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李悝还有什么变法(战国四大变法解析)

历史背景-变法目的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兴修水利灌溉;

政治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争王称霸、弱肉强食);

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改革目的:“变法图强”, 富国强兵、开疆拓土

主要特征

名君-贤臣”格局:魏文侯-李悝、楚悼王-吴起、秦孝公-商鞅、韩昭侯-申不害。

核心内容:削弱贵族世袭特权-公卿世袭制,实行法治-代替人治。

具体特点:李悝为战国首次,奠定法治基础。吴起通过定法制裁撤冗员,富国以强军。商鞅推行严刑峻法统治、军功授爵激励战场立功。申不害倡导君主权术、知人善用。

人物历史解析

魏文侯(前425-前396年在位)-魏武侯(-前370年)-魏惠王(-前319年)

魏文侯:选贤任能、礼贤下士,任用翟璜、李悝为相,乐羊(灭中山)、吴起为将(河西扩张)为将,西门豹治邺,战国时期魏国首先强大。

李悝:著《法经》中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政治管理上,实行法治,“食有劳,禄有功;赏必行,罚必当”(无功不受禄、赏罚分明)。 农业生产上,“尽地力之教”-提高土地生产力,“平籴法”-国家丰年收购粮食、平抑粮价应对灾荒。

吴起(前440-前381年):兵家,著有《吴起兵法》与孙武、孙膑齐名。卫国人,先后在鲁、魏为将,魏武侯时被同僚排挤,至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热衷功名,因此牺牲家庭,传言母丧不回家。

训练魏武卒,征兵制(常备军)、选练精兵。战场上与士卒同甘共苦,论功行赏,攻秦河西之地、筑城,秦国退守洛水一带。

楚国变法,裁汰冗员、贵族爵禄传三代后收回,富国以强军。楚悼王死后,被楚国贵族射杀。

商鞅(约前395-前338年):卫国人,公孙鞅,早年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幕僚。入秦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封地商、於,称商君。崇尚严刑峻法、刻薄寡恩。

前361年,公叔座临死举荐,魏惠王不用,秦孝公发求贤令入秦。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再以霸道之术、富国强兵之策,孝公畅谈。前356年任为左庶长,前350年为大良造,两次推行变法。秦国变法国力上升,秦惠文王时全部攻占河西(至前330年,全歼魏河西守军,俘魏将龙贾)。

前340年,商鞅率军攻魏河西,诱俘魏主将公子卯(又称公子昂),迫使魏王献河西部分土地换回公子卯。

推行法令,对太子老师公子虔、公子贾施以割鼻、刺字之刑。秦孝公死后被报复诬陷谋反、搜捕,走投无路至封地起兵被杀,尸体车裂。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商鞅同时期,君主权术、驾驭朝政、知人善任。前355年为相,辅助韩昭侯改革朝政。

商鞅李悝还有什么变法(战国四大变法解析)(1)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发展生产以富国,“开阡陌”(开垦荒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男耕女织-缴纳粮绢一定数额免徭役,工商业征重税。

军功授爵-分各级爵位以激励战场立功,同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通过严刑峻法、严密户籍制度以统治百姓,编制伍什户籍制、实行“连坐法”,使百姓“勇于耕战、怯于私斗”。

重农抑商思想

古代中国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历来重农轻商,重本抑末。重商主义思想以私人利益为导向,与国家意识形态和传统价值观存在对立,会导致百姓热衷于工商业而荒废农业,民心浮躁,社会不安。

“历史启迪智慧,诗歌陶冶性情,文章提升谈吐”——提升思维、充实精神生活,欢迎爱好者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