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生十大名言(古人修身六境界)

包拯画像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修养身心的理念和方法,它们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点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认为只有为政者情操高尚,品行端正,才能不负重托,治理好家国天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人生十大名言?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人生十大名言(古人修身六境界)

古代人生十大名言

包拯画像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修养身心的理念和方法,它们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点。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认为只有为政者情操高尚,品行端正,才能不负重托,治理好家国天下。

无我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传统修身之道有着丰富的“公义”思想和实践。《尚书·周官》中说,用公心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于他。王阳明指出:“非至公无以绝天下之私,非至正无以息天下之邪,非至善无以化天下之恶”,只有公正无私,才能兼善于天下。

廉洁

廉洁就是不苟得,不妄取,不受不义之财,要求为官者秉公执法,正直无私,不因财贿而出卖良心和原则。《吕氏春秋·忠廉》中讲到,面对重大利益而不为所动,不改正直本色,这可称之为“廉洁”。古人之所以倡导为官者清正廉洁,因为当官之法,惟有三者:曰清,曰慎,曰勤。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为劝诫子孙后代清正廉洁,在其《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正气

修身之道,首先是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及习性,这就是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说,如果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反过来检查自己的视听言行,以便修正、改进,只有自己行为端正,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不断提高自身境界和素养。

躬行

传统修身之道还尤为重视切实躬行,践履不辍,不尚空谈。《周易·蒙卦》讲:“君子以果行育德。”就是说,君子以果决的行动培育自己的德行。如果不能做到,对道德精义领会得再深刻,也只是空洞的言论,于己无益。

民本

古代士人君子修身从政,均以施行仁政为目标。所谓仁政,就是要养民、惠民、安民、教民,使民众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并能受到教育。《尚书·大禹谟》中讲到,政德的表现在于推行善政,而善政在于养护民众,因此,真正的政德就是以民为本。而以民为本,首先就要维护民众的利益,富民惠民。在养民、惠民的基础上,还要安民、教民,只有让民众普遍受到教育,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安定祥和,持续发展。

不渝

古人修身讲求志向坚定,毫不动摇,甚至置生死于度外。《论语·子罕》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强调志向坚定的重要性。屈原在《离骚》中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信仰,古往今来,历代士人君子无不殚精竭虑,坚忍不拔,一如既往地身体力行,践履不辍,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始终展现出对精神追求的持之以恒和矢志不渝。③6

摘编自《学习时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