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十六国至隋朝,始于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589年隋灭南朝陈。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北朝(439-581)承自十六国,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

南北朝发展简图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今天写一写南北朝时期最后的2个王朝——北齐和北周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史称北齐。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也是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南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2)

北齐概述图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3)

兰陵王

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4)

北齐神武帝

1、北齐神武帝

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年),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出身怀朔镇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

高欢出身渤海高氏。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又投奔葛荣。后叛降尔朱荣,成为亲信都督,曾劝尔朱荣称帝,未果。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于信都,翌年攻入洛阳,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正月,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渤海王的身份控制北魏朝政。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自居晋阳,遥控东魏朝政,专权十六年之久。在与西魏连年兼并作战中,因恃众轻敌,在东西魏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败北。武定元年(543年),领兵10万至黄河北岸与西魏军作战,先于河桥上游破西魏军纵火之船,使河桥免遭烧毁。继渡黄河,据邙山为阵,迎战西魏军,一波三折,最终取胜。武定四年(546年)十月,率军围攻西魏玉壁,起土山,掘地道,苦攻50天,昼夜不息,在西魏大将韦孝宽固守下,终未克。遂忧愤成疾。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病逝于晋阳家中。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被改尊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5)

北齐文襄帝

2、北齐文襄帝

北齐文襄帝高澄(521年~549年),字子惠,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东魏时期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北齐王朝奠基人之一,齐神武帝高欢嫡长子,母为高欢正妻娄昭君。

高澄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东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

天平三年(536年),入朝辅政,拜大将军,后封渤海王。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父亲高欢去世,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坐镇晋阳。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拓展两淮、河南之地,有力团结统治阶层,掌控东魏政权,对高氏地位的巩固,东魏、北齐间政权的过渡贡献颇大,历史地位可以比于晋景帝司马师。

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准备工作,受禅前夕为膳奴所刺杀,时年二十九岁。同母弟高洋建立北齐之后,追封皇帝,谥号文襄,庙号世宗。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6)

北齐文宣帝

3、北齐文宣帝

北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一作侯尼干),原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齐神武帝高欢次子,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齐孝昭帝高演、齐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亲为娄昭君。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之后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一系列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高洋遂趁机继续执掌朝政,被魏帝封为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贤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为北齐一代英主。

但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年仅三十四岁。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后主天统初年(565年),改谥景烈皇帝,庙号威宗。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7)

北齐废帝

4、北齐废帝

北齐废帝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王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齐文宣帝高洋嫡长子,母为昭信皇后李祖娥。

聪慧夙成,宽厚仁,温裕开朗,博览群书,有君王的风度。天保元年(550年)册立为皇太子,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高洋去世后即皇帝位,年号乾明。在位期间重用杨愔推行改革,导致内部矛盾激化。乾明元年(560年),太傅常山王高演兵变篡位,娄太后下旨废高殷为济南王,囚禁于晋阳。

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派人将他杀害,年仅十七岁。太宁二年(562年),葬于武宁陵之西北。谥号济南闵悼王。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8)

北齐孝昭帝

5、北齐孝昭帝

北齐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字延安,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第三位皇帝,神武帝高欢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

才智超群,长于政术。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凭借父亲勋劳,册封常山郡公。北齐建立后,册封常山王,历任尚书令、司空、大司马、录尚书事。废帝高殷继位,迁太傅。在娄太后支持下,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年号皇建。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注意民生问题,释放奴隶,大力屯田,广设粮仓,有效解决北齐粮食危机。同时依法量刑,大力宣传汉文化。亲征北讨库莫奚,北出长城,退敌千里,文治武功兼盛。

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去世,时年二十七岁,谥号孝昭,庙号肃宗。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9)

北齐武成帝

6、北齐武成帝

北齐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第四位皇帝(561年~565年在位)。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

高湛仪表瑰杰,风度高爽,甚为高欢所喜爱。东魏元象年间,受封长广郡公。高洋创建北齐后,进爵长广王。后支持孝昭帝政变夺权,迁太傅、右丞相。皇建二年(561年)即位,改元太宁。在位期间,多次遣将击败北周、突厥,并御驾亲征解救了晋阳、洛阳。有帝王般的度量,使得文武百官尽心尽力。肆意诛杀宗室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社会处于动荡,国势日益衰败。河清四年(565年),天象示警,传位于太子高纬,自号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十二月(569年1月),高湛去世,年仅三十二岁,谥号武成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平陵。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0)

北齐后主

7、北齐后主

北齐后主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字仁纲,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第五位皇帝(565年—577年在位),齐武成帝高湛次子,母为武成皇后胡氏。

幼而令善,爱好文学。太宁二年(562年)册立为皇太子,河清四年(565年)受禅即位。在位期间,荒淫无道,任用奸佞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宠幸冯小怜,杀害博陵王高济、琅琊王高俨、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等人,自毁长城,使北齐政治腐败,军力衰落,国势摇摇欲坠。武平七年(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东征,大败齐军,攻破邺城。十二月二十日(577年2月4日),高纬传位于皇太子高恒,并带领幼主高恒等人准备投降陈朝,行至青州,为周军所俘虏,降封温国公。承光元年(577年)十月,被诬参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安德王高延宗、高恒等人一起被赐死,年仅二十二岁。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1)

北齐幼主

8、北齐幼主

北齐幼主高恒(570年—577年),齐后主高纬之子,母为皇后穆邪利,北齐末代皇帝。

当时北周不断进攻腐朽的北齐,齐军屡战屡败。高纬便禅位于儿子高恒,改元“承光”。高恒即位才24天,北齐京师邺(今河北临漳)就沦陷了,高恒等10余人骑马欲逃往南方的陈朝。不久高恒又将皇位禅让给驻守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间)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恒自称大齐守国天王,高纬称大齐无上皇。高纬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将禅文和玺绂送给高湝,斛律孝卿却没有将它送给高湝,而是送给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此作为卖身投靠的资本。跟随高纬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与北周里应外合,使高恒、高纬一行数十人全被北周俘虏,北齐灭亡。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纬、高恒等人被宇文邕害死。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2)

北周武士俑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又称后周(五代以后鲜用,避免与郭威建立的周朝混淆)、宇文周。历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西安),史称北周。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3)

北周概述图

北周初期控制关陇地区,由于一系列战乱,民生凋敝,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思想文化也趋于保守落后。但是北周政治相对清明,君主颇有励精图治者,且其历来有志于统一北方。

北周立国后与北齐的军事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宇文泰用府兵制建立起一支骁勇善战的府兵。北周统治的区域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文化,这种文化表现为尚利,尚武,粗野的特点,有别与北齐控制下区域地理文化表现出的务农,尚文,尊儒的特点。北周的区域文化能够培养出比北齐优秀的兵源,对于北周最终能够吞并北齐有着直接的影响。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4)

北周德帝

1、北周德帝

北周德帝宇文肱(?~526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北魏时期鲜卑宇文部首领,北周文帝宇文泰之父。

为人仗义有才干。正光五年(524年),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作乱,远近的人大多响应他。破六韩拔陵所任命的王卫可孤徒众最多,宇文肱于是纠合乡里的人攻打卫可孤。宇文肱与卫可孤在武川南河交战,在战斗中不慎落马,他的长子宇文颢和几名骑兵奔去救援,杀死几十个人,卫可孤军的士兵逃走,宇文肱才得以上马退走。随即卫可孤军追赶的骑兵蜂摊而至,宇文颢于是战死。不久,宇文肱斩杀卫可孤,卫可孤的部众才解散。之后宇文肱避祸迁居到中山,于是失陷在鲜于修礼的军中,鲜于修礼命宇文肱仍然统率原来的部众。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反叛北魏,宇文肱加入其队伍。宇文肱被定州官兵打败,随即阵亡。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孙子北周明帝宇文毓追尊他为德皇帝。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5)

北周文帝

2、北周文帝

北周文帝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北魏末年,宇文泰的父兄皆死于战乱。经过多方辗转,成为贺拔岳的麾下。随贺拔岳迎魏孝庄帝回洛阳。又入关中,从破万俟丑奴,定陇右,行原州事。太昌元年(532年),贺拔岳任命他为左丞,领台府司马,事无巨细,皆参与议决,后出任夏州刺史。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宇文泰遂被众人所推,率军攻杀侯莫陈悦,威震秦陇。拜关西大行台,传檄方镇,誓除丞相高欢。八月,迎魏孝武帝入关,不久将其弑杀,立元宝炬为帝,专军国大政,授大将军,进位丞相。西魏大统元年(535年),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改封安定公。后为太师、大冢宰。在此期间,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先后夺取了东魏的河东等地和南梁的巴蜀等地。其亲自指挥的小关之战、沙苑之战,皆是以寡胜众的军史典范。

宇文泰军纪严明,知人善任,提拔李弼、独孤信等于戎伍之中,又擢用苏绰、卢辩于儒士之间。他锐意改革,上三十六条新制,禁贪污、裁减官员、实行屯田等,以为“中兴永式”。颁行均田制,又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编为十二军,由八柱国统率,创立府兵制度。他执政二十余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础。

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谥号为文公。周孝闵帝受禅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号其墓为成陵。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6)

北周孝闵帝

3、北周孝闵帝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闵帝(557年在位),字陀罗尼,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冯翊公主),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一位君主(当时称天王),但实际上是权臣宇文护拥立的傀儡。

宇文觉七岁(一说九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拓跋廓命宇文觉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为大司马。十月,宇文泰去世,由宇文觉继承太师、安定公等官爵。十二月,拓跋廓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

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拓跋廓派济北公元迪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送给宇文觉,正月初一日(2月15日),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史称北周。宇文觉称帝后为了亲自执政,与大冢宰宇文护发生冲突。宇文护于是与尉迟纲合谋废立之事,先设计诛杀乙弗凤,并使宇文觉身边没有侍卫;接着派贺兰祥逼迫宇文觉逊位,将他贬为略阳公并幽禁。

不久宇文觉被宇文护杀害,年仅十六岁。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宇文觉为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7)

北周明帝

4、北周明帝

北周明帝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

宇文毓生于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受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后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颇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毓被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任内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皇帝”。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被权臣宇文护弑杀,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8)

北周武帝

5、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武乡。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孝闵帝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鲁国公。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亡北齐。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三十六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葬于孝陵,传位宇文赟。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19)

北周宣帝

6、北周宣帝

北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6月22日),字乾伯,武乡郡武乡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人。北周第四位皇帝(578年6月21日~579年3月)。周武帝宇文邕长子,母为帝太后李娥姿。

宇文赟生于同州,初封鲁国公。建德元年(572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即皇帝位,改元大成。宇文赟即位前,其父周武帝对他管教极为严格,曾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甚至只要犯错就会严厉惩罚,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并杀皇叔齐王宇文宪,北周国势由此日渐衰落。

大象元年(579年),宇文赟禅位于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权。于全国广选美女以充实后宫,大将军陈山提的第八女陈月仪,仪同元晟的第二女元乐尚最受宠爱。由于纵欲过度,嬉游无度,宇文赟的健康日益恶化,次年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谥号宣皇帝,葬于定陵。次年,杨坚废静帝宇文阐,建立隋朝,北周灭亡。

南北朝历代皇帝简介趣历史(历代帝王历之二十)(20)

北周静帝

7、北周静帝

北周静帝宇文阐(573年8月1日~581年7月9日),原名宇文衍,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北周王朝末代皇帝。周宣帝宇文赟长子,母为天大皇后朱满月。

大成元年(579年),封为鲁王,册立为皇太子。二月接受父皇传位,年号大象,以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拜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禅位大丞相杨坚,导致北周灭亡,降封为介国公。

开皇元年(581年),去世,年仅九岁,谥号静皇帝,葬于恭陵。

【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