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成语的故事(纸的发现在西汉)

说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我们首先想到的历史人物就是赵括,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因为在长平之战大败,牺牲了四十万赵兵。“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不论在词典上,还是在教科书上都明确指出它所说的就是战国时期的赵括。但是,我们知道战国时期并没有纸的制作。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 “ 灞桥纸 ”,而这些“纸”据推测在汉武帝之前就有了。

纸上谈兵成语的故事(纸的发现在西汉)(1)

就算西汉时期有纸的制作,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价格昂贵,几乎没什么人用来写字。据记载东方朔在上书汉武帝时,用的还是竹简,足足写了三千片。可见汉武帝时期并没有用纸张写字,而比汉武帝早一百多年的战国,也没可能用纸张写字。

纸上谈兵成语的故事(纸的发现在西汉)(2)

那么“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为什么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赵括?其实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也正因为这个误解,被词典和教科书欺骗了多年。教科书上说“纸上谈兵”的出处是 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是当你查看原文的时候,并没有发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可以查到最早出现“纸上谈兵”这个词应该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一本楹联专著《半九亭集》,其中有副楹联:纸上谈兵人有口,军中索饷灶无烟。之后,在清代也多次出现,比如《孽海花》《红楼梦》等著作中都有出现。

纸上谈兵成语的故事(纸的发现在西汉)(3)

事实上把“纸上谈兵”和赵括联系起来的是一本现代儿童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一篇的回目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人认为战国时期的纸可能就是绢帛之类的,那么我们可以先看看“纸”这个字最早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上,“纸”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今天用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张,而是絮一苫也。就是漂洗丝帛时沉落在池底竹筛上的一层杂丝,所以是绞丝旁。但是这些杂丝是无法用来写字的,如果制成成品,那就不是“纸”了。到东汉蔡伦改进原先的造纸术后,“纸”字的含义才从杂丝变成了可以写字的纸张。

纸上谈兵成语的故事(纸的发现在西汉)(4)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就记载道: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因此,这里的“纸上谈兵”的纸就是兵书的意思,并不是纸张,或者地图。严谨来说赵括是“纸上谈兵”并不十分正确,应该是“书上谈兵”。而一直以为“纸上谈兵”的出处是赵括,这只是一个例子,并没有出处。在词典中和教科书上所说的出处,其实我们都被骗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