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传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欧阳修传挖空训练与实战训练)

欧阳修传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文言文欧阳修传挖空训练与实战训练)(1)

一、 原文整体感知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匆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令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二、 实词挖空训练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母郑,亲诲(教导,指教)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中举,考中)进士,调(调动,调迁)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结交,交往),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相继;轮着)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通“唱”)和。遂(于是,就;从此)以(凭借)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担任)馆阁校勘。范仲淹以(因为)言事贬,在廷(在朝者,即朝臣)多论救(指上书皇帝论事救人),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赠送,送给,文中指写信)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向君王进呈书面意见),坐(因……而犯罪)贬夷陵令,稍(逐渐,略微,文中指时间不久)徙(调动官职)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主持;掌管)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居官位;做官),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请教,询问)执政,咨所宜(应该)行。既多所张弛(比喻事物的进退、起落、兴废等,文中指国家的改革),小人翕翕(失意不满的样子)不便(不利)。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向;对)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表被动)逐,目(看待)之曰“党人”。自是(从此),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直截了当),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劝勉;勉励)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适逢;恰巧)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帝曰匆为久留计(打算;盘算)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令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但;只是)言之,毋以中外(指朝廷和地方)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朋党之间的争论、非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正直之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更加)忌修,因(趁机,趁着)其孤甥(失去父亲的外甥)张氏狱傅致(罗织)以罪,左迁(贬官;降职)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指甄别、拣选)内侍为奸利(指非法谋取的利益)者。其群(那些宦官)皆怨怒,谮(说坏话诬陷别人,文中指联合起来陷害)之,出(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做官)知同州,帝纳(听取,采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使,让)修《唐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辞去官职)。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三、 重点实词积累

1.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动>赠送;送给。《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②<动>遗留。成语:贻笑大方

2.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属于120个文言实词,需重点积累)

①<形>适宜;合适。《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②<动>应当;应该。《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副>大概;也许。《赤壁之战》:“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④<副>当然。《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⑤<名>事宜;事情。嵇康《述志诗》:“悠悠非吾匹,畴昔应俗宜?”

3.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①<动>劝勉;勉励。《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动>夸奖;称赞。《南史·谢眺传》:“眺好奖人才。”

③<动>辅佐;帮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四、 实战训练

¨ 题组一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洙游 游:游学

B.范仲淹以言事贬 贬:批评

C.帝延问执政 延:邀请

D.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第:只管

【答案】B

【解析】B项,“范仲淹以言事贬”的意思是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贬”译为“被贬职”。

2.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①修贻书责之 ②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③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④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⑤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⑥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的一组”,审读题干,抓住两点:一是与欧阳修有关;二是与其“切直”有关,“切直”的意思是“直截了当”,②中“修首在选中”是因才能突出被选中;④“帝独奖其敢言”是从皇帝的角度侧面表现欧阳修的;⑥中“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非欧阳修之为,是某些“小人”所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因直言而遭不幸。欧阳修写书信指责范仲淹,而司谏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书信呈给皇上,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B.欧阳修不怕朋党之争。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认为范仲淹正直而被放逐,被人称为“党人”。欧阳修也为此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

C.欧阳修深得皇帝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还请欧阳修跨越职务给自己进言。

D.欧阳修屡遭邪党迫害。因欧阳修力挺杜衍等人,奸邪党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入狱之事网罗欧阳修的罪名,后又担心欧阳修被复用,便一再陷害他。

【答案】A

【解析】“欧阳修写书信指责范仲淹”错误。由原文“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可知,欧阳修写书信指责的是司谏高若讷。

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答案】(1)四岁时候父亲离世,母亲郑氏,亲自教他学习,(因)家境贫穷,到了用荻草在地上书写学习的地步。

(2)因此作为君王只应当(就应该)消除(辞退)虚假朋党的小人,任用真正朋党的君子,那样天下就安定了。

【解析】(1)“诲”,教诲;“以”,用;“书”,书写,各1分,句意2分。

(2)“为君”,作为君主;“但”,只是;“治”,安定各1分,句意2分。

¨ 题组二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B. 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C. 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D. 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答案】A

【解析】勿为久留计”中,“久留计”作“为”的宾语,“计”后断开,据此排除BC;“今越职而言”中“越职”是定语,“而”表修饰,中间不断开,据此排除D项。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孤,常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老而无子称为“独”。

B. 疏,文中指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C. 左迁,降低官职。我国古代某些时期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同义词还有“致事”“解褐”“休致”等。

【答案】D

【解析】D项,“同义词还有‘解褐’……”错误。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仕为官。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家贫苦读。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学习,家里贫穷,所以只能以芦获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B.欧阳修结交文友。考中进士任官后,欧阳修与尹洙结交,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

C.欧阳修谴责权贵。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

D.欧阳修受到器重。每次进见,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仁宗勉励他大胆说话,赐给他五品官服饰。

【答案】C

【解析】C项,“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错误,原文说“范仲淹以言事贬”,译为“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选项把“范仲淹”说成“欧阳修”,张冠李戴。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5分)

(2)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5分)

【答案】(1)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凭借文章天下闻名。

2)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

【解析】(1)“游”,结交;“倡和”,唱和;“遂”,从此、于是或就;“以”,凭着;“名冠天下”,状语后置,天下闻名。

(2)“其群”,那些宦官;“皆”,都;“谮”,联合起来(陷害);“出”,京官外调;“知”,管理;“纳”,听取、采纳。

附: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欧阳修熙宁五年去世,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 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