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核心要义(精读资治通鉴一)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词语解释: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资治通鉴的核心要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资治通鉴的核心要义(精读资治通鉴一)

资治通鉴的核心要义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词语解释: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

《尔雅》是一部辞书,在这部书里有解释,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从尔雅中可以看出这是天干地支的另一种解释,著雍就是戊,摄提格就是寅,两个连起来就是戊寅年,后来就是壬子年。这就是换算成天干地支,就是从戊寅年到壬子年。威烈王23年,也就是戊寅年。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威烈王封了3家诸侯。

为什么从这里写,主要是这3家诸侯不是周王主动封的。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段关键词:礼、分、名。礼: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这就是过去运行的一种秩序。这里应该是动词,维护礼法。分:区分,这里应该是动词。名:正名分,这里应该是动词这里是说的一种管理方法,天子如何通知偌大的国家呢?他应该有一套方法。这里就是为天子讲述如何管理国家。一个人的智力、精力毕竟有限,所以他应该找一群助手来帮助他。如何帮助呢?制定一种制度。最上层的是天子,下面是三公,下面是诸侯,下面是卿大夫,最下面是士庶人。把社会分成五层,整个社会就简单了。天子就是这个指定社会制度的。社会制度定下来,就得维护这个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只能由天子来指定。解释权归天子。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这里进一步诠释已经定好的社会制度的不可动摇性。所有人都应该维护这个制度,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性。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这里又解释礼的方法,也就是维护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讲了几个例子。仲叔、卫君。天子应该做天子的事,臣子应该做臣子的事。这里有成语,见微知著。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这一段开始写了从什么时候社会制度开始变化了,一步一步原有的社会制度要走向灭亡。列举了几个例子,晋文公、季氏、田常、白公、智伯。这都是一时之权臣,然都不敢越雷池一步。都是制度在起着作用。现在晋国的三个大夫,居然被天子封了诸侯,天子把制度给坏了。这给天下的权臣做了一个表率,天子自己把制度给破坏了。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一个社会制度从此在天子的手中坏了。这是司马光的开篇,这是给天子看的,告诉当时的宋天子要墨守成规。对我们现在人有什么启示呢?对管理者来说,制定了好了行业制度,就一定去维护它,坚守它。不要自己去破坏它。一切按制度说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