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9度神秘地图(北纬36度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北纬39度神秘地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北纬39度神秘地图(北纬36度桥)

北纬39度神秘地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曲《天净沙·秋思》传唱了几百年,也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细细咂摸了几个世纪。这首曲子本是感伤悲秋的,却因这“小桥流水人家”,增添了几分神韵,灵动许多。最开始,我以为作者羁旅途中,怀念起自己的江南故乡,“流水”“小桥”,寥寥几个字勾勒了一副江南水乡的景致,仿佛听到潺潺流水经过布满苍苔的石板桥。后来才知作者马致远是北方人,原来是自己闹出的无知笑话。是了,北方人怎么就不能写桥,思念家乡的桥?

说起桥,我首先想到了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我早不记得课文的具体内容,只记得大桥洞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桥洞,方便泄洪,又节省石料,还记着这是古人的智慧。这篇课文让幼小的我对古人肃然起敬。

其实,我对桥并不陌生,因为村边就有一条大河流过,要去镇上就要经过一座桥。打我记事起就有这桥,后来我去镇上读初中,每天上下学也要经过这桥,所以我对桥还是很熟悉的。家乡的这座桥并不是赵州桥的结构,是有桥墩的,大约有个四五个,平直、宽阔的桥面,在幼小的我眼中也算是壮阔的庞然大物了,也因着自己村有这大桥颇有些自豪。这座桥应该是80年代建造的,依稀记得父亲说起建桥的往事,全村的壮劳力集体出工,付出了好多辛苦才建成的。因为国道从村前经过,又由于大河的存在,这桥就必须建。那个年代里,大桥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方便了乡邻赶集串门,春耕秋收,也方便了往来车辆,交通运输。

这座桥宽有四五米,双车道,给机动车通行,左右两边还有人行道,比桥面略高起15公分,宽一米左右,多少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左右各有护栏,钢筋水泥做的,涂上了白色的涂料。小时候经过,总是忍不住用手拍打栏杆,摸的手掌都是白色的灰。

每年的七八月份,赶上雨季,暴雨过后,我们总是迫不及待赶去桥上,看村边大河的水涨上来,从这岸直到对岸,浩浩荡荡,浑黄浑黄,打着旋直流过桥洞,也是蔚为壮观,成了每年盛夏的一道风景。这两年,沿岸开发,上游截流,降水减少,再也不见那么大的水了,河道也逐渐收窄,露出河底的泥沙,逐渐都长满了草,有些村民就把那露出来的河床开发成了耕地,种上花生玉米,肥沃的很,夏天望去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只是河床萎缩,水流变小,倒让这桥寂寞了许多,往常发大水,这河水轰隆隆卷着些许水花奔流而过,与桥面近距离招呼,最近的时候也就一两米吧,差点就看不到桥墩了。这几年桥与水的距离被拉远,河道萎缩到仅在中间邻近的两个大桥墩之间,缓缓流过,那微弱的水流甚至挨不着桥墩。

这桥见证了河流的涨落,也见证了村落的盛衰。几年前,就在桥的不远处修建了更加宽阔结实的大桥,双向四车道,国道也就此改道,移到了新大桥,于是老桥被搁置了。如今没人维护,桥面上坑坑洼洼,栏杆也破损了不少,露出里面锈迹斑驳的钢筋,像是白骨露在风中。由于国道改道,大型车辆基本上都从新桥走,所以这座老桥就成了村与镇上的通道,偶尔有村子里的汽车通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农民开着拖拉机、电动车、自行车经过。到了秋收时节,这桥又变成了晒场,堆晒玉米、花生、大豆,以前还是国道的时候,这种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几十年日夜不休的大桥终于回到平静,往日的喧嚣不再,会不会寂寞呢?他先是挥别了河水,后来车辆也少了。我常想,会不会在无人的黑夜里,这老桥冲着那新桥,用沙哑的声音打招呼:“嗨,年轻人!你好啊。”而那新桥挺起健壮的胸脯回头向老桥招手:“你好啊,老人家!”他们相对着笑一笑,点点头,陪伴着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