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

《金刚川》正在上映,豆瓣评分从开分6.9跌到了6.5,这部片8月份开拍,10月23日上映,可以说是中国影史上周期最短的电影之一了,而且还是一部宏大战争题材。如果拍得好,可以成为载入史册的奇迹。

但它目前的成绩已经宣告,奇迹不可能发生,目前该片累积票房刚刚突破5亿元,与预期的40亿元相去甚远。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1)

看完《金刚川》,志愿军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但整部电影的节奏与剧情致命伤过于明显,结尾的“人桥”以及张译的拼死一战,虽然将情绪渲染到了顶峰,却也失去了该有的真实。

难道志愿军真的是靠着这种不惜暴露高射炮方位,人肉扛起桥梁过河的悲壮方式取得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显然不是,翻查了许多文献才知道,志愿军的谋略比电影中聪明机智多了,可惜电影没有展现出来。

《金刚川》为什么褒贬不一?复调叙事结构用得不够好

《金刚川》由四个篇章组成,其实说的是同一个事情,撇去重复镜头,时长仅为1小时左右。

电影分了3个不同视角去呈现,也就是士兵、对手、高炮连,最后一章“桥”是总结升华,交代了最终的结局也将影片推向高潮。

这种拍摄方式从电影拍摄的术语来说,叫做“复调叙事结构”。“复调”来自音乐术语,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2)

这种拍摄手法适合文艺片或者剧情片,比如《公民凯恩》片中采用多个人物的视点,试图获得凯恩的真实面貌;《看不见的客人》、《全民目击》、《踏血寻梅》也是用了多个视角的复调叙事来推进案件本身,但这些都没有让我们觉得厌烦,因为从每一个叙事角度我们看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反转又会迎来我们的另一种思考。

但是《金刚川》不是这样的,它是你通过每一个角度看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细节呈现略有不同,炮手如何与敌机一遍遍交火是我们看到的,工兵连的士兵修桥过程则没有体现。所以很多观众以为桥在12小时之内被炸断了很多次,其实只是一次,只是电影用重复的方式说了出来。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3)

由于没有交代好事情的前因和后果,让观众看完还是留下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我军要过桥?过桥之后会怎样?这座桥为什么如此重要?这些都没有拍出来,实际上在我看来,如何修桥这才应该是重点,不明白为何会被弱化。

我不太喜欢第二个视角,也就是美帝战机飞行员视角。看得出导演想把这位美国大兵平民化,他在电影中一开始确实对战争没有恐惧也没有兴趣,每一次出动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份工作,直到他目睹战友被防空炮击落后,为了给战友报仇才降低飞行高度,硬刚志愿军的防空炮。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4)

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的确创造出了神迹。”从他的这句话中,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伟大。而最后桥被炸毁,志愿军架起“人桥”的时候,他更是盘旋了许久也没有发动袭击,站在敌我双方的立场上看,这真的有点难以置信了。

金城战役真的是靠人肉架桥?这只是刻意添加的影视效果

电影《金刚川》的介绍显示,故事背景发生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大战前夕,志愿军奉命穿过金刚川的一座重桥,与对岸的敌人决一死战,而美军得知这一情况后,昼夜不停地派飞机轰炸这座桥,前后投入了1000多枚导弹、2500枚炮弹,依旧没能摧毁这座生命之桥。

电影还原的是7月12日晚上“炸桥-修桥-过桥”的全过程。

这里要说清楚一个事情,其实金城战役与金刚川没有直接关系,金刚川修桥也不是发生在金城战役前夜。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5)

只能说,电影《金刚川》截取了金城战役的某些片段再进行原创拼接,它没有完全对应的历史原型。

以下几点,对比《金刚川》,我特意翻查了金城战役的相关记载,回答了关于电影与实际历史的一些疑问,若有不正确之处,还请指出。

修桥——炸桥发生在1953年5月

电影中的故事原型取材自发生在1953年5月20日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在金刚川英勇架桥的事迹。

张振智是志愿军工兵第十团第三连连长。张振智从1951年1月28日跨过鸭绿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国,历经了第五次战役、夏季防御作战、金城反击战,大大小小的战斗共几十次。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6)

根据介绍,金刚山位于今朝鲜和韩国交界处,大部分山峰位于朝鲜境内,素有朝鲜第一山之称。金刚川是金刚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最宽处可达60米,如果不借助桥梁根本无法通过。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战打响后,敌人持续对这里进行毁灭性轰炸。张振智带领工兵三连奉命在岩里渡口架一座载重桥,保证它畅通无阻。

5月20日下午,张振智带着大家察看地形,金刚川上原先的大桥和一座人行便桥已经被炸得不见踪影。为了破坏桥梁,美军飞机不仅昼夜不停地轰炸金刚川上建设好和建设中的桥梁,甚至为了增加志愿军获得建设材料的难度,连金刚川沿岸的树林都遭到了大规模轰炸。面对敌人的炮火打击,张振智等工程连官兵们将木排披上伪装,通过水路运到桥点。经过7天7夜的奋战,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桥。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7)

然而次日下午4时左右,四架敌机呼啸而来,火力直指这座“生命之桥”。轰炸后,七孔桥被炸掉了五孔。同时,敌人开始正向我军前沿883.7高地反扑。工程连战士在张振智的指挥下,立即开始了第二次架桥。尽管周围爆炸不断,全连官兵们不计生死,拼命架桥,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战斗中,敌人并没有放任我军架桥。

就这样,修了炸,炸了修,张振智带领的战士们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长37米长的桥,他也被授予“工兵英雄”称号。据统计,为了炸毁这桥,敌军总共投放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超过2500枚。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8)

魏晨饰演工兵连连长

张振智这个原型人物在《金刚川》中对应的是魏晨饰演的工兵连连长,而魏晨的戏份在电影中并不吃重,电影更多体现的是高炮手如何把桥在敌人疯狂轰炸中保护下来。

电影中提示的时间是7月12日,而张振智修桥的时间是5月,可以理解为,为了能够紧紧扣住金城战役这个大背景,电影“嫁接”了两者的时间,进行了艺术化改编。

人肉桥?——行不通

电影把金刚川挪了个位置,金刚川所在的位置其实距离金城战役的前线很远,实际上靠近金城战役正面战场的是北汉江。

在《金城反击战中的杨勇上将》有这样的介绍,金城以南,从山所里到金城川和北汉江汇合处,是敌人战线的突出部,其弧形正面约25公里,突出部以轿岩山为主,是一片横断山地,山高坡陡,易守难攻,是敌人的防御屏障。西部和西北部山势较低,尤其是金城西南地形开阔,双方阵地相距千米,不易接敌。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9)

金城正南的梨船洞高地是突出部的核心。突出部的东侧是发源于江源道金郡西部长达317公里的北汉江,江水深约5米,且水探流急,不能徒涉。西有南大川,位于双方阵地之间。金城川从金城以西折向东南与北汉江汇合,平时水深不足l米,雨季水上涨时,大都不能徒涉,成为纵深战斗的较大障碍。

金城战役当时正值雨季,还遇上洪水,水深且急,对应电影中工兵连长对他们说“河下四米有急流”,因此人架桥的方式自然是行不通的,在整个金城战役中并未出现。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10)

只是不断修桥?——实际上是“智勇双全”

实际上,在抗美援朝时期,不同渡口都架设了高水桥、低水桥。为了防止敌机轰炸,还会把桥面板撤掉一孔,让敌机侦查的时候误以为是座坏桥,有车辆通过时,再将桥板铺上,照样可以通车。

他们还会把桥面铺在水面下大概30公分到50公分的地方,成为“水下桥”——飞机在上面根本看不出,但车辆却可以涉水通过。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11)

志愿军还设置了许许多多的观察哨,敌人轰炸机只要过来,就会层层预警。至于轻步兵,他们还发明了飞索过桥的方式,人数少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到桥。

所以,除了反复抢修,志愿军们更多的是与敌军斗智斗勇,名副其实的“智勇双全”。绝不只是电影中呈现的大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也不会造好一座桥就这样摆着等美军来炸。

弹药不足?——只发生在前期

电影中一开始就交代了炮弹不足,关班长(吴京饰演)所在的炮位,位置已经暴露并且没有后续弹药,于是他发射信号枪,让夜晚的天空变明,敌方的侦察机暴露,给张排长(张译饰演)所在的隐藏炮位创造了良好的打击机会。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关班长牺牲,以自己的生命为队友在黑暗中点亮了灯塔。

张排长最终与敌机决一生死,断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但为了打落敌机,他忍着巨痛,拾起剩下的炮弹,用尽了所有力气,只等美军飞机出现,一击击毙!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12)

这些片段无疑非常感人,张译也贡献了强大的演技,让人无数次泪目。

但是细想就会发现,这样的处理方式未免太过于影视化了,这不是抗美援朝后期的真实情况。

这个时候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到了后期,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真实的金城反击战之中,志愿军的情况其实与三八线对面的敌军已经十分接近。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13)

为了准备金城反击战,志愿军方面的物资准备也是十分充足的,加强后的金城战役中,我军(含 24 军)共有 82 迫击炮以上地面火炮1100余门,坦克20辆。敌我兵力对比为1∶3,火力对比为1∶1.7。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历次战役中,火炮数量第一次超过敌人。

此外,调集了10个汽车团共2000台汽车赶运了15000吨作战物资,其中炮弹 70万发,炸药124吨。

各参战部队根据所受领的任务,除了周密地进行敌情地形侦察、制定作战方案和组织协同外,还以万余人在敌我中间地带,秘密构筑了大量的屯兵洞,同时还以数万人力(仅 20 兵团就动用了13 个步兵团)修筑了运输道路,战争初期的物资短缺此时已经不存在了。

可以说,电影中呈现的物资情况也是搞错了时间,并不真实存在于金城战役中。


总体而言,电影致敬志愿军,缅怀他们的精神这一点是值得推崇的,张译的炸裂演技值得我们点赞。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片,首先还是要尽可能忠于历史,起码不要嫁接时空,缝合历史。因为这段近现代史,包括我个人在内,还是有很多观众是感兴趣的,大家在观影之前并不会进行历史考证,而这样的呈现也难免会误导一部分观众。

资料参考:

金城大反击——抗美援朝著名战役介绍之五 朱晓明 党史博采(纪实)

金城反击战的日日夜夜 湖北文史

最后的较量——参加金城战役纪实 刘凤文 党史纵横

金城反击战中的杨勇上将 舒云 党史博览

金城战役亲历记_苏宠惠

金城反击战——杨勇指挥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_李金明

扬长避短,抓住对手弱点打 张龄月 解放军报

喋血北汉江_安仲福

驰骋保家国__纵横写春秋_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二十二团赴朝作战纪实_张明山

我是#理娱君#,10月特辑带你秒懂娱乐,戳:理娱君十月电子刊

真实金刚川战役(我翻查了无数资料)(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