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现代文学书籍推荐(80后作家池上曼珠沙华新书首发)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经典现代文学书籍推荐(80后作家池上曼珠沙华新书首发)(1)

池上近影。

有人说,任何成人作者都欠儿童一本书。

池上的《曼殊沙华》,正是这样一本书。

那些成长之路上,所经历的情感问题,一点点淤积于心:被孤立的少女试图揭开成人世界的面具,优等生在未择之路徘徊;失去爱的少年乐此不疲地跟踪陌生女孩,终被私欲推向悲哀的结局;青春的友谊已经崩塌,仍有人在追寻那段逝去的时光……同一个世界里,人们与各自的生活搏斗。

一场意外事件、一个无心之举、一瞬间产生的恶意,都如量子一般,纠缠于我们未来的人生。赞美和掩饰都已失效,生活的信念摇摇欲坠,蝴蝶扇动翅膀的时刻,结局已尘埃落定,但那些遗憾与悔恨,将充盈着我们日益完整的自身。

11月29日下午3点,杭州青年作家池上小说集《曼珠沙华》新书首发线上研讨会在“云”上举行,80后作家池上、鲁迅文学奖得主黄咏梅和黄德海、木叶等一众评论家们,在青年评论家、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的主持下开始了。

池上,1985年生,浙江杭州人。出版有小说集《镜中》《无麂岛之夜》。曾获山花文学双年奖新人奖、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

在新书首发式上,池上说,“这是我第三本书,但是其实前两本都没有这么细的推进过,第一次感觉到做书那么难的一件事,尤其是现在疫情当下,做书真的很不容易。现在回忆一下,我以前没有写成长类、校园类,就怕太近了,会有一种恐惧,觉得会不会在书写生活本身,但是却没有看到里面比较复杂的一面。所以我一直放着。

为什么会写这两个小说?池上说,因为一个细节。“当时我有一个学生,不是我自己班的。他差不多是《曼珠沙华》里面孩子的原形,当然她是女孩子,因为一场意外的高烧引起后续很多麻烦,比如癫痫、学习能力跟不上等等。她有一个非常好的爸爸妈妈,陪伴着她每天给她送中饭,因为她不能吃学校里面的餐,要吃定制的东西,否则她会发病,病的很厉害。有一次她爸爸来送她,我在传达室看到那个孩子,我们很多老师都很关照这个孩子,都说这个孩子是幸福的,当时跟她爸爸说,某某爸爸你真的很了不起,孩子在你这里很幸福。结果那个小孩就看了我一眼,用特别大声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幸福,我幸福什么’,我真的被她所震惊到了。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她在爸爸和老师的面前,虽然我不是她的班主任,但是她其实诉说她的心声。她确实因为那场病剥夺了很多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她内心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虽然我们可能觉得她爸爸对她很好,老师也很关心她。但是其实这个孩子内心的世界,我们没法感同身受。就像有的人说你生病了,不生这种病的人没有办法真正的感受。这是当时触动我的一个点。”

池上又说到她任教的班里的一个孩子,他很优秀,但是从来不跟老师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有一次试探性问他一下,我说你是不是有什么秘密没有告诉老师。正常情况下三四年级的孩子听到这个会很害怕,会把这个事情恭敬地跟老师说明白。但是他回答我‘我不可以有秘密吗,你们大人都有秘密,为什么不能有秘密’,我从教这么多年,自认为是很负责任,很有方法的老师,我也觉得应该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但是他这么一说以后我也很惭愧,后来没有再问他,至少当时没有再问。因为我觉得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的多,远远不是我之前的想象一样。”

“正是这两个契机,让我决定书写这方面的题材。”池上说。

池上在线上分享。

池上还剖析自己。“从小到大我都是属于中等偏上的孩子,不是最优秀的孩子,有时候也不是那么敏感,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呆滞,有一种迟钝的感觉。但是一直坚持写下来,在书写当中想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自己、去了解这个世界,会有一种好奇的感觉。”这是她在繁忙的小学教学工作之余,一直能继续写作的一个原因。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评论家李伟长说,“池上的小说对我而言,击中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个话题自然来自于教育。”

作为这部小说的直接出版人,李伟长认为,池上的小说里有一个空间感,这个空间当然就是学校,但是和以往的校园文学、儿童文学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他这里写了很多教育问题,包括打引号的“问题少年”,在传统的认知当中,问题少年的是不守规则、坏孩子,在池上小说里的问题少年、问题孩子可能真的有心理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的能力和现代化越来越多以后,问题孩子在现在很多学校里面比较普遍,有一定的数量,如何去关照这些小年轻人、小朋友,恐怕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角色,所以池上提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现代教育发展到现在状况,尤其是很多独生的孩子,在学校里有一些不可教育的东西,对“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家长、老师,提出很多的问题,什么是理想的教育者,是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还是认为自己是救世主、灵魂导师,如果从这个话题引申开来,池上把这个问题捕捉的特别准,而且通过这个问题她打开了很多家庭,一个有问题孩子的家庭,一定不是安宁的,而一个不安宁的家庭肯定和社会本身的秩序有关联。所以从这个口径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心。

在线上发布会上,嘉宾们谈了各自对池上作品的喜爱。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振认为,池上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看待,所以池上在这一系列小说里构造了一个三角关系:孩子、教师、父母。

评论家徐刚则说,《曼珠沙华》这部小说集子里最主要的三个小说《创可贴》《曼珠沙华》和《摇太阳》都涉及校园题材。我们原本以为孩子的欲望比成人想象的要简单,但最终你会发现,孩子的想法其实非常复杂,这里有很多“惊心动魄”的东西。

同为新锐作家的王苏辛认为,池上几篇小说的呈现主题、各方面都很鲜明。尤其是现在这个环境,人最恐惧的是附近的生活被剥夺,而不是远处的东西。所以在看这本书时会发现真正能够安顿、安慰到人的还是附近生活的温暖性、日常常识的包裹,这些东西才是构成生活的本质,能感受到一些痛苦被击穿的状态,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某些新闻,实际上是自己本身在生活当中有多多少少的一些,被这样的一些公开事件召唤出来,形成人最大的痛苦和悲哀。我们肯定不会去说它。王苏辛认为,池上在小说中把这个问题说的特别清楚。

另一位嘉宾、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也是“新杭州人”的王晴飞说得特别实在。“我在读《曼殊沙华》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文学作品,也是一个新杭州人看老杭州人怎么写杭州。尤其是《曼珠沙华》,其中有一段我看了很伤心,里面讲到余杭人要到杭州去闯荡,我不禁悲从中来。我千里迢迢跑到杭州,老杭州人告诉我,你来的是余杭,余杭不是杭州。”王晴飞说,这部小说中涉及的题材、问题,我们人到中年看了也有切身体会,包括中年人的精神状况、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是我最近在面对的。”

80后作家池上因为要杭州小学任教的工作关系,在时刻观察着一个儿童和成人世界之间的连接状态,从这个连接状态当中,她才看到了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段人的真实状态。

以下是部分嘉宾在研讨会上的观点——

【黄咏梅:密实的生活里有一种不安分】

经典现代文学书籍推荐(80后作家池上曼珠沙华新书首发)(2)

鲁迅文学奖得主,也是浙江“新荷计划”推手的作家黄咏梅说——

池上的作品里主要的是两类题材:写女性、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个家庭妇女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忽然因为某个契机进行一场一场灵魂的出神、灵魂的出走,这一类小说在池上的作品里占的分量很多。池上跟很多女性作家一样,也喜欢写女性、写日常世俗的东西,顺着一些小事端扯出人物内心很幽暗的纠结。

刚开始读池上第一个小说,是在《收获》上发的《在长乐镇》,我当时还不认识池上,她作为一个新人,我第一个感觉是她没有我印象中新人写作中的那种“青春期”。我们读过很多新人的作品,小说里写的那些人物情绪很多都是无来由生发,要刻意去做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物设定,池上写作一开始就度过了这个“青春期”,笔下的人物即使被现实所挤压,但是并不变形、也不凌厉,无论是母亲、女儿、妻子、老师的角色,所以她写的人物都普通得像我们身边的人,她们在小说里做着应该做的事情,都在努力寻找角色下自我的那些部分,哪怕最终得到的是一阵羞耻还是一份陶醉。池上的小说里有很密实的生活,看似“波澜不惊”,但你会感觉到一种不安分,好像她要从这些生活里找到一个缺口,从这个缺口里有一些很坚固的东西会随着那些情绪逐渐崩塌。就好像这本书里的《仓鼠》,有一个细节,女主角郝丽下决心赴一次暧昧约会之前,很多女性作家的心理活动会很多,做很多事情,类似精心挑选漂亮的衣裙、化妆之类的。但是池上的处理却是,出门前在便签里写下很多的日常事项,交代丈夫送孩子、早上九点半做什么,十点半做什么,都是她平日里做的事情,一大串的罗列,把人物放在扑面而来的生活场里面,洗衣做饭、通勤、接送孩子等等,随便一件事情都可以很快使我这个读者如临其境。但是我认为池上的力量是在于这些密不透风的日常,我会读到一些“危险感”,一桩一桩小事情在小说里构成一些有效的庞杂,我在读的时候会期待或者坚信,在某个段落里会发生些什么,果然,往下看就发生了。所以,读她的小说我经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并不是来自于女作家小说里常见那些绵密的心理独白、万千心绪,通常是来自于日常琐事交织的密集,来自于被我们忽略掉的那些内心的日常杂音。我认为池上的小说挺狠的,那个“狠”表现在密集生活展现的时候,她不经意地来一下,好像被打湿的毛巾抽在人的身上,让人没有防备,你以为它只是一块毛巾,但是打到人身上的时候,才知道是很疼的,但是那个疼又觉得是很荒诞,毕竟那只是一块毛巾,谁也没料到会有这样的力量,池上属于这种打湿的毛巾一种“狠”。

第二类是写校园里少男少女的成长小说。可能池上职业的缘故,这一类主题很容易被看做是成长小说,但是读过以后就知道这类小说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更多是写孩子背后整个的家庭,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校园可以牵出校园事、生命事,小说里面的孩子们的生活包括心理、情绪等等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成年人的世界。这类小说很不好写,因为会受到各种局限,小说如果主体是孩子,局限很明显,因为孩子看世界的目光局限、或者认知的局限、乃至情感的局限,很多写这类题材的作家,很难将读者放在小说呈现的困惑里。大多可能在作者和人物之间打开一种类似反讽的口子。但是池上写这些孩子的时候,是平等的,不是心怀叵测的旁观,也不是兴致勃勃、期待着戏剧性的发生,写他们的困惑的时候,更多写牵扯出来背后成年人的困惑。这方面她感受到的比我们多,她是老师,面对的是学生,也是家长、也是家庭,同时也面对社会上大多诸如人际、阶层等等问题,是有复杂的,也是有意义的。我很希望池上能够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这类作品会成为她一个很显著的风格。

这一类写校园、写孩子视角题材的作品是有局限的,当然这些局限会形成某种张力,但是这种局限性也会成为一种陷阱,如果尺度把握得不够准,叙事者很容易写“破”,好像小说里面藏着偷穿大人衣服的孩子一样。目前在池上这类题材的作品里面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是我有点担心,如果这类题材写得多了,写顺滑以后,会不会落入这样的陷阱,会不会出现叙述者和人物主体的隔裂?如果有一点建议的话,我建议她写这一类题材将来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黄德海:女性意识越来越明显】

经典现代文学书籍推荐(80后作家池上曼珠沙华新书首发)(3)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黄德海说——

池上的这本小说,除了《松木场》,其他此前就看过,我们《思南文学选刊》也选过其中的两篇。池上小说很有意思,乍看写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没有激烈的情节或者惊天动地的变化,但是从作品中,我们会看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经过了一些变化以后,怎样一点点落到个体的身上,个体又怎样应对各种各样由社会推垒而来的压力。比如从小说里可以看到,这些年信息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的发展,老师讲课要用的新技术模板,学生和家长遭遇的“网暴”,可是这些在作品里又不是作为核心事件出现,而是无数事中的一个。所有的事情一点点累积起来,落实到一个人身上,就像时代的雪花落一个人身上,然后每个人做出自己的反应,又以此反映了时代的样子。

第二,池上小说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看起来很平静,几乎是波澜不惊的心理过程,可是写着写着,心理变化的过程越来越深。看起来是这样的事,但是再深入一层,就变得不是这样,再深入一层后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对人物心理层面不断的发掘,各种看起来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就没有那么因果分明了。这是池上小说很典型的特征,在心理的把握上沿着一丝缝隙深入一层,打开以后又一个缝隙出现,沿着这缝隙就又打开一层。这样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人物心底的委屈或幽怨,就慢慢展现出来了。

第三,池上小说里的女性意识越来越明显,作为职场和家庭组成的无面目女性,开始变成一个个需要或者已经能够被辨认的个体。这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一旦有意识去处理,很快就会越来越清晰。这本《曼珠沙华》里的女性意识,游荡在独立个体和无面目社会成员之间,很显见有挣扎和犹豫。这样认知到自我女性个体的人,如何再回到社会和家庭,这是池上在最近写作中经常关注的问题,也让我们对池上未来的写作充满了期待。

【木叶:校园文学并非割裂校园和社会】

经典现代文学书籍推荐(80后作家池上曼珠沙华新书首发)(4)

诗人、评论家木叶说——

可能是自己也做过中学老师的缘故,我读池上小说的时候特别有感触,其中一点就是由衷希望她更理直气壮也更深入地去书写有关校园的小说。我这么说是建立在发现池上兴趣广、触及的方面也不简单之上。坦白讲,人们可能对校园文学或者说关于校园的书写存在一些想法。通过阅读池上的作品,我看到她自身的校园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逾越,还有就是闪烁其间的才华。在我看来,校园文学,或者说关于校园的文学的能量远远没有被穷尽。《曼珠沙华》这个集子以及以前的一些作品,显示了她的叙述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与高度,令人期待。

这个集子里除了校园因素,也有家庭故事,以及别的社会层面的探索。《曼珠沙华》这个故事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园的元素已经在了,还涉及兼职模特、房子问题、二胎问题、心理问题、跟踪、死生等等,很多都辐射到社会之中,作者还能收回来,形成整体的脉络与张力。可以说,她带来了一教室一教室的细节,一火车一火车的细节,一切奔涌而来,校园、家庭和社会,历史性的症结和当下的新元素都结合在一起。我很欣赏这种“日常的光芒”、“俗常的光芒”、“世俗的光芒”,一个好的小说家就是要能够把世俗细节的光芒加以捕捉、升腾。

池上的故事“波澜不惊”,确实,故事的流转不动声色,有时又会突然有一个波转,给人一击。读者和评论家都留意到一些细节,比如《创口贴》中程小雨有两次贴创口贴,一是额头受伤,是用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创口贴把它盖住,再用刘海进一步遮掩。另一次是膝盖受伤,这个时候就要展露自己美少女的状态,所以用了一个美丽公主型的创口贴,这两种创口贴也隐含了不同的受伤原因以及“荣辱”。这些日常细节是发光的,表现了人如何以自己的智慧、情感,去和周遭世界、成人世界以及时代的种种目光碰触博弈。

我想说的是,无意让某个作家专门写或着力写校园文学,也决不能割裂校园和社会、校园书写和更广泛的文学。一个创作者,总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出发点,一方面不要被固化、标签化,一方面也要珍视自己得天独厚的经验,充分发挥、别开生面。

前面说了俗常的光芒、世俗的光芒,这光芒不仅仅是指光亮与美好,也包括黑暗、幽微以及种种问题。我想另提一下“俗常的锋芒”、“世俗的锋芒”——光芒与锋芒都不是什么新词汇,不过,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思考,还是有益于看到更多的东西。这两点在这部集子里都有了,后者是我更关注的,比如说人为什么告密,为什么偷东西,人如何面对贫困,如何看待知识,如何领受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诱惑,这些都涉及世俗的锋芒、人性的锋芒,是痛也是秘密。

联想到因故未能收进来的《天梯》等作品,以及更早的一些作品,可以感觉到池上在很多方面敞开自己,不断触碰世俗的那些光芒与锋利之处。对于世俗的光芒和世俗的锋芒,不同作家会有不同的侧重与探索,而当光芒和锋芒得到更深入有力的结合与彰显之时,作家作品可能走向更为开阔和颖利。

经典现代文学书籍推荐(80后作家池上曼珠沙华新书首发)(5)

《曼珠沙华》,池上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