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

导语:甲骨文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甲骨文就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商代信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的内容往往由几字、十几字到几十上百字不等,语言凝练,记载详实,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商代晚期的历史。商代晚期是商代社会频繁动荡的时期,一方面甲骨文上真实客观地记载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征伐战争,另一方面商代又大兴祭祀,并且试图以祭祀活动达到稳定政局、祈求战争胜利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祭祀与战争是商代政治生活中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深刻影响着商代的社会方方面面。

一、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战争类型

商代甲骨文中关于战争的记载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占据了商代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内容的约半数之多。为何商代甲骨文中频繁出现关于战争的记载?我想,一方面和商代战争频发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甲骨文本身就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商代事好鬼神,因而人们借以甲骨文字来预测和占卜战争结果,以便及时调整战争策略和调整作战人数等。在古代社会中,祭祀和兵戎本就无法分开,人们以祭祀祈祷战争的胜利,又以战争来确保祭祀活动的进行。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1)

商代甲骨文

商代的战争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对内战争和对外战争两种,对内战争是指镇压商代统治区域内的地方叛乱,对外战争则更为复杂,依据战争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侵略、反击、和防御式战争等多种形式。在夏商时期,以中原王朝统治地域为核心的其他区域内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方国,而商王朝是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方国。随着商朝实力的涨衰以及对于周围方国震慑力的变化,商代和周围方国之间的战争活动也时有发生,并且各有胜负。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2)

商代形势图

战争中有些事商王朝主动发起的战争,如甲骨卜辞中记载的:辛巳卜,争贞,今载王共人呼妇好伐土方,受有祐?五月。土方是位于商王朝疆域西北方的一支草原部落,在商王朝后期常常可以见到关于"土方"的记载,如"土方征于我东鄙……亦侵我西鄙田。"土方与商王朝时常互相侵扰,当商王朝式微时,土方抓住时机趁火打劫,而商王朝强盛之时,又马上召集军队报复回去。这种主动式战争是依据双方实力条件而决定的,谁是暂时得势的一方,也就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3)

武丁画像

在复杂的局势和环境下,商代也时常发生外敌入侵,不得不反击的战争行动。从甲骨文中来看,有"己巳卜,王呼犬捍我""己酉卜,亘贞,呼多犬卫""癸酉卜,争贞,令多射卫"等语句,这些记载表明商王朝曾经多次遭受到来自其他方国部族的侵扰,"多犬""多射"等应该都是商王朝治下的一些小部落,并且掌握有一定军队管辖权,替商王镇守边疆。因此在面临外敌侵略时商王朝通常会就近派遣驻军参与反击,如此一来既提高了作战效率,适应了商代复杂的形势环境和军事需要。

二、甲骨文所见商代军队

商代战争时有发生,也正是如此,我们能够在商代的遗存中发现大量商代的戈、矛、剑、刀、匕等武器。甚至我们还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战争给人带来的作用,不少人骨上还有刀剑砍伤、箭镞穿透等痕迹,这些创伤都有愈合的痕迹,以当时的医疗水平来看,显然没有给人们带去致命的伤害。这些具有创伤的人骨也从侧面表明商代战争的频繁,以至于商代普通平民也被吸卷到战争的洪流当中。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4)

商代玉人像

商代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相应地,也就需要大量的军队力量投入其中。从商代军队的情况来看,应该包括三类军队,一种是国家供养的军队,也就是直属于商王管辖的军队,这类军队在甲骨文当中一般被称为"王师"、"我师"等,商王一声令下即可调派出征。第二种是方伯、诸侯管辖的军队,这类军队是商人分封的各地诸侯方伯的地方军,由各地方伯直接统辖,也可以为商王服务,商王要调派这类军队往往需要凭借地方长官的力量。如甲骨文中"壬午卜,宾贞,王惟妇好令征尸"就是商王欲调派妇好所属的军队征伐尸方。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5)

妇好雕像

第三类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类就是属于地方土著或者大宗族的个人武装部队,这种军队和前两种相比,私人军队的性质非常明显,甚至可以不受商王调派和管辖,只听命于所属的地方大族。这些地方军队显然应该与商王发生了某种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些社会任物,比如说接受商王的征召,协助"王师"作战或者单独参与作战。甲骨文中"王惟次令五族戍羌方"就是商王通过调动五姓大族的军队来戍守土方。由此可见,三类军队尽管性质并不相同,但是都是戍卫边境、保卫商朝的重要武装力量。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6)

殷墟遗址俯视图

商代军队的种类和性质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参与作战的人数和规模也大不相同。商代的军队相对分散,各个地方军队往往需要承担不同的戍守和战争任务,这也就决定了一次战争中投入和参与的人数必定不会太多。"登人三千呼伐土方""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表明商代一次战争投入的人数多在几千到万人之间,冷兵器时代战争通常讲究以人数气势压倒对方,几千人的战争可能在商代已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规模了。除非是面对王国灭族的大灾害时,会集结全国军队组成联盟进行对抗,平时作战时几千人的投入已经能够起到预期的战争效果。

三、甲骨文所见关于战争的祭祀

甲骨文中所见关于战争的祭祀活动也较为常见,众所周知,甲骨文是关于商代占卜的记录,在调集军队是时商王往往需要首先对战争进行占卜,占卜内容主要包括军队规模、是否需要商王亲自领兵作战、战争的结果等等。在战争结束后往往还需要对战争中获得的人和物品进行清算,在商代事好鬼神的风习下,人们在战争前还要告祭宗庙,祈求得到来自祖先的庇佑,意图在战争上压倒对方。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7)

商代青铜钺

商人告庙的内容主要是将自己知悉的敌情告诉祖先神灵,这种告庙的性质很像是希望祖先鬼神事先得知情况后能够想出御敌之策托知给生人,或者在鬼神得知敌情后做好部署,在暗中帮助商人军队取得胜利。有的甲骨文中甚至直言"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佑?一月"将战争的对象直接告知,并且询问鬼神能否庇佑自己。另外,战前告庙还能够起到缓解战前压力的作用,通过与祖先鬼神沟通,商人能够获得某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支撑他在战争中们一往无前、勇猛杀敌。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殷人之礼与商代社会)(8)

商代以人殉葬

在战争结束后,商人往往也会进行一系列庆祝和祭祀活动,主要内容就是就是杀俘献祖。在战争中商人将战争得来的敌方战俘运送回都城,加以看管,为的就是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能够杀掉这些战俘。在商人看来,战争中获得的俘虏是祖先冥冥之中庇佑的结果,因此需要将其献给他们,这样下一次战争才能够顺利取胜。被商人杀掉用以祭祀祖先的俘虏还包括地方的首领,商人口中得到"方伯","用危方囱于妣庚,王宾",商人对待俘虏不讲优待和感化策略,一律杀掉献祭祖先,并且地位越高的敌人祭祀时反而会受到更残忍的虐待。从功利的角度讲,商人应该是希望从杀掉敌方首领中获得勇气,发泄心中的愤懑、以达到震慑敌人的目的。

结语:《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战争和祭祀之中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商人更是将这一习语发挥得淋漓尽致。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代人们将祭祀和战争联系起来,祭祀行为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通过战争获得俘虏牺牲用以确保祭祀活动的进行。商代的祭祀和战争活动构成了商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甲骨文中记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战争与祭祀之间凭借祖先和鬼神信仰为桥梁相互联系起来,使得整个商代晚期蒙上了一层沾染血色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

王绍东《甲骨卜辞所见商王国对外战争过程及行为的研究》

郭旭东《卜辞与殷礼研究》

左丘明《左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