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儿子继位几年(秦始皇晚年儿子争夺太子形势分析)

秦始皇儿子继位几年(秦始皇晚年儿子争夺太子形势分析)(1)

兵马俑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里给了很多人一个印象:胡亥是篡位的,扶苏才是秦始皇中意的继位人选。没有胡亥、赵高、李斯的沙丘之谋,即位秦朝皇帝的就是扶苏,而不是昏庸无能的胡亥。《史记》的记载很久以来因为是唯一的文献记载,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扶苏即位,秦国就不会二世而亡。

但出土的比《史记》更早成书的北大汉简《赵正书》记录和《史记》不同的说法:胡亥是秦始皇生前所立的合法继承人,并非胡亥、赵高、李斯三人阴谋篡夺的

也许就有人问了:如果《赵正书》记载是事实,为什么合法即位的胡亥要杀扶苏等十几个兄弟呢?这不是很矛盾吗?本文就试图就秦始皇统一后各个皇子争夺皇帝之位做一个分析,给大家理解那一段神秘的历史提供新的视角。


北大汉简《赵正书》中关于皇子夺位的记载

兵马俑

《史记》记载关于皇子子夺位的记载

《史记》关于各个皇子夺位的记录是有,但不明确表达,又更多的是胡亥的篡夺观点——否则西汉继承秦朝的合法性从何而来?因为胡亥的皇帝位是非法的,因此我们西汉不是背叛秦朝,相反我们是为秦朝纠偏。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各皇子夺位的记载,除了扶苏和胡亥的相关记载,就是关于思想派别争斗的记载了。这个思想派别的纷争,核心就是一统六国后的秦朝如何治理天下。这在刚刚完成一统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就开始出现: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绾的这个分封制提议,似乎和皇子夺位没有什么关系。但分封皇子,是西周击败商朝时的做法,也是当时儒家最为看重的核心价值。儒家追求复古尊礼,如今天下一统却不分封皇子,这绝对不能接受。

这是山东六国儒家和士族对秦朝第一个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李斯提出了安置皇子的有钱无权方法:“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秦始皇和李斯的意见一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但儒家并不死心,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时,齐人(注意籍贯)淳于越攻击仆射周青臣,要求秦始皇按照西周初年分封做法分封各皇子: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这非常明显要求秦始皇恢复分封制。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已经过去了八年,儒家依然不死心。朝堂上大臣议政,不同分歧可以理解。但民间儒士非议郡县制,影响人心,就构成秦朝不稳定因素。这才是李斯要求出台焚书令的根本目的,而不是想要毁灭文化等等。

焚书令,是为了消除秦朝不稳定因素,因此不允许公开谈论诗书:要做学问,自己在家里做,但不能成为公共演讲分子。

可文绉绉的法令,并没有让儒家遵守,反而进而诽谤秦始皇。秦始皇在三十六年坑儒时所说的话,就表明了从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二十六年到秦始皇三十六年,秦始皇对于儒家都是宽容、友好、多元的态度。尤其是和鲁地的儒士议论封禅泰山、封七十二博士官,秦始皇就够尊重儒家了。可换来的是儒家对他的诽谤,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诽谤为秦始皇贪恋权势: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将秦始皇严格执法,被诽谤成为“专任狱吏”、“ 乐以刑杀为威”;将秦始皇勤政,说成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贪于权势至如此”。

秦始皇在坑儒前的话语是这样的: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吃我的,喝我的,还骂我是小人!这就是秦始皇坑儒前的想法。但秦始皇并非乱杀,而是让官吏去查证,有确实诽谤或妖言惑众的,才依法诛杀。所谓坑儒,实质是表达有法不依的主题

法家和儒家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争议,即是否分封皇子、恢复周制的问题上,双方从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二十六年一直持续到秦始皇死时的三十七年。二十六年王绾半分封建议,三十四年因淳于越再次提出恢复分封而出现的焚书令,三十六年因儒生诽谤而出现的坑儒事件,都在表明儒家顽固的反抗着秦国一统,是秦朝当时重要的思想派别。

那儒家这个派别和各皇子夺位有什么关系呢?且继续往下看。


秦始皇儿子继位几年(秦始皇晚年儿子争夺太子形势分析)(2)

出土的秦朝石铠甲

扶苏在夺位中的表现

扶苏在《史记》中的记载,有四处:

《秦始皇本纪》坑儒时: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李斯列传》:

“高曰:“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陈涉世家》: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秦始皇本纪》中给人的感觉是扶苏是个贤人,心善,帮儒家说好话。

《李斯列传》中赵构口中的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则和《李斯列传》中扶苏自杀时的“扶苏为人仁”,相互矛盾(既刚毅武勇又为人仁?历史上没有见过这号人)。

《李斯列传》中扶苏自杀时的“为人仁”、“ 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才是扶苏的真正性格:即扶苏和后来的子婴一样,都是讲究仁俭的儒家价值观人物。简单来说,扶苏就是清流派,注重自己的名声。假如扶苏即位,结果和子婴即位是一样的:投降。

《陈涉世家》陈涉口中的“百姓多闻其贤”是什么呢?从陈涉的“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可以反推出陈涉的逻辑基础是:长子继承,长子扶苏,少子胡亥,扶苏当立,胡亥不当立。陈涉的思想还是儒家思想,或者借儒家思想来找起兵的合法性。因此“百姓多闻其贤”中的贤,是指儒家价值观下的贤能。

小结:从《史记》中四处对扶苏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扶苏其实是一个清流派儒家。秦始皇让他去上郡监军,本意就是想让他去边境多做事、少说那些无用的话,让扶苏远离儒家


秦始皇儿子继位几年(秦始皇晚年儿子争夺太子形势分析)(3)

铜车马

胡亥在夺位中的表现

关于胡亥,有一点首先必须要澄清: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在《史记》上是因为胡亥、赵高、李斯三人篡位,但在《赵正书》中是秦始皇自己下的命令“毋令群臣智(知)病”。连生病都不给大臣知道,何况是死亡这么重大的事件。因此秘不发丧,是秦始皇自己的命令。

胡亥被猜测是篡位的依据有三:

1、议立太子继位,因为秦始皇返回途中生病,没有能够和群臣议论和沟通,属于突发性立太子,导致大臣不服;

2、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让朝廷中各大臣所支持的皇子不能得到声张皇位的权利和机会;

3、西汉出于自身合法性的现实需要,胡亥篡位更有利于西汉声张继承秦朝的合法性。

胡亥在即位前的活动,在史书上不见痕迹。因此只能分析胡亥这个人的性格、能力等方面。

《李斯列传》赵高对李斯说:

“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

北大汉简《赵正书》胡亥即位时:

“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16】兄夫(扶)胥(苏)、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坏其社稷【17】,燔其律令及古(故)世之臧(藏)。有(又)欲起属车万乘以扶(抚)天下,曰:“且与天下更始。””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胡亥奉召登基官府公告简牍: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史记》、《赵正书》、《奉召登基官府公告简牍》时二世登基时的作为对照表:

史记

赵正书

奉召登基官府公告

杀扶苏、蒙恬

杀扶苏、蒙恬

律令当除定者毕矣(即焚烧律令)

任命赵高为郎中令

大赦罪人

元年与黔首更始(即:“且与天下更始”)

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任命赵高为郎中令

尽为解除流罪,今皆已下矣(即:大赦罪人)

建天子七庙

杀兄弟宗族

分县赋援黔首(即赈抚,在县税赋中分一部分救济百姓)

东巡刻石立碑

燔其律令

毋以细物苛劾县吏(提升县吏地位,减轻其压力)

杀兄弟宗族

燔古(故)世之臧(藏)(可能二世再次严格执行焚书令)

恢复修阿房宫

属车万乘以扶(抚)天下,曰:“且与天下更始。”

召集5万材士在咸阳射狗马禽兽(其实是训练骑兵骑射)

用法益刻深

从上面的对比表中,《史记》对胡亥集中在:杀兄弟、祭祀、工程、练军、执法等这些儒家所支持或反对的事情上,对于胡亥大赦罪人、用县税赋赈抚百姓、提升县吏地位等好事一概不提。这足以反应出《史记》在记录秦末的倾向儒家、反对法家的价值观。

《赵正书》主要集中在胡亥:杀兄弟、烧律令书籍、赦罪人、抚天下等,但对于胡亥在祭祀、工程、练军、执法等只字不提。《赵正书》之所以提及这些事情,其落脚点在于治理国家这个角度。它认为胡亥的这些杀兄弟、烧律令书籍等措施,造成了书中子婴所说的“是皆大臣之谋,而社稷之神零福也”、“ 内使群臣不相信【25】,而外使鬬士之意离也”。其他如祭祀、工程、执法等和势治无关的措施,因此不提。

《赵正书》认为胡亥的做法,导致了嬴氏公室弱而大臣强、秦朝朝野大臣、士人各不信任,因此秦朝才灭亡。

奉召登基官府公告简牍,就不用说了,这是胡亥发布的公告,是他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小结:《史记》用儒家价值观来修剪胡亥行为,对胡亥善政一概不提;《赵正书》从国家治理形势即势治角度来记录胡亥,主要是从法家的势治角度去看待。《奉召登基官府公告》则表明了胡亥是一个具有改革、创新的人物:焚烧不合时宜的旧律令、大赦罪人【历史首次】、赈抚百姓【虽然不是首次,但相比秦始皇的赈抚,更细节化和制度化】、提升县吏地位。这三种史料都足以表明胡亥是一个法家思想人物。


秦始皇儿子继位几年(秦始皇晚年儿子争夺太子形势分析)(4)

出土的秦朝弩

其他公子的夺位表现

扶苏、胡亥的夺位表现记录都非常少了,其他公子的夺位记录就更少了。目前有名字记录下来的,就只有三个人:公子高和公子将闾,公子荣禄(在1976年10月挖掘发现的私印上的名字,被认为是秦始皇儿子)。

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记录,但从《秦始皇本纪》中胡亥和赵高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胡亥即位后各公子依然没有对夺位死心。

胡亥:

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

赵高:

“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

从二人的对话里,就可以表明:由于胡亥即位没有经过咸阳群臣的讨论,备受大臣质疑,而秦始皇其他儿子更因此联合大臣意图更换胡亥。

秦始皇各个儿子和大臣的结合,意图推翻胡亥帝位,才是胡亥杀兄长的真正原因。赵高接下来的一句话足以表明当时的态势:

“原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趁各个公子和大臣还没有谋划好,我们先下手为强,别再犹豫了!

接着赵高提出了杀各公子之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赵高的这个策略,和唐朝李林甫对唐玄宗所建议的计策一模一样:

“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

如果胡亥不杀兄弟和大臣,结局只会有三个:一、胡亥被废,其他皇子即位;二、其他皇子要废胡亥,胡亥和他们争斗;或胡亥被废,其他皇子各自争斗夺位;三、胡亥被迫或主动封其他皇子在燕、齐、楚等地作为诸侯。


秦始皇儿子继位几年(秦始皇晚年儿子争夺太子形势分析)(5)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

综述,秦朝各皇子的夺位之争,从一统六国的二十六年就已经开始:不封诸侯,各皇子只能争夺一个皇位。各皇子对皇位的争夺,也许正是秦始皇没有提前立嗣的原因——不想引起更多的争端,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各皇子。

而儒家对分封制的坚持,给了各皇子和大臣联合结盟的机会。扶苏上书要求不杀诽谤秦始皇的儒士和方士,就足以证明各皇子卷入或支持了儒家分封制提议。秦始皇各个儿子之所以可能支持儒家的分封制,是因为皇帝只有一个,希望不大,如果实行分封,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诸侯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扶苏、王绾、淳于越等儒家思想人物,秦始皇、李斯、胡亥、赵高、周青臣等都是法家人物。将闾、高、荣禄、蒙毅、蒙恬等人的思想倾向不明。但可以确认的是,蒙毅、蒙恬是支持扶苏即位的。胡亥所杀的三朗官(议郎、中郎、散郎)又支持谁,也不明确。

秦始皇死前的动作:派遣蒙毅去祭拜山川,不让他知道自己生病;下令不得泄露自己生病消息,并日夜兼程回咸阳(《赵正书》);要扶苏去咸阳参加葬礼,实质是要扶苏离开有军权的蒙恬,防止蒙恬起兵拥立扶苏(即《赵正书》之“恐大臣之有谋”)。这些动作的目的只有一个:

吾【7】衣(哀)令(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

即要李斯等大臣辅助,不让黎民百姓再次遭到战火涂炭。

胡亥即位后杀兄弟和大臣,其实是各皇子争位的后续。因为秦始皇病重无法赶回咸阳,和群臣商议立太子,不得不在路上立胡亥即位这一原因,让其他皇子和支持他们的大臣心理不服,暗地里想要推翻胡亥的地位。胡亥为了自保,先下手为强。

当然,胡亥还可以采取其他办法的,如分封他的兄弟以安抚他们。但这一不符合胡亥的法家价值观,二违背了秦始皇定下的政策,困难不小。另外即便能够实行分封,分封地点和封地大小等都是难题。杀,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一了百了。

总的来说,秦始皇晚期各皇子夺位斗争,并不比后世温和,也是非常激烈的。焚书令、坑儒事件,明面上是儒家人士的斗争,但实质上那些获益最大的皇子参与了多少呢?程度又有多深呢?从秦始皇怒斥扶苏,贬他去上郡监军,一是让他远离儒家,另外就是警告各皇子不要和儒家搅合的意思——杀鸡儆猴。

相比儒家价值观的扶苏,法家价值观的胡亥更符合本身也是法家价值观的秦始皇的意愿。说扶苏才是合法继位人选的人,不过更多的是受儒家观念影响和自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更多元化的看待历史,请关注历史哨声!谢谢的您的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