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代盛世当真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歌舞太平、国泰民安,但盛世之上也有军政之间的拉扯。对比现代,人民安居乐业少不了边疆穷苦之地有军队坚守,唐朝同样也需要这样的军队驻守。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

不同于如今,唐诗鼎盛的时代覆盖着诗韵文化的兴盛,才华绝顶的诗人不乏政治要职的身份覆盖。

在多层身份的覆盖下,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诗人针对军旅生活作出许多诗集,从中表现出的种种感情糅杂在一起可概括为清廉气节。

一、清廉气节源于基层士卒

唐朝盛世繁华遍地,尽管盛世之下莫非王土,但不意味着处处都是经济繁盛之地。

边关穷苦之地让无数士卒在此扎守,这里的生活有多么艰苦不乏诗句形容。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

“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尸大如斗”等字眼形象生动地描述边境艰苦生活。

连续作战之苦让士卒们看惯生死离别、生命的脆弱感以及下一秒永不确定的未来都让士卒们的精神保持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当中。

1.从艰苦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清廉气节

身为军人久经沙场是常事,艰苦生活只能是军旅日常的概括,同时覆盖诗人和军人的身份,一番艰苦生活同时也带给他们别样的军旅感受,由此出现大量的军旅作品。

同样是雪但在中原和边境就代表两种意境,没有漫天飘雪的意境之地,更不会有含苞待放的梅花引人入胜。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

感触过中原的雪景以后再对比边境以后就会令人感到一阵肃杀之气,从衣衫褴褛的日常和早已破碎的铠甲当中,诗人所能感受到的是军人独有的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不还。”

王昌龄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之一,不同于着重描述边关生活的艰苦氛围,他更喜欢通过借助环境的艰苦来表达士卒视死如归的意志,其在军旅诗上的成就得到广泛认可。

越是在边境生活中亲眼目睹了环境的艰苦条件,越是由此对比出士卒的意志。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4)

这种清廉气节不同于对贪污腐败生活的厌恶,更是那些万万大军的共同意志才让世人感慨清廉气节。

众多细节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从中感受到积极的心态是他们背后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

2.强烈思乡之情引发的清廉气节

浴血奋战是战士们最常见的日子,每分每秒都在见证生命的逝世,而死亡在古人眼中是一种十分具有重要性的过程,人们眼中的死亡是世人结束当世生命的仪式。

正是因为此,从生老病死的过程到战死消杀的一瞬,生命的脆弱性让这群将士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5)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激发出常年守在边疆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高适的这句诗寥寥几字就是诗人从自己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所发出的心声,肉眼看不到的远方只有月亮帮忙传递两端的思念。

诗人的才华给了边疆战士们慰藉思乡之情的可能,思乡之情蕴含的清廉气节从来不是将士们单纯抒情的感慨。

正是因为这种感情的存在才更能催化将士们戍守边疆的决心:前行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的后退意味着家园破坏,妻离子散。

家乡之音不能在边疆之处响起,但每个人的心底却正在响起那些家乡之调。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6)

在这些诗句当中,诗人不乏运用各种手法来帮助抒发蕴藏在其中的感情。从联想到直抒胸臆,字里行间的虚幻与真实联合在一起是边关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3.迎来往去:送别之时的清廉气节

古人对离别与重逢有诸多感受,离别再见不知猴年马月,无意相逢最是感人心弦。

离别之时对于边塞将士而言是一杯酒的相送也可能是涕泗横流感慨,不在乎礼节规模,感情中的依依不舍自然在其中荡开。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7)

与友人离别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情意难舍的情况下更不愿意友人走得如此不安心,只能劝慰自己的友人安心离开,一路顺风,不知相见何时,但望君珍重。

诗人的送别诗当中包含着的送别之情总是令人感到积极温暖的力量,他们并不是埋怨朋友的离开,诗句更倾向于表达离别时的情况。

这种纯洁的友谊在经历生死与共以后变得惺惺相惜,蕴含的情感更多是祝愿朋友日后不再被这种艰苦生活所羁绊,希望友人能够用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生活。

二、清廉气节源于诗人复杂身份

能够写下令后人感慨万分的军旅诗,文人的才能是条件其一,除此以外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大有相关。

正是因为经历过边塞的长烟落日才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感悟,而其中不乏与朝堂之上,仕途之位有关。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8)

正是目睹边塞艰苦生活以后,激发了诗人对贪污腐败之城的厌恶,才能挥笔写下愤慨感悟。

正是因为见过边塞士卒的艰苦,才更为基层士卒感到愤愤不平。

1.对比军旅生活中的艰苦,批判奢靡生活

基层士兵盔甲已然破败,但不影响将领生活的奢侈与铺张浪费,这样的行为怎会让将领得军心?在战场之上又如何让士兵甘愿全力以赴?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前半句话写的是士兵们没日没夜面对的现实生活,后半句写的是将士们在帐中夜夜笙歌的奢靡画面。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9)

两者强烈对比之间令人感到愤恨,有人泼洒热血保家卫国,有人在将士们未寒的尸骨之上跳舞唱歌。

诗人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这些倡导奢靡生活的将士不满,其中所体现的细节更表达了他们对战士们的体恤。

边疆是一个国家对外最分明的界线,士兵们需要一个能够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将士来共同保家卫国。

2.清廉细节体现在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自古以来,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不过是能够在朝堂之上有一席之地,明明共同竞争的人数不胜数,但也不影响多少文人雅士考取功名利禄的决心。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0)

只是自古以来功名利禄只能在少数人的身上实现,这自然也引来世俗人的一番褒贬评价。

边疆战场杀人无数,战功显赫多是用成千上百的士兵生命挥洒战场换来的,其中不乏一些贪功冒进的将士们忽视士兵们的生命,以此来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禄。

诗人写下这些军旅诗为的也是批判那些冒进贪功的将领,借此来歌颂战士们淳朴善良、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在这首《从军行》当中直抒文人士子也应当保家卫国,守卫边疆的壮志豪情。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1)

诗句将文人的豪情壮志、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进一步表达一种弃文从戎,爱护国家的决心表达。

冒进贪功的将士和真心热爱国家的士兵,两种感情相对比在一起产生剧烈碰撞,这些对比在大家的眼中更是一清二楚区别何在。

3.紧张生活中表现出的青年气节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边塞战争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画面,敌人来袭从来不问时间,时时刻刻地精神紧绷是在边疆紧张生活中能够保全生命的必要保险。

每个上阵杀敌的士卒无一例外在边塞生活当中养成了时刻备战的习惯,这不只是求生的准备,更是决心保家卫国才有的状态。

这些戍守边疆的战士们得到的无非不过是一日三餐和破碎不堪的盔甲,手中的武器不知沾了多少人的鲜血。

倘若战争不曾烽烟四起,他们也只是每个家庭当中保护妻女的汉子。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2)

这些战争从来都不是他们通往名利道路的捷径,只是因为后退那一步就加大敌人的魔爪伸向他们妻女的可能。

每每想到自己怀念的家乡,那种紧张的状态便又出现在他们身上。只有活下去才能够回到自己思念已久的故土,见到多年不见的亲女。

诗句当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清廉之感从来不被任何物质等价代换,唯一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是人类的感情:为人父的感情、为人夫的感情、为人子的感情。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古今诗文中雄心壮志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3)

如今化为戈壁的沙场埋下忠忠烈骨,能够从那里回到自己家乡的人们已经是无上幸运。更多的人死在那无牵无挂的沙土之下,终日常伴烟雨明月,梦中回顾旧江南。

那些于他们而言,几十年的人生、数以千计的日月,只能在我们薄薄的教科书上以几行字书写下来,我们可以不深究他们的人生,却永远无法忘记军旅诗歌当中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