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代表作十首(宫体诗的自我救赎)

初唐诗人的长安印象:宫体诗的自我救赎

所谓初唐, 指得是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713年玄宗即位,这样的分期界定与文学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这种传统分析法更多的是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的,为了方便介绍,这里还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定义"初唐"。

而长安,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首"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又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可谓之"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先后主要有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及东汉献帝、西晋民帝两个末代皇帝在长安建都,这里要讲的长安是初唐时期诗人创作中的长安。

众所周知,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唐文化是一个极为绚丽夺目的高潮。长安城作为唐朝都城,无疑成为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缩影或说是代表,在唐朝重要的文学体裁诗歌当中顺其自然的成为了重要的写作对象,这对于唐诗审美与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宫体诗代表作十首(宫体诗的自我救赎)(1)

一、对帝都之繁盛的傲然歌颂

长安城作为唐朝都城,亦是唐朝精华之聚集之地,对于长安的歌颂似乎可以看到政治传声筒的影子,帝都之繁盛亦是朝堂之功德。思想文化领域的开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和发展,也拓宽了诗人吟咏长安的领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人文环境使得唐人咏长安的诗歌呈现出新的风貌。在唐初诗坛,宫廷诗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歌功颂德的,思想、内容均无可取,但也有一些诗,描写初唐风貌,赞美大唐国威,在客观上反映了上升时期国家的强盛和统治者的自信。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他写的一首《帝京篇》里,以雄浑的气魄,描绘了唐都长安的壮观景色。"秦川雄帝宅,函谷壮黄居"描写出京城长安地势之雄胜,"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接遥汉,飞观迥凌虚"描写出城阙巍峨、宫殿壮丽之盛景。诗篇措辞颇显富丽堂皇,疑似受到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一种宏大的气势,一种昂然的精神,传达的是乐观积极的时代精神。

宫体诗代表作十首(宫体诗的自我救赎)(2)

伟大的城市很容易被当作是国家的象征,京城和大城市的废墟是汉亡到隋兴时期的最直观提醒物,同样,壮丽的长安城是一统帝国的力量和财富的最直观见证。在太宗时期,随着儒学和史学的复兴,诗人们不仅感受到眼前的辉煌也产生了对于历史的浪漫想象,为身居盛世而深深感动。李世民在《正日临朝》中以"百蛮""万国""天地""四方"等雄伟宏大的词语展现出身居朝堂昂然自得的傲然形象,为主自夸,为臣者逢迎圣意,李百药写下"充庭富礼乐,高宴齿簪缨。"魏徵写下"淑景辉雕辇,高旌扬翠烟。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等颂圣取悦之辞,写朝堂盛景。袁朗在《和洗援登城南坂望京邑》中写道"奥区称富贵,重险擅雄强""金凤凌绮观,璇题敞兰宫""宸居法太微,建国资天府"等句,通篇对长安城表达了完全的赞叹之情。

宫体诗代表作十首(宫体诗的自我救赎)(3)

二、繁华奢靡下的切切哀思

这一情结的反映主要可以从"四杰"的作品中找寻找到验证。最有代表性的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古意"一词很难解释,其意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它的本意与"拟古"相同,但后来产生了多种意义:有说"怀古"的即通常是写于访问古迹的场景诗,有说"古代的道德"的,还有如同本诗一样运用历史事物的———汉代的长安。诗篇开头"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弟,金鞭络绎向侯家。"将读者的眼光引到长安大道上的某处,俯视来往交通。在这个贵族社会里,强调的是类似"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延尉门前雀欲栖"的贵族们的社交、来往、聚会。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篇结尾"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所描绘的杨雄的住宅。诗中集中描绘了马车、玉辇、街道等人们借以往来和聚会的一切媒介,在表现京城繁华奢靡、纵欲狂欢的同时也表明在京城里,一切事物都在流动变化,这种不停的变动暗示着短暂无常、人生易变的更大主题。诗的基调是春天,"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烘托着一种春意萌动、暧昧温馨的气氛,"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的骄奢与"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的纵欲相辅相成。在一片繁华昌盛的图景里卢照邻插入了一个似乎不太和谐的音调,尽管这里充斥着喧闹、宴会、情欲,却只能是"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虽然这个大城市里挤满了人,可是依旧觉得陌生而孤独,人群中的孤独是充斥着绝望的。诗中"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贴双燕"肯定着比目、鸳鸯、燕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又叹到"节物风光不想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虽然对于"长久"有着无限的向往可又不得不承认人生是短暂而善变的。诗人在感悟人生、哀叹人事无常的同时更体现出了对于皇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以及帝都繁华之下的潜在危机的忧虑,他看到了表面上的盛世并不是永昌不变的,虽然没有对时事政治做出直率的批评但是很明显的是在提倡杨雄所代表的知识和儒家价值观。

宫体诗代表作十首(宫体诗的自我救赎)(4)

另一面对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产生哀思的代表是骆宾王。他的《帝京篇》一开始颂扬之词颇多,描绘的场面、事物与《长安古意》惊人的相似。但是在写法上是相异的,《长安古意》是将帝都幻灭的哀伤融汇在对于繁华盛世的描绘之中(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而骆宾王是将结尾的指责与前面的富丽辞藻清楚的分开。前面大幅篇章绘长安之盛景,"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三条九陌丽城隈, 万户千门平旦开"描绘京城盛状;"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写出王侯贵戚的豪奢习气和下层社会的悠游宴会生活;"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写上层社会的变幻莫测;"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笔势一转抒发个人滞留京都无人赏识的苦闷。虽是富贵繁荣盛景,终是难敌壮志难酬的落寞。"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人生无常,盛世繁华不过过眼云烟,面对骄奢之势,诗人提倡的是一种节制精神。

宫体诗代表作十首(宫体诗的自我救赎)(5)

三、由逢迎附会到怀疑反思

从颂扬和哀思两种情感出发大约可以看到,所谓的歌颂类的咏宫廷都城的诗歌除了受到政治上的影响以外,其写作风格、措辞选用是深受到南朝宫体诗文化影响的,而到了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则可以明显看到讽刺意味的突出,骆宾王的《帝京篇》也对眼前的繁华感到怀疑、开始反思,这在诗歌作品的风格上有明显的转变。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见解,这其实也是宫体诗自赎的一个趋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