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青铜器鼎(闲话青铜器之二)

九大青铜器鼎(闲话青铜器之二)(1)

鼎:是青铜器里最重要物种之一。在青铜器的划分里归类为“炊器”。它的作用就是现在的锅,用于煮鱼肉的的炊具。在商周奴隶社会里,它被作为统治权力和等级的标志。“民以食为天”,在奴隶社会里,统治阶层首要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谁能解决吃饭问题,谁就是大王,也就是谁的“锅”大,谁就可以把握天下。特别注明:是煮盛鱼肉的锅。上古三代,牛为尊,鱼次之。牛是农业重要的生产力之一,任何人不得宰杀。除非自然死亡,方可饕餮之。当然,首先能吃到牛肉的也是王,氏族贵族,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洋兴叹,垂涎三尺,梦中想一想罢了。

百度有言云,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但,此言无历史任何依据,考古无任何发现,仅仅是传说而已,真伪难辨。但不管怎么说,鼎作为礼器,腾器在古三代之用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圆鼎始于商代前期,盛行于商后期至两汉时期,此时的鼎大多是作为礼器用之。战国,两汉鼎则为量器。宋以后至清改用黄铜或者架铜铸造各式鼎,多为祭器,名为香炉。商中期的圆鼎,体薄,口宽,小耳半圆状,深腹,下肥大,三锥足短矮,足空外撇,于鼎身想通。一耳与一足对应,两两足于另一耳两侧,三足形成等边三角形。商初期鼎一般是光素无纹,中期鼎兽面纹为粗线条,尾角上卷。商早期鼎绝无铭文,中间始出,多为一至六象形字和族徽。另外,中期鼎制作粗糙,有明显的铸痕。

方鼎有正方和长方之分。正方是商早期,长方是商后期,战国至两汉皆不见方鼎。这是鉴定断代青铜鼎的一个重要特征。商代前期的方鼎,体正方形。立耳外侧做曲槽形。兽面纹以单线为主,器壁较薄。商后期为长方形,器重厚重,花纹一至三层细线条。商代方鼎的发展规律是,腹由深至浅,体由正方变长方。西周的方鼎两耳上下等宽,后期以附耳独具特色。春秋时期偶见方鼎,战国至两汉绝迹。

商后期一般鼎体厚重,口近似方唇,直立耳稍大,尖足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稍高的柱足。足的位置与早中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足在腹的一侧中央,另两足于两耳之间,与一足对应,三足亦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此时期的鼎圆腹变浅,圈足。变单叠纹为三叠,兽面纹的卷角向下,其旁一般无附设纹饰。偶有细小纹线。特别注明“此时期有扁足鼎和分档鼎。

九大青铜器鼎(闲话青铜器之二)(2)

西周早期鼎与商后期无大变化,及为柱足鼎,而款足,扁足以及方鼎基本消失不见。西周中期鼎服横宽,腹较浅,底较平,直耳较大微撇,柱足上部分微粗。西周时期鼎的铭文于单足那一侧的腹壁上,长篇铭文逐渐多了起来。

西周晚期,鼎体近半圆,腹底收敛,由立耳逐渐演化成附耳,由大鸟纹饰转变为简单的环带纹,鳞纹,三足肥大如蹄足。屝棱亦为西周一个最大的特点。

春秋时期,鼎有两种。沿耳直立微立,微外斜和附耳外撇。鼎腹变圆,近似平面形盖,盖上有三锥纹和圆握,蹄足内空。其上端有兽头。春秋后期出现了蟠螭纹和蟠虺纹。铭文字体开始变的瘦长。后期之后有出现了鸟篆体,此时期鼎盖共存,但皆体宽底圜形。

春秋中期,鼎大多数是三足联铸,而且无盖,铸痕较明显。中期后,鼎的耳,足,体分铸。耳铸于体,而且逐渐有盖。

战国时期,多为附耳外撇,有盖鼎,子母口,盖上多置三环,三犀或者三鸟钮。此时鼎大且薄,但器碧辉煌,以蟠螭和蟠虺,陶纹为主。铭文多刻于器物多表,笔画纤细。

秦汉时期的鼎和战国鼎铜质差不多,唯造型有异,腹比战国鼎扁,圆。蹄足变的矮粗,以熊足为典型,熊足也是鉴定秦汉鼎的一个重要依据。光素无纹居多,此时期鼎为隶书,有方形字体,较规整,多刻于器腹外面,铭文中出现“鐤”。

秦汉以后,鼎逐渐消失。即使有鼎,也是宋至明清仿制三代之名器。而且鼎也由炊器变成了祭器。

九大青铜器鼎(闲话青铜器之二)(3)

鼎在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语“尝鼎一脔”,意即尝一块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据部分而知全体。鼎中煮食,水沸扬而且有声响,“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动荡不定,或指声音嘈杂,如“人声鼎沸”。鼎虽是炊具,但毕竟是贵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贵族进食,“钟鸣鼎食”,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反映了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对立、互相制约。旧时科举,殿试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总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又称“鼎元”。

青铜铸鼎,分量当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虽是一句话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铸九鼎,鼎也成为王权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袭,都把九鼎奉成传国之宝,在哪里建王都就把九鼎迁到哪里。因此,后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迁鼎”表示迁都;“移鼎”表示改朝换代;“窃鼎”表示夺取政权。春秋时,楚庄王北伐,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夺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问鼎”、“观鼎”表示图谋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国运:成语“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断,食物从鼎中倒了出来,比喻执政者力不胜任,以至败坏国事。

“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辅政大臣的“鼎臣”、“鼎辅”的别称,他们的职务也有“鼎司”、“鼎席”之称。豪门大族也别称为“鼎姓”、“鼎族”等。

“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如“鼎鼎大名”。

《周易》有鼎挂和革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产生的“鼎新”、“鼎革”“鼎新革故”等词语,意思是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可以用于改朝换代,也可用于朝政的重大改革。

九大青铜器鼎(闲话青铜器之二)(4)

闲话“青铜器”之鼎足天下,

到此告一段落,若有失误,请君不吝赐教,合什致谢。

敬请关注《闲话青铜器》之三,簋稻簠梁

原创首发:张梦章 (文博硕士)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大同易经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