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

//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壹等奖。有改动。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18分钟,建议转发收藏。//

原标题:农村单设初中基于单元导学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剑门中学是一所农村单设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在县域内有一定影响。学校在县素质教育综合考评中一直位列前茅,多年获得县“综合办学质量一等奖”。但学校质量的提升遇到了瓶颈,很难有新的突破。在课改进行10周年之际,学校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宏观看,课改理念还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科学地落实;微观审视,有效教学的原则、策略没有得到坚持和运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因为教学只是对教材内容的阐述和传递,致使“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基本落实,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忽略。

(二)教学方式出现两个极端。不提课改教学多是“满堂灌”,死记硬背、重复机械训练;一强调课改又出现“满堂问”“满堂闹”的现象。

(三)课堂缺少组织与调控。课堂的组织与调控上成人化的倾向严重,对学生大多是一些刚性的要求,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探索不多。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1)

(四)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愿学、“我要学”的学生不多,大多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习。学习很被动、兴趣不高,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个别年级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但效果不佳,于是想办法给每个学生制一张“质疑单”,硬性要求向教师提问,并由教师签字记录,周末统计次数,不问或次数少的要受到追究。这样学生终于提问了,但多数是临时、随便找一个问题,完成任务而已。在课堂中遇到比较严厉的教师,课堂气氛便非常沉闷,学生个个无精打采;遇到随和的教师,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随处可见。

(五)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翻查工具书,解决疑难的习惯;没有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没有解决问题深入探究的习惯,需要动脑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时,多半会放弃,在作业中遇到稍有难度的习题,要么不做,要么抄袭。

(六)学生学习所得有限。学生获取的只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且没有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很难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已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初中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就很难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表现为跟不上,学不懂。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很多学生只掌握了一些死知识,只学会了做一些题,学生的思维、表达、交往、实践、解决问题等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缺少现代社会需要的多种能力,今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课堂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分析,认为学校要改变课堂教学落后的状况,真正贯彻课改理念,落实课标精神,实现有效教学,把课堂作为一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就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于是提出了“农村单设初中基于单元导学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2)

二、课题的界定

(一)关键词的界定

1.教学模式。模式(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念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由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

2.有效教学。“有效”,主要指教师在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尺度。“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合起来“有效教学”则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具体包括3个要素:①提高学习效率,②增进学习结果,③提升学习体验。本研究拟在课改理念、学科教学规律、有效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构建学科单元导学模式,运用学科单元导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实现教学有效,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达成课标要求。

3.单元导学。本研究中的“单元”,可以是教材编写的自然单元,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常规教学中若干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形成的一个教学模块,也可以根据知识的体系或能力训练的一致处超越自然单元,建构出的临时教学单元。导学中的“导”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定位,导学中“学”的主体是学生。

(二)阶段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学得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2.构建出单元导学模型和可操作、有效的学科教学模式体系,探索并掌握其实施策略,改变教学行为,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水平。

3.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走出办学的瓶颈,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三)阶段研究内容

1.研究单元导学的基本模型。

2.构建基于单元导学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体系。

3.探索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3)

三、阶段研究活动或举措

(一)围绕探索、完善和运用学科有效教学模式这一核心开展的活动。构建学科模式,并按学科模式组织教学;召开课题研讨会,讨论学科模式和助学单的编写与完善;开展有效的教学课堂展示研讨活动;开展重点实验教师上有效教学过关课的活动,并对运用学科有效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坚持编写和使用助学单教学。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学科组坚持了助学单的编写,保证了新课教学都使用助学单。

(三)制定并完善了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案,并坚持实施评价。

(四)学习培训。“走出去”,开拓视野;“请进来”取长补短;校本培训,经验共享。

(五)学校制定了《剑门中学省级课题“农村单设初中基于单元导学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管理制度,建立了课题实施阶段调研督导机制。对研究经费予以了充分保证。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4)

四、阶段研究成果

在本阶段的研究中,围绕构建学科有效教学模式这一中心任务,研究出了“学问、思辨、笃行”三级单元导学的模型,为各科构建模式打下了基础;总结出了5个学科12个模式,形成了模式体系;探索出了模式的5个实施策略,保证了模式的有效运用。

(一)构建“学问、思辨、笃行”三级单元导学模型

1.三级单元导学模型描述。

《礼记·中庸》中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概括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我们所研究的单元导学与其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取其“学、问、思、辨、笃、行”六字,分成三组,即“学问、思辨、笃行”,赋予它新的内涵,分别概括单元导学的三个步骤。这三步骤符合学习认知过程规律,循序渐进、由知到行,犹如拾级而上,因此称为“三级”。

2.单元导学的基本思路。

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分解为A、B、C三个层次,经历“学问、思辨、笃行”三个教学步骤,开展三次学习。第一步“学问”,这是第一次学习,可称为“初学”,完成A级学习任务,解决现在发展区的问题,提出最近发展区问题(疑难问题)。第二步“思辨”,这是第二次学习,可称为“深学”,完成B级学习任务,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获得提高性和深刻性认识。第三步“笃行”,这是第三次学习,可称为“活学”,完成C级学习任务,积累、巩固、训练、实践,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三级任务分别用不同的课型完成。

3.单元整合的原则和方式。

整合原则:(1)相关性原则,(2)价值性原则,(3)适量性原则,(4)不跨学期原则。整合方式:(1)一章节(课)一个单元,(2)临近章节组合成一个单元,(3)自然单元内根据内容性质和学习方式,重新整合成几个单元,(4)个别时候,跨单元整合。

4.单元导学的特点。

三级单元导学是以一定的依据合并或整合成的教学模块,一般说来,小于教材的自然单元,一个单元的教学对象始终是一个整体,完成每级任务也始终紧扣整体。在三级中师生各司其职,学生先学自己能学的,再师生共学重点、疑难,学好、学深、学宽。在三级中,都贯穿了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活动,但师生的活动是不平衡的。在“学问”这一级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为辅;在“思辨”这一级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笃行”这一级中,“行”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教师只发挥指导作用。

5.单元导学的价值。

单元导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便于教师以学定教。有利于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不同的教学任务,用不同的课型来完成,减少了教学的环节,使每个环节的学习更充分有效。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5)

(二)基于单元导学的学科有效教学模式体系

1.学科单元导学模式建构所遵循的原则。

(1)模式要贯彻课改理念,遵循有效教学的原则,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

(2)模式要符合“三级单元导学”的基本要求:①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整体切入,分为三级教学任务,按任务实施教学。②选择不同的课型分别完成三级教学任务,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3)模式要简便,具有操作性,符合教学实际,并体现学科的教学特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模式,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模式。

2.学科有效教学模式列举。

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学科中,共研制了12个学科有效教学模式。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6)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7)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8)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9)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10)

3.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整个模式体系都是在“学问、思辨、笃行”三级单元导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有相通性;但各学科,不同内容教学的模式又体现了学科的特点和学科的教学规律。

(2)所构建的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既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保证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的落实,也保证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到位。

(3)教学中教与学多种活动的不断转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经验的充分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11)

(三)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发助学工具——助学单,引导学生学问、思辨、笃行。

(1)助学单的内涵。助学单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预设的一个学生自学教材、深究问题、训练提升的方案,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其实质是学生学力不足还不能完全自主学习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一种帮助。助学单不等于试题单。助学单是自学的指南,是与文本阅读、探讨配合使用的,目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搭设支架,让学生会学,学得好。助学单也不等于教学设计。助学单只是针对学生学习内容、路径、方法、要求以及学习活动、任务、问题的一个设计,它应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

(2)助学单的设计。助学单一般包含学习目标、背景知识、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生活动、问题设计、学习要求、内容提示、方法思路提示等元素。每一单元有“三单”,分别与“学问、思辨、笃行”三级相对应,与学科单元导学模式一致,并且要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如语文阅读教学精读课有自读单、研读单、迁读单三单。数学新授课分自学单、探究单、检测单三单。第一单在教学第一阶段,教师印制下来,发给学生,学生阅读教材时使用。第二单不印发给学生,一般以多媒体呈现。在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教”要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困惑、错误而教,教学内容部分靠生成,部分靠预设。第三单主要内容可以是巩固、拓展、运用及实践性活动。可以口头布置给学生,可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也可根据需要印制给学生。

助学单详略要适度,力戒“繁、难、偏、旧”的问题设计。详略的安排依据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很弱小时,设计得详一点,能力稍强了,可以略一点,最后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不需教师作自学提示了,则可不要助学单。防止粗制滥造、繁杂、偏旧的问题设计的助学单,它不但发挥不了“助学”作用,反而会扼杀学生学习兴趣。

(3)助学单的编制流程。①学科组教师吃透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其教学功能。②学科组依据一定的标准合理的划分教学单元,再确定单元学习目标。主备教师紧扣目标设计教学,编写助学单。③提前两周集体备课,对助读单进行修改、完善。④任课教师再一次个人备课。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提升学问、思辨、笃行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运用本模式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一旦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又可以使模式的运用更顺畅。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在研究中总结出了培养学习能力的五种策略。

(1)激发自学动机。①让学生认识自学对终生发展的意义;②以目标和任务牵引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文本;③通过展示、评价,激励学生自学。

(2)教读、引读。任何学科的自学,都始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会阅读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不会阅读时教师首先给学生示范读,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初一前几周)。然后通过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去读。初中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读。

(3)保证自学的时间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必须给足自学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自学不充分,教师一定不组织小组讨论,更不能开始讲解。严格执行“三不讲”原则:学生不充分自学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学生在小组内能学会的不讲。

(4)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学科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交给学生具体的学科学习方法,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等。并把学习中的行为要求反复强化,变成学生终生有用的学习习惯。

(5)编好用好助学单。助学单一定要发挥引导学生学的功能。在设计助学单时,一定要转换角色,设身处地,思考怎么让学生学,怎么提示思路、方法。助学单使用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多指导。指导学生一个要点、一个要点地学;过一段时间后,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学;在过一段时间后,助学单内的几板块一次学。经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才会在助学单的引领下自学。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方法、规则、组织方面的培训,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模式中重要的教学环节。要使其有效,对师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曾开展了“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推进策略研究”的研究,教师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策略,但学生一届一届是新的,需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才能保证小组学习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而保证模式的有效性。

(1)培训的对象。培训分全员培训和专职培训,专职培训主要是对组长、检查员、纪律员的分项培训。

(2)培训的内容。针对全体同学,进行请教、帮扶、协作、分享、责任等合作意识的培训;进行互助、交流、探讨、分享、分工等合作技能的培训;进行合作时的行为规范要求培训。专职培训主要是让组长、检查员、纪律员知道职位该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

(3)培训的方式、方法。学校集会培训、班级班会培训、科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培训。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12)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问、思辨、笃行效果的升华。

单元导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在体验中成长,但也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会学、能学、学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恰到好处,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或缺位。在模式的运用过程中,我们从教师所应承当的角色、主导作用的着力点及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炼出来了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概括为“四个做好”。

(1)做好教与学的设计者。在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合理整合单元,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学生自学、探究、训练的过程。在“三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对教师的教进行预设,保证课堂中教师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2)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揭示学习目标,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组织、监管、督促学生自学、探究、训练;学习过程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控制学生学习的节奏,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反馈学情,收集、处理课堂中的信息,创境设问,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根据课内生成,灵活应变,调整教与学的方案;使用好评价手段,对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提示学习思路和方法,或作阅读示范,指导自学、自探;点拨疑难处、困惑处、关键处;精讲知识的空白处、生疏处、深奥处;总结规律处、技巧处;提醒易错、易混处。

(4)做好师生交流的对话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对话是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表达时,发现学生肤浅、不全面、偏离主题,甚至错误时,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课堂中要构成生动的对话场景,教师需采用一定的策略。如让学生陈述理由,师生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教师适时追问等。

5. 建设有效教学的班级文化,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和谐的班级文化为有效课堂提供了较好的心理环境和活跃的学习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是有效课堂的辅动力。我们主要营造了两种文化。(1)营造班级亲情文化。建立了充满亲情的组规、班规,教室内墙上张贴有每位学生的生日表,让整个班集体成为了“快乐一家”。让学生感到班级有如家庭般的温馨,愿意在学习上帮助“兄弟”,愿意为“家”出力。(2)构建激励向上的精神文化 。每间教室的门框上都有一个班牌,上有个性化的班名和班训,体现了治班理念和学生的发展愿景;教室外墙上有优秀作品展示台,是展示学生特长和成功的舞台;教室内墙上有光荣榜和晋级表,光荣榜上明显闪耀,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小组普级,让学生形成不甘落伍,你追我赶的学习态势。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13)

五、阶段研究效果

(一)研究教师在不断成长。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探索、教师间的交流,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变化。不时能看到教师行为的转变,不再是满堂灌、满堂问,更多的是组织调控课堂,激励学生、启发点拔、追问诱导,评价指导等行为。

(二)课堂呈现新气象。在课堂中看到了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动手训练等学习方式;课堂中也不时能看到部分学生,能像老师一样,语言清晰、条理清楚、有板有眼的点评;课堂中还能见到,许多学生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路、新颖的解题方法,让人由衷地感到有一种生命潜能释放的快感。

(三)学生在不断成长。新课堂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应该说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四)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规范办学,严格按规定安排“主课”的课时数,按课程计划开齐了所有的课程,并安排了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的睡眠和锻炼,相对说来,统考科目的教学时间少了,但学生的学业成绩没降反升了。

(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3年6月6日,《广元日报》以“探索有效教学模式,让教育为生命增辉”为题,专版报道了学校有效教学的探索历程。《四川教育》(2013.1下半月)封一、封二介绍了学校的课堂改革和办学特色,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多次在市县作教学改革的交流。本校教师曾受邀到演圣小学、杨村中学交流有效教学工作。2014年学校被评为省“校本教研先进校”。2014年9月《广元日报》又以“探索呈现一片海阔天空”为题全面报道了学校的课改工作。

范导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省级壹等奖课题)(14)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

(一)在管理上抓住两个关键词——行动、深水作业。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去学习,更新观念;去探索,寻找策略;去实践,构建新型课堂。精心设计教学,编制好助学单,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发现并解决模式运用中的问题,不断总结提升,让有效教学真正有效。

(二)把课堂模式运用常态化。教学模式要新:体现新理念、新方式;要实,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益;要可操作,师生能驾驭;要能常态化,节节课都能如实施。如不能做到常态化,课前花大量时间排练,课上一味展示,只是偶尔给人看这种作法不可取。

(三)在模式体系建立起来之后,研究要转向内涵的发掘。在教学内容——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学方法——学生怎么学才好上加大备课组的研究,加强有效教学设计的要求,不能以助学单代替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

3.《新课程倡导怎样的教学观》选自《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4.《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余文森著.

5.《教师怎样自评一节课》天津教科院王敏勤著.

6.《王敏勤:提高课堂效率的五大方略》.中国教师报. 作者:房 涛.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8.《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9.《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0.《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2.《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王世堪.

13.《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三院校协编组.

来源∣剑阁县剑门中学课题组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