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象的起源和原理(经济的自然原理)

经济现象的起源和原理(经济的自然原理)(1)

经济学理论的再解析(65)

七、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古典综合’使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不仅适用于萧条经济,也适用于战后非萧条的经济状况,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成为西方政府制定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工具,对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6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滞胀现象,也提不出相应的对策。……种种现实经济情况使‘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受到人们的怀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开始动摇。……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不足使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了产生的客观条件。”(王雪梅/谢实《西方经济学简史》)

80年代早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衰退,失业率高达两位数,经济失衡的现象明显,这种形势有利于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格雷戈里·曼丘、劳伦斯·萨默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詹娜特·耶伦。

新凯恩斯主义有四个基本假设:一、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二、非市场出清;三、经济人最大化原则;四、理性限制性预期。其中,工资和价格粘性是指工资和价格不随着总需求的变化而迅速作出调整,工资粘性大都表现为易涨难跌,价格粘性表现为价格调整的缓慢、滞后。而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使得价格不能随供求变化随时作出调整,供求关系的失衡导致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人最大化原则会导致经济不能维持在均衡状态,而理性预期会扩大干预政策的效果。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与理性预期并不矛盾。“他们认为,理解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是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宏观基础的必要性。人们不能脱离宏观经济学的背景去分析典型代理人的选择,他的那些决策是在这一背景中做出的。”(哈里·兰德雷斯/大卫·柯南德尔《经济思想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