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1)

文 |张大鹏 · 主播 |刘敬一

1970年,“文革”的影响仍在持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排除干扰、共同奋斗,在经济建设和科技方面取得若干新成就。

这一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踏上了蛟龙入海的漫漫长征路,成昆铁路(成都至昆明)建成通车,我国西南地区的路网骨架开始搭起……

而这一年,最鼓舞人心振奋士气的,莫过于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记录“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与发射过程的电子相册,视频来源:新华社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2)

51年前,“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由太空传回地球,响彻寰宇。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新华社在卫星发射成功后向全世界播发的这篇电文,正式宣告了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3)

军民庆祝卫星发射成功

1957年10月4日,在距离莫斯科2000公里之遥的哈萨克丘拉坦荒漠上,苏联拜科努尔秘密基地发射场上空,升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紧随其后,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将“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太空。

我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彼时,中央分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副总理向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交代,要中科院密切注意有关情况。

1958年初,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联合向中央上书,建议开展中国的人造卫星研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后中科院把研制人造卫星作为“三大抓”的第一项重点任务。

为实现规划任务,中科院决定成立钱学森任组长的“581组”,组织协调卫星和火箭探测任务。同时,中央政治局还拨专款支持中科院研制卫星,代号“581”任务。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4)

“东方红一号”卫星结构设计总图

此后,“581组”不分昼夜,奋力拼搏,抓紧一切时间进行科研攻关。当年10月,“581组”从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及中科院内外抽调人员,组建了8个研究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星总体、火箭探测总体和空间探测分系统研究实体,正式踏上了人造卫星研制的艰难之路。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5)

“东方红一号”卫星音乐装置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6)

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特殊,国内科技资源有限,随即积极争取外援。1958年10月,赵九章率团访问苏联,考察卫星工作。

通过这次考察,科学家们深刻感受到,当时条件下的中国并不具备发射人造卫星的条件,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先从火箭探空搞起。这恰恰与当时中央关于卫星工作的指示精神不谋而合。

从1959年开始,中国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当时,中央对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7)

“东方红一号”外观

为此,中科院从当年3月调整空间技术计划,提出“大腿变小腿,火箭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同时调整机构,停止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把工作重点转到研制探空火箭上。

尽管放缓了研制人造卫星的脚步,但是人造卫星的预研工作一直没有停下,空间科学探测所需的研究部门也都建立起来了。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下,设想中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1960年卫星总体研究室成立,通过调研国际卫星情况,研究星上和地面相关技术,起到了卫星研制总体所的作用。

1963年底,我国第一个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建成,开创了我国卫星环境模拟试验事业,为卫星上天做好了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还组建了高空物理和空间技术的有关研究室,使火箭探空和卫星任务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从1964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当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赵九章呈书周恩来总理,认为中国已具备研制人造卫星的条件。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8)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现场

1965年1月,钱学森也写信给聂荣臻副总理,认为已有条件考虑卫星问题,建议早日制定卫星计划,列入国家任务。

5月6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发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决定。由此,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任务正式启动。

10月至11月,中科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论证会议,代号“651”会议。在长达42天的会议里,最终确定卫星要在重量、寿命、技术上比美苏先进,做到“上得去、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听得到、看得见”,并努力做到一次成功。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东方红一号”。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9)

卫星上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研制所有装在卫星上面的仪器,在地面上建一个平台,模拟高空真空环境,也要研究卫星上天以后仪器怎样运转,还要研究地面跟踪测轨问题。

为了将这些问题一一攻破,1966年1月中科院卫星设计院即“651”设计院正式成立。到1968年,“651”设计院完成了东方红一号的模样星、初样星研制,进行了联试,确定了卫星地面观测系统方案、研制试样星和正样星的技术规范等,地面系统建设也初具规模。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10)

1970年初,科研人员在厂房测试“东方红一号”

受“文革”影响,卫星研制工作一度受到严重冲击。为保障研制任务继续开展,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建议,对国防工业部门的科研院所实行军管。

1968年2月,中科院“东方红一号”研制队伍5000多人、试验基地、科研设施、工厂以及研制任务本身,全部移交国防科委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年仅37岁的孙家栋担任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继续完成正样星研制。

1970年1月30日,供预期飞行试验用的两级火箭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已具备发射卫星的能力。

在先后完成空间模拟实验和地面测控跟踪系统之后,装载卫星和火箭的专列秘密抵达位于酒泉的卫星发射基地。经过严密近乎苛刻的检查之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进入2号发射阵地。随后,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接着,各分系统测试,一切准备就绪。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1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控制台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伴随着发射中队中队长张炽华的点火命令,操作手胡世祥果断按下了发射按钮。“长征一号”托举着“东方红一号”直刺苍穹,《东方红》的乐曲,从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12)

用于发射“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半个多世纪以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中国空间科学人向梦想前进。从“东方红一号”实现中国卫星零的突破,到如今的“群星灿烂”,也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向前!

百年逐梦主题朗诵稿(百年百事㊾嘹亮在太空的)(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