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1)

一、用电解液密度计测量蓄电池存电量

现在大多数汽车上使用的都是铅酸蓄电池,其结构都是由极板、隔板、电解液、外壳等组成。

电解液相对密度的高低是随蓄电池充、放电程度的不同而变化的,电解液密度下降程度是蓄电池放电成都的一种表现,所以,测量蓄电池单格内电解液的密度,就可以了解蓄电池的放电程度。测量方法如下:

1、将密度计下端的橡胶管伸入单格蓄电池加液口内,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2)

电解液密度计的组成,

2、用手将橡胶球捏下,再慢慢松开,电解液就会被吸入到玻璃管中。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3)

电解液密度计的使用方法,将蓄电池里的电解液吸入玻璃管中,密度计会浮起来,

3、注意控制吸入电解液不要过多或过少,以便将密度计处于浮起而不会顶住为宜。

4、使管内的浮子在玻璃管中央(不用与四周相互接触),读密度计的读数,使密度计的刻度线与眼睛平齐。

5、正常情况下每个单格内的电解液相对密度在1.250~1.280之间,各个单格之间相对密度偏差低于0.025都属于正常,如果蓄电池相对密度低于1.230时,就应该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6、很多车上使用的免维护蓄电池上的充电指示孔,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只是把电解液密度计换成了能随电解液密度变化而浮起或者下沉的有颜色的小球,当蓄电池充足电时,电解液密度在1.240以上,有颜色的小球就浮起,检视孔里就呈现绿色(小球的颜色)。如果电解液密度下降到1.230以下,小球就沉下去,检视孔里就呈现黑色,表示需要充电。

二、用数字式万用表测量蓄电池的存电量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4)

各种数字式万用表,用法基本相同

除了用电解液密度计测量蓄电池的存电量,也可以用万用表测量蓄电池的存电量,方法如下:

用万用表的电压档测量蓄电池两端的电压值,一个标称12V的蓄电池。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5)

数字式万用表测量蓄电池端电压,也就是发动机不运转的壮体下,需要充电

测量的端电压如果是≦11V,说明蓄电池已经损坏,必须更换。

如果端电压是≦12V,说明蓄电池过量放电,需要充电。

如果端电压在12.2V~12.5V之间,说明蓄电池有部分放电,最好进行补充充电。

如果端电压≧12.5V,说明蓄电池存电充足。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6)

蓄电池端电压10.95V说明蓄电池有故障,不能继续使用

三、用高率放电计测量蓄电池的存电量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7)

两种高率放电计以及原理图,使用中3V的高率放电计不能用来测量12V的蓄电池,

前面两种测量蓄电池存电量的方法,虽然可以测量蓄电池存电量的多少,但不能判断蓄电池内部的好坏。

高率放电计不但能测量蓄电池存电量的多少,同时可以判断蓄电池内部极板的好坏。

高率放电计有两种规格,一种是3V的高率放电计,只能测量蓄电池的单格电量的,第二种是12V的高率放电计,可以直接测量12V蓄电池的存电量。使用方法如下:

1、用3V高率放电计测量

大家知道,12V的蓄电池是由6个单格蓄电池组成的,那么每个单格就是2V,测量时应将高率放电计的两叉尖紧压在单格蓄电池的正负极上,用高率放电计测量时其读数如下: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8)

3V高率放电计

单格电压低于1.5V,或者测量时电压在5s钟内不断下降,说明蓄电池内部损坏,必须更换。

单格电压在1.5V以上,并能保持5s钟,说明蓄电池内部良好,存电量低于50%,需要充电。

单格电压在1.6V并能保持5s以上,说明蓄电池存电量在75%,可以正常使用。

单格电压在1.7V以上,说明存电充足。

2、用12V高率放电计测量

因为现在很多蓄电池都是整体式,3V高率放电计无法测量,这时就必须使用12V高率放电计来进行测量。方法如下

用力将高率放电计的触针压紧在蓄电池的正负极接线柱上,保持15s钟,读数如下:

蓄电池电解液密度计的标准(用电解液密度计)(9)

12V高率放电计可以直接测量蓄电池的存电量

如果蓄电池电压迅速下降到9.6V以下,说明蓄电池已经损坏,必须更换。

蓄电池电压能保持在9.6V以上,说明蓄电池性能良好,但存电不足,需要补充充电。

蓄电池电压能稳定在10.6~11.6V以上,说明蓄电池性能良好,存电充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