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1)

还没入伏,天气已经热的不得了。解暑的话,除了吃西瓜喝冰饮,秦人还喜欢喝上一碗带鸡蛋絮的醪糟。甜丝丝、滑溜溜的醪糟酸甜可口,一口下肚暑气顿消呢。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2)

醪糟重在作醅,俗语叫“捂醪糟”,酒醅是蒸煮过、发酵好的粮食,民间习惯说“胚”,那是误传。做醪糟醅用江米浸泡,夏天泡八个时辰,冬天要泡十二个时辰。米心泡软,水分控干上笼蒸,用凉水反复冲浇后,再控干水分拌上糯粉,装入缸内做醅,做醅的时候要用木棍在中间戳一个洞。酒醅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酒醅温度过高会影响产酒的细菌生长,还会引起烧醅酸败。因此,在酒醅中心挖一个洞可使酒醅及时散热,有利于酿酒的顺利进行,这是千百年口耳相传的工艺。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3)

小时候街上有卖醪糟的小摊,客人来了坐在条凳上,摆摊的老者招呼一声“要不要加蛋?”,锅里添碗清水,手上加劲拉风箱,三两下锅就烧开,敲碎一颗鸡蛋打入锅中,舀一勺醪糟醅入内,烧开后加一点枸杞点缀,一碗澄明透亮,酸甜可口的鸡蛋醪糟就做好了,老人孩子都喜欢。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4)

醪糟也叫酒酿、米酒、甜酒、伏汁酒,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风味食品,南北方叫法不同。据《酒诰》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酒起源于远古,是陈米郁积,发酵后产生的。古人一直有喝米酒的习惯,无论是祭祀还是庆贺农业丰收、战争胜利,米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5)

《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事酒”的酿造技艺在长安、户县、周至一带的村庄里还有保留,研究民俗学的朱立挺老师说,对不太懂酒的人来说,新酿的酒颜色浅、清亮,味道较淡,适合他们。对于对事酒了解一点的人来说,放一段时间的酒色深一些,再带点米,口感浓一些。最后要算是喝家子了,对一些老喝家,酒摆上来,看一眼就知道酒的时间长短,闻一下就知道曲是大曲还是小曲、酿酒师的水平高低。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6)

杨慎留下了千古名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往事,都付笑谈中”。可见,浊是米酒的特征,能酿出来酒质清透,几乎无色或者微带淡黄色的米酒,那就是上品了。李白有诗为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可见优质米酒价格之昂贵了。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7)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三碗不过岗”的米酒喝了十八碗。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王赛时在《中国酒史》中指出,以武松在景阳冈喝的村酒为例,那种酒接近于现在的黄酒,酒精度数在10度左右。这一点可以从店小二的描述可见一斑:“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醇浓、后劲大正是黄酒的特点。店家卖酒讲究“薄厚”,筛酒的时候用带网眼筛子的器具将酒糟剥离,使得酒精度数降低了不少。因此,好汉武二郎喝的村酒一定是稀释过的,所以连喝了十八碗,不过这个量一般人也是不敢企及的。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8)

酒史专家指出,汉朝人饮酒以“石”计,唐朝人饮酒以“斗”计,可在宋朝均以“升”计。宋代一升约合一斤酒左右,宋人写诗多以“三升”为限量。陆游在诗中表述 “山路近行犹百里,酒杯一举必三升。”喝上三斤10度左右的酒,在宋朝就算是海量了,想想在夜市上,赤膊大汉一口气饮上10几瓶12度的啤酒,是不是有点武松的意思。

醪糟是低度数的甜酒,虽然度数不高,还真见过喝醪糟醉倒的。炎炎夏日,想念儿时在地摊上喝过的醪糟,那醪糟醅捞出来酒香四溢,现在超市里卖的醅只有甜味,喝到嘴里没有酒香,也自然没有“人自醉”的心情啦。

涪陵油醪糟是什么做的(高岩专栏解暑的醪糟)(9)

高岩简介

资深媒体人、策划人、美食专栏作家、中国陕菜网《高岩专栏》栏目主编

“陕菜网”微信平台由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刘陆训、刘瑞、金凌律师团队提供法律服务,如有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转载请联系“陕菜网”公众平台

关键词搜索陕菜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