设计的机关,布置的圈套就毫无用处了。

当探子报告有一个老头手持符节立在魏军大营门口禁止魏军出战的消息后,诸葛亮轻叹一口气,道:“这个老头一定是辛毗了。”

护军姜维说:“辛毗一到魏军大营,司马懿肯定更不敢出战了。”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原来是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来投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诸葛亮去世后,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诸葛亮这次北伐特意把他带在身边,有把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意思。

诸葛亮苦笑道:“司马懿压根儿就不打算出战,千里请战不过是给属下摆出一个想打的姿态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真能打得过我们,何必自导自演这出千里请战的双簧戏?”

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啊,姜维暗暗把这个人记在了心底。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司马懿坚决贯彻防御战略,但在后方关于他的风言风语被传得沸沸扬扬,说他胆小如鼠,还没有女人有能力,就是一个缩头乌龟……总之,让他这样的人来统帅三军,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实在是受不了了,写信询问前线的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没有机遇,多谋少决断,喜好用兵但不会随机应变,虽然率领十万士卒,但已经堕入到我的圈套之中,我一定能打败他们。”

选择战略防御,一定自有他的道理,司马孚这下放心了。

就这样,双方进入了对峙相持阶段。

转眼到了八月,司马懿跟诸葛亮在五丈原已经僵持一百多天了。

这天夜里,司马懿在帐外训行军营,忽然看见一颗彗星从东北方向西南方落下,最后坠落在诸葛亮大营的方向。这种有大星陨落的异象往往意味着有重要人物将要离开人世,难道诸葛亮真的要不久于人世了吗?

想到这里,司马懿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难过,说实话,他不希望诸葛亮这个强硬对手就这样过早地劳累而死,他一直梦想着能面对面和诸葛亮较量一番,那场景一定非常刺激。但这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了,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心力交瘁,只是凭借着坚强的信念支撑着自己不要倒下去。

这一百多天的僵持,对司马懿来说,是小菜一碟;而对诸葛亮来说,却是在煎熬中度日。虽然粮食问题解决了,但十万蜀军在五丈原上风餐露宿,如果十天半月还能抗一下,但三个多月都在重复着这种单调的苦日子,连壮小伙都有些吃不消了,何况是已经五十四岁整日操劳繁重军务的诸葛亮。

眼见北伐毫无进展,将士们跟着自己受苦,诸葛亮最终因体力不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扫除奸佞,复兴汉室,这是诸葛亮毕生的追求。他27岁随刘备出山,整整征战27年,虽有惊天纬地之才,也实现了隆中三分天下的谋划,帮白手起家的刘备当上了皇帝,但老天和位极人臣的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虽然兢兢业业,六出祁山,讨伐曹魏,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无力回天的诸葛亮曾仰天长叹:“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可见,他已经痛心到了极点。

痛心归痛心,卧病在床的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自己走了不要紧,身后的这一大摊子事总得有人要管,蜀国这台国家机器还得正常运转,自己“扫除奸佞,复兴汉室”的宏伟志向也得有人继续去实现。

到了该安排后事的时候了,诸葛亮把杨仪、姜维、费祎等心腹叫到自己的床前,密语道:“我如果死在军中,等三军撤到斜谷后再发丧。如果魏军追击,则按以往的成法击退他们。三军撤退时,让魏延殿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抗命,则不必理会他,三军回撤便可。”

众将士听诸葛亮说完后都痛苦不已,他们不相信一向无所不能的丞相会一病不起,他们还是坚信诸葛亮会好起来,也许明天太阳升起时,诸葛亮就又活蹦乱跳,病好如初了。但诸葛亮的状况明显越来越糟了,短短几句话,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咳嗽不止了。

在大后方的蜀汉帝刘禅得知诸葛亮病重的消息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蜀汉离不开诸葛亮啊,你老人家快点儿好起来吧。

刘禅不仅默默地为诸葛亮祈福,希望他能快点好起来,还派政务署执行长(尚书仆射)李福到前线探望病情,并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

诸葛亮虽然病重,但还是带病和李福磋商多时。这种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值得嘉奖,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福得指示后,告辞返回成都。几天后,他又匆匆赶回到五丈原。

诸葛亮说:“我知道你一定还会回来的,我也知道你要问我什么,你所问的事,蒋琬是适当的人选。”

李福一惊,诸葛亮虽然已经病入膏肓,但依然神机妙算,真是神人也,连忙带着歉意说:“之前实在是忘记请示:先生百年之后,谁可以担当国家大事?所以中途匆匆折回。那么请问,蒋琬之后,谁可以接班呢?”

诸葛亮微闭着眼睛说:“费祎。”

李福接着问:“费祎之后呢?”

诸葛亮紧闭双眼,不再作答。也许是疼痛难忍,打乱了他的思路;也许是他算透了蜀汉的国运,会被曹魏灭掉;也许他实在是看不了那么远,毕竟百年之后的事,有太多的变数……在这里就不做太多的假设了,史料有限,再多的猜测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交代完后事后,诸葛亮显得非常轻松,他已经好久没有享受这种感觉了。他仿佛又回到了在隆中躬耕的当年岁月,那种久违的清闲依然让他留恋万分。

虽然蜀军将士希望天佑蜀汉,渴望奇迹出现,但躺在病床上的诸葛亮没有好转的兆头,最终病逝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就这样,这个在三国赚尽天下人眼球的传奇人物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诸葛亮虽然死了,但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惧孙权,硬是帮弱小的刘备打下了一片天下,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

作者:当年沧海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