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前需要先选好法门吗(杂谈皈依者狂热的不要)

“皈依者狂热”原来是指一种现象:中途的皈依者往往比原生教徒更狂热、更虔诚。为了获得新团体认同所以加倍示好,想与过去划清界限。

这原本是心理学范畴的学术名词,现在却是一个网络热词,被用来形容和分析一些敏感的社会、历史、政治现象,聚焦在身份认同上。

所以,当我们只是聊聊做甜品、学甜品时,是不是有点用词不当,用力太猛?但一时也找不到别的。

举几个例子:

去年,我在家乡一个小甜品店吃东西。老板很热情,推荐一款蛋糕说,“这是用天使蛋糕做的”。如果只是陈述事实,没毛病。老板接着又说,“不是那种黄颜色的蛋糕,一般配方做不出来的,我专门从……学过来的。”

一时间,竟不知怎么接话,我从没想过,连蛋糕都是“白的”比“黄的”牛逼。

皈依前需要先选好法门吗(杂谈皈依者狂热的不要)(1)

天使蛋糕、海绵蛋糕等详见落甜精品课程《基础蛋糕体入门2.0》

另一个例子。上月某天,机缘巧合,和一个陌生人聊起海绵蛋糕。他说至今吃到最好的海绵蛋糕就是某某老师的配方。他花了5000 上了这位老师的课,一共得了两个配方:海绵和戚风。我非常惊讶,脱口而出:“这么贵呀!”,但又不好意思细问,毕竟人家那么贵买来的。可人家很豪爽,直接告诉我:

“是老师的独家配方,所以贵,非常多的讲究。

鸡蛋是先加热再打发的,不是直接打发,打发也有时间规定……

鲜奶油是老师从某国带来的,特别高档,脂肪含量高,所以用了牛奶混合……黄油也用的最好的。

搅拌次数也有规定,是80下(我忘了)?

……”

全蛋加热打发,不是基础技法么,老早就有了杰诺瓦士蛋糕Genoise(详见《落甜辞典》辞条),发明者早已作古。嫌鲜奶油脂肪含量太高,加了牛奶,怎么不直接减黄油呢?打发时间和搅拌次数都直接与想要的物料状态有关。如果物料量变化了,死记搅拌几下,有意义吗?各种BUG,无力吐槽。5000 两个配方,学生不但觉得很值,对老师的崇拜和认可也是溢于言表。

再说到自己。接触甜品近10年,我曾在蓝带和其它许多机构学习过。我觉得蓝带不错,教的很基础,比较系统,也向很多朋友推荐过(又在自觉广告了)。但有极个别校友尊称蓝带为“法甜界的孔子”,要落甜认祖归宗,说我们做的都是蓝带的甜品。这就搞笑了,法甜是甜品流派,有它的行业技术标准,蓝带是个技校。好比蓝翔教开挖掘机,连挖掘机和挖掘机驾驶技术都属于蓝翔了?

可蓝带的老师从来没这么自诩过。我也相信,那些有能力开培训班的老师,不会连基本常识都不晓得。想来,是小部分又不自信的人,通过给老师们“加戏”,来强调自己所学的正宗。但毕竟专业认知尚浅,捧过了头,还闹笑话。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知足够全面和理性之前,都是受感性支配的。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甜品初学者身上:谁说的好听,就信谁的;谁的名头大,就信谁的。老师课上的好,有说服性,学生们信服,这没有问题。即便暂时相信一些歪理死理,也没太大关系。只要有后续学习,认知都会被慢慢纠正丰满。学习,不是一个名师班、MOF班可以一劳永逸的。

当我感动于大家对落甜的认可时,我也会担心落甜局限的认知会误导大家。而且一定有的,我们也在不断更正《落甜辞典》;不断重拍已经播出的视频;不断反思自己写过的文章,说过的话。好在,我们还算真诚。

曾经的我,也算柳叶细腰,花容月貌,自视甚高。如今,中年妇女,脾气温和,慢慢的发福起来。果然,人的边界宽了,能感受到的未知也就更多了。这直接导致我们的课程定价越来越低。按照5000 两个配方的标准,是不是已经低到了尘埃?

皈依前需要先选好法门吗(杂谈皈依者狂热的不要)(2)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