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故里话茶香(茶韵沅陵茶园茶缘)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茶圣故里话茶香(茶韵沅陵茶园茶缘)(1)

茶圣故里话茶香(茶韵沅陵茶园茶缘)(2)

茶圣故里话茶香(茶韵沅陵茶园茶缘)(3)

以上图片为沅陵县五强溪镇红星茶场。刘顿 摄影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瞿云 舒莎 记者 张兴城 怀化报道

盐,生百味;茶,通世事。

沅江的水面上,烟雾缭绕,漫山遍野的野樱桃红了,芭蕉叶上的晨露在嬉戏。过了这道水湾,两岸吊脚楼挂着的窗帘正迎着殿春里的和风摇曳,酒帆在茶肆旁招揽过客。赶路的商人临水而歇,一碟子蒿子粑粑,一壶雨后新茶足矣,一边吃着小吃,一边欣赏沅陵水域特产“放排”。

沅水碧绿,身着青布短衫的老翁戴着斗笠,站在竹筏上一收一放手里的竹竿,竹筏便往前行驶一点,旁边的小伙子用更长一些的青竹竿“赶”着前面偏离轨迹的木材。木材回归正道后,老翁解开腰间的竹筒,一股飘然淡雅的香气扑面而来。

“张爷爷,这是什么茶,这么香?”小伙子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细汗,好奇地问。

“这茶……”

这茶,于1800年前生长在西南门户沅陵县五强溪镇境内,因这里“滩中礁石竖立如碑”而得名碣滩茶,勤劳的沅陵人用汗水滋养着这棵古老的绿茶茶树。每逢清明前后,苗族、白族、土家族和汉族的采茶女就会在腰间别上一个竹制的茶篓,水葱似的手指轻抚新发的一叶一芽,指尖快速地回旋一圈,轻轻往上一提,茶叶芽就摘下了。

鲜茶采摘回来后,由制茶工艺老道的师傅,取未浸过油的铁锅烧热,将茶叶倒入锅中用手翻炒杀青,然后把茶放入簸箕里以巧力揉搓,将茶坯揉成圆球状。如此循环三次,沅陵土法制作的茶叶就完成了。

碣滩绿茶,看上去僾然如拧紧的银丝绿绒线,遇热水冲泡后汤色黄中带绿般澄莹,一品嫩芽舒展开后如青衣长舞水袖,茗香如栗若隐若现,细品时微苦在舌尖徘徊,少顷便转甘已入喉。唐朝时,新上任的辰洲知府品了碣滩茶后,当即快马加鞭将此茶呈给御前。王公贵族尝过,纷纷向皇帝进言:“碣滩茶不逊长安红茶。”由此,辰洲碣滩茶被赐为贡茶。后来,为了促进中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鉴真和尚带上了碣滩茶叶远渡东洋。碣滩茶从日本的寺庙传入了宫廷,一度一茶难求。

物以稀为贵。华夏王朝更迭,清朝闭关锁国,从此碣滩茶就成为了日本宫廷里传说中的饮品。偶尔有日本商人走私,碣滩茶也是重金难求。尽管如此,味道醇美的碣滩茶仍然让日本人惦记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首相访华,他见到周总理时直夸碣滩茶的好,希望能够带两罐回去。

当时,碣滩茶历经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茶园的种植萧条,制茶的师傅们垂垂老矣,竟找不到合适的继承者。曾经的贡品,已然没落。为了挽救碣滩茶,毛主席和周总理号召举湖南全省之力重振碣滩茶园。

一时间,数千名知青积极响应号召,纷纷主动请缨来到沅陵县开荒种植茶叶。知青们在全县各乡镇勘察土质、水文、日照情况,发现五强溪镇碣滩村与柳林汊村的土质、丘陵的经纬度和气候最适合茶叶树的生长,便将基地定在这里。

定好了基地后,知青们几经商榷,决定将千年古茶树“分家”,以扦插、压枝的方式,培育出新树苗,不断扩大茶园种植面积。为了打出碣滩茶绿色环保的旗帜,知青们多年来拒绝使用农药化肥,只采用花生麸混合发酵制成的有机肥料为茶树提供营养,大幅度地提升了茶园的产量。在知青们和沅陵老乡的共同努力下,那棵古老的茶树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一株株老树新枝正在茁壮成长,给毛主席和周总理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打通碣滩茶的销售渠道,知青们外出向资历丰富的制茶老师傅请教制茶工艺,学习冲泡绿茶的手法。同时,聘请资深茶鉴师品鉴推广。为了纪念这批知青,大家把这个茶场称之为“知青茶场”。

随着时代的变迁,知青的返城,茶园又一次经历了萧条。只是,这一次勤劳聪慧的沅陵人,在知青帮助下,得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下了如今的局面。自此茶园更名为“红星茶场”,意在不忘红色革命恩情。

此后,红星茶场的发展如凤振翅千里,2000年以来连续获瑞士IMO 和德国CERES有机茶认证,是湖南片区最早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的茶业公司。2014年5月柳林绿波牌、五岭春牌高山有机茶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碣滩茶中唯一连续22年获得欧盟认证的有机茶。产品在国际交流中屡获好评,其间美、德、法、瑞士等15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来场考察。

昔年“下雨”时,红星茶场得到过别人撑的伞。而今自己有能力了,也不忘为他人撑起一把伞。沅陵红星碣滩茶的声誉打响后,为了带动沅陵的经济发展,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知青精神,茶厂负责人决定不遗余力地帮扶周边的小茶园发展。

与红星茶场毗邻的万羊山茶场位于沅陵县东北部的七甲坪镇、五强溪镇与桃源县观音寺镇交界的万羊山村黄花界,横跨桃源、沅陵和张家界三县市,也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知青开垦出来的300多亩老树茶园。无独有偶的是,它和红星茶场一样,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败。

2009年,在深圳创海的敬开山决定发展好家乡产业,几经波折终于引进了投资2500余万元,得到了政府配套资金500余万元。为了带动村民积极投入到茶场的建设中来,他组织领导村民开垦荒山,修通了山区公路20公里,开发出了标准高山茶园860亩,年产高端名优茶4000余斤,其中大宗茶80余吨,规模生产收入约500万元,让整个万羊山茶园焕然一新,从曾经的凋敝变得枝繁叶茂起来。

万羊山茶场不仅招商引资,茶叶、旅游两手抓,还坚持以人为本,让“肥水”既流入自家的田,也流入他家的田。老板敬开山租赁了村里的土地,聘请村里的留守人员和闲散劳力到茶场就业。采茶季节时,邀约沅陵和桃源的群众来茶场帮工,支付丰厚的工钱。万羊山茶场的口碑和品质双丰收,与周边地区经济“共赢”发展,有效盘活了七甲坪镇的经济,顺势与隔壁五强溪镇的红星茶园宛如青鸾火凤般齐头并进。

随着沅陵茶文化的发展,后起之秀的茶园如雨后春笋,坐落在沅陵县镇太常便民服务区的湖南青豹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了。公司法人刘朝锋在原太常圣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种植了绿茶和红茶,注册了“青豹”商标,获得了怀化“碣滩茶”品牌的许可,拥有中级评茶员2人、初级茶艺师1人。为了拓展市场,不断创新的种植技术,提高茶叶产量,打响品牌,多次派遣员工参加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交流学习活动和各类茶叶活动,在2020年怀化市茶叶行业职业大赛中勇拔头筹,被授予“怀化市技术能手”“怀化市五一劳动奖章”、在2020年获湖南省红茶加工大赛中斩获第六名的好成绩。

……

一盏茶,一卷烟,一蓑烟雨任平生。

灰蒙蒙的天上,乌云诡谲,青丝般的雨簌簌垂下。张爷爷披上蓑衣继续划着竹筏,小伙子漫不经心地赶着木头,岸边的商人换了一壶明前的红茶,老板端上来一碟子鲜绿茶炒鸡蛋、一盘鲜绿茶炒腊肉和一碗米饭。

身着苗族银饰的女子用开水温了三才碗后,篦开水,左手托起新茶,右手轻起兰花指捏着三才茶碗的茶盖,以“擎一柱天”式沿着碗壁注水,合上碗盖轻摇两圈洗茶,沥干水,轻嗅茶盖上沾染的茶香,再用“凤凰三点头”式注水泡茶。片刻后,双手托着茶垫奉上茶碗。商人接过茶,见茶汤色如琥珀,细嗅茶香带有淡淡的木质香调,用茶盖轻轻刮动几下茶汤和茶叶,把盖碗送到嘴边,用嘴巴里面的茶汤慢慢吸入嘴中,甜醇的味道不经意间占领了味蕾,跳了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傩戏。

美食、美景、美人,惬意,惬意。

本文来自【红网-时刻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